日本文学史课程教育思路新探[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摘要:我国新时期的日本文学教育探讨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东亚汉字文化圈”视域内一体化学术探讨的发展,建立在“东亚汉字文化圈”视域内的,反映这一汉字文化圈内部文学的横流与纵变的国别文学史教育和探讨才是适应目前世界范围内文学、文化交流碰撞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新的日本文学史的教育模式的研讨越来越被提上日程。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文学 东亚汉字文化圈 教育模式
  近年,我国的日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时期的日本文学教育探讨也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日本文学史”课程与其他各科相比相对滞后,很难反映中日文学交流的实际状况。本文拟从日语学科建设的角度,从多方面对这些年来我国“日本文学史”课程的教育得失进行略论,研讨建立“东亚汉字文化圈”视域内“日本文学史”课程教育的新思路
  一.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文学史”
  首先,日本文史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别文学史的特性,这和中日文化、文学交流的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中日的文化交流,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有段精辟的论述:“在将近两千年的日中交流联系当中,中国的作用在古代是压倒性的,那以后就一直强劲地波及日本。进入近代以后,虽然从日本到中国的作用有一些回流。但是中国对日本压倒性的文化作用,从文字,从建筑,从法学,从城市规划,在一切方面,都进入到非常深的层次。而这又是不带军事占领的。这样的例子恐怕是再没有的。”他还举出罗马帝国来与中华帝国对照,指出古代罗马在征服整个欧洲的时候,就实行了军事占领,甚至连英国也是。由于罗马帝国统治了英国,当然文化上的强大作用也就进来了。就从语言上看,拉丁语进入了英语。然而,中国关于日本,并没有军事占领的企图。从我国汉魏时代就已经开始的中日文化交流,是两国人民共同参与和推动的。从那时直到19世纪末,都可以算是古典型的中日文化交流阶段。中日文化交流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以单向交流为主的模式。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学,从“汉风讴歌”时代到“国风”文学的勃兴,从平安时代初第一个“汉文学高峰”到“五山汉诗文”,可以说日本文学发展的每个时期都与中国文学、文化的东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部日本文学史(尤其是日本古典文学史)就是一部中日文学的交流史、作用史,而且这种交流和作用往往又是单项的,日语论文,她总是以日本文学、文化对中国文学、文化的摄取为中心。
  需要指出的是,汉字在两千年中日文学交流乃至在整个东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媒介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所谓“东亚汉字文化圈”。正因为如此,这使得中日两国人们至今还能很轻松地阅读对方一千五百年前的著作,而围绕两国文化、文学的某些误解也因为汉字的隐蔽而延长了破解的时间。
  中日文学交流的特性也是古代东亚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我们应该抛弃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从整个东亚各国文化、文学发展的角度对“东亚国别文学史”做出自己的解读和阐释。只有建立在“东亚汉字文化圈”整体范围内的,反映这一汉字文化圈内部文学的横流与纵变的国别文学史的教育和探讨才是适应目前世界范围内文学、文化交流碰撞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二.“日本文学史”的教育与探讨状况
  当前我国“日本文学史”的教育和探讨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它是否能与日本文学史的性质相适应呢?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做具体的略论考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日联系正常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日本文学教学和探讨如枯木逢春,甘霖润物,进入播种希望的季节。中国“日本文学探讨会”的成立,《日本文学》和《日语学习与探讨》的创刊,为热心日本文学教学和探讨的学人准备好一块举趾扶犁的田地。为数不多的老学者余兴正高,初生牛犊的青年人乐在参与,日本文学探讨迈出了学术化的第一步。
  起步阶段的日本文学探讨主要以日本文学的翻译、介绍为中心。这一时期,对于和歌、俳句翻译的讨论,犹如百鸟闹春,为播种的季节带来了满天生机。其标志性事件便是八十年代初以《日语学习与探讨》为阵地而展开的一场对于“和歌”、“俳句”的翻译和欣赏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持续时间之长,参加的日语教育与探讨人员之广泛,作用之深远可谓空前。从此开启了我国日本文学教学和探讨的新时期。
