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在对日本小学教育的近况、历史、特点进行略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日本小学教育中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中,学习欲和学习态度列为第一项,第二项是思考力,第三项是技能,日语论文题目,第四项是知识、理解。这四项构成了日本新学力标准,有效将问题教学和系统教学结合在一起,并偏重于问题教学。我国正从注重系统教学向着注重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转变,学习借鉴日本的小学教育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将起到重要的参考影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本小学教育 近况 历史特点 启示 一、日本小学教育的近况 日本现在的小学,是19世纪70年代以欧美各国的初等教育为模式形成并以此为出发点。在19世纪后半期,作为欧美世界中唯一步入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日本能够结合日本国情从多个欧美国家中自主地选择模式,因此,日本近代的小学虽然在整体上以欧美为模式,但其性质并非某一国家的翻版,而是折中了日本与欧美特点的独特性。 以国民形成为课题的日本近代小学,至今仍具有浓厚的公共性特点。教育计划和教材等的审定由文部省进行,教师的任免及其待遇则按文部省科学省监督指导的教育委员会的规定进行。另外,作为培养孩子们集体性的手段,日本形成了其他国家的小学所没有的、独特的学校惯例。例如,以参加为前提的各式各样的学校活动、运动会、修学旅行、郊游及庄严肃穆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其中,日本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称为“部活动”,其中又以体育类的“部活动”居多,主要开展的项目有田径、棒球、排球、足球、网球、游泳、弓道、剑道等项目。上学期间,学生每天下午3时之后基本上都会去参加自己的“部活动”。 除了“部活动”以外,日本学生在假期还喜欢修学旅行。修学旅行以学习为目的,学生更容易从旅行中学到知识。日本的修学旅行因学习的内容不同被细分成若干类别。比如历史学习,主要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学习历史知识。这种旅行多去京都、奈良和东京等地,因为这些地方古迹多,还有体验大自然的森林修学旅行和农业修学旅行等。 另外,日本小学教育为反映社会的现代化状况,正在开展很多新的尝试。例如将外语学习正式引进小学,孩子们可以使用电脑上网及创建自己的数据库,以及在校舍准备“宽松”和“休闲”的空间等。 二、日本小学教育的历史 日本的初等教育与西欧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15世纪以前,寺院承担了面向贵族及武士子女的世俗教育。此外,从16世纪开始,随着商业的发展,诞生了面向富裕商人子女的教授读、写、算的教育机构,即后来的技艺学校(寺子屋)。17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学校“藩校”的成立。另设了为“藩校”入学前的孩子讲授读书、写字基础武士专用“技艺学校”及“藩校”的初等课程。这样,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平民的“技艺学校”、武士的“藩校”和“技艺学校”在全国普及起来。 由1868年明治维新成立的新政府,以克服封建制度为目标,努力构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模式的新的国家体制。作为其中一环,1872年新政府否定了以前带有身份制性质的初等教育――小学。在当时,日本成立了除美国之外在西欧各国从未出现的非身份制性质的统一学校――小学。另外,学校教育从一开始就采用母语授课。 作为国民形成的基础而受到重视的小学,在政府的鼓励下,于1875年基本上在全国设立了约2.5万所(与现在的小学数量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江户时期的“技艺学校”的普及。但是,在当时经济还很贫困的日本,要立即创造出一个能让所有孩子平等进入小学的环境是很困难的。尽管如此,在大约30年后的1902年,90%以上的孩子可以上小学,而到了1915年,90%以上的孩子能够每天上小学了。在制度方面,由于1900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小学制度的基础得以确立。 从1907年开始,义务教育由以前的4年延长为6年,这反映了日本经济近代化的进程。现今的小学6年制,就是那时以来的制度。20世纪30年代,为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制定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计划。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的制度改革,规定了8年制义务教育,但是由于战争恶化,其实施被暂时拖延了。然而,二战后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日本开始实施小学6年与初中3年的9年制义务教育。此时,在单一的制度下,99.8%的孩子就学,其中90%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日本小学成立了。① 三、日本小学教育的特点 近代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大纲的五次修订,不仅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即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日语论文,教育本身也需要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日本小学教育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1.战后初期的课程改革特点 教学大纲作为政府制定的课程标准,对教师不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而是鼓励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参考,根据儿童和社会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探讨教学;教育目标从培养效忠皇国的臣民转变为培养民主社会的成员;小学设置了国语、社会、算术、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自由探讨九门课。 2.50年代初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课程由学科和课外活动构成,扩大了“课程”的含义,意味着日本学校教育从学科中心向全人教育观的转变;教育目标从儿童的自身需求和社会性需求出发来确定;对教学科目进行修订,加强毛笔教学,保留家政科,取消自由探讨时间,代之以课外活动;小学课时以百分比表示,全部学科被分为四大领域。如基础科目包括国语、算术和数学;开展单元学习,它以儿童面临的问题为中心。 3.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落实道德教育。特设道德教育课,进行系统讲授;充实基础学力。重点提高国语、算术、数学的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水平。理科内容得到精选,加强常识学习,将教学重点置于实验和观察上;改进和充实日本地理、日本历史的教学内容;充实情操陶冶和健康安全的指导;使小学和初中教育内容具有义务教育的连贯性。 4.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教育课程由各门学科、道德、特别活动三方面组成,原来的特别教育活动和学校节庆活动合并为特别活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力图保持一贯性;各科目标不再是并列表示,而是说明各科总目标,再说明具体目标;以算术、数学科和理科为主,内容大都以科学的基本概念为中心,注重科学思考方式和科学措施的培养。 5.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将“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为基本方针,强调儿童智、德、体、情的情感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实现大众化,小学至高一的10年间设置了统一的前后一致的课程,高二以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修课程