  与老一代日本文学探讨者以翻译、介绍日本文学而开启的我国日本文学探讨的新篇相适应,三十年来,我国的高校日本文学教学也基本是沿着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的。教材方面,起初以使用日本原版文学史教材为主,其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师资力量还不足以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出自己的教材,另外,处于中日邦交正常化早期的各地方政府都与日本地方自治体建立了友好联系,几乎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接受日本的图书资料援助,其重点之一便是教材的援助。近年来,随着我国日语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情况有所改观,出现了一批自编教材,如《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日本古典文学赏析》等。但是,这些教材要么编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要么教材内容是以作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于《日语知识》的“古典之心”系列文章为主改编而成,是我国早期受西方文史分科的学术措施和前苏联阶级文学概念作用下的产物,不能全面体现中日文学交流的全貌。
  进入新世纪,随着日本教学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不断回到国内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给我们的日本文学探讨教学刮进了一股新风。他们把日本的学风引进国内,日语论文,改变了国内日本文学长期以翻译、介绍为主的阶段。这一时期,一批中青年学者通力合作,编写出了新教材,如《日本古典文学入门》、《日本文学》等,这些教材以日本学术思想为指导编写而成,体现了国内日本文学探讨的高水平。但也有与本土情怀结合不足而导致“水土不服”的情况。众所周知,日本学术以精细考证,深入略论见长,但缺点是往往见小不见大,“精深”而不“博大”。从他们的教育和探讨实践来看,这一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可见,既要跳出翻译、欣赏层面而进真正的学术探讨领域,又要做到日本学术的精深与中国情怀的相互关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也是我国目前日本文学教育探讨所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互关照的日本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前面我们主要介绍了30年来我国日本文学史教学的近况,所存在的问题基本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材编写观念问题,受制于西方文史分科以及在前苏联阶级“文学”概念的束缚下的教材编写准则不适合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具体形态。二是师资水平,旧观念囿于日本文学史而教日本文学史,视野狭窄,反映不了日本文学的全貌。新的,既体现本土情怀又关照国际视野的日本文学教育新模式的建立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新的日本文学教育模式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于具体的中日文学交流的实际,努力构建反映东亚汉字文化圈范围内中日文学交流全貌的文学史学科的建设。汉字是“东亚文化圈”形成的物质基础,东亚文学交流,尤其是古典文学交流以汉字为中心展开。对东亚国家诸如朝鲜半岛、越南等国文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对这些国家历史上曾经发达的“汉文学”陌生的。近年我国的“域外汉文学”探讨正如日中天,如火如荼。这种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汉文学发展又与东亚各国的民族文学的“发生”紧密相连,因此,“东亚汉字文化圈”视域内的日本文学,甚至东亚各国别文学的研讨才是全面而有意义的。
  要建立这种新型的文学史教育模式,新的文学概念基础上的教材编写和同时具有国际眼光与本土情怀的人才培养便是题中应有之意。前面已经提到西方文史分科学术措施和前苏联的文学理念作用下形成的文学概念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学史实相乖离。新的理念基础上的文学交流史的编写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见到了这样的成果。
  与教材的编写相比,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的人才的培养要困难的多。既熟悉日本学风又熟稔中国文学和文化,并具有文字学,文献学,训诂学等方面知识的“双足之学”是时代的呼唤。大批留学回国的学人的相继加入,为我国的日本文学教育探讨刮进了一股新风,但是,与我们所期待的“双足之学”还相去甚远,我们仍需经过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刘德润等.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年版。
  [4]张龙妹主编.日本古典文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年版。
  [5]张龙妹,曲莉.日本文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7年版。
  孙士超,河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大学讲师,天津师范学院文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探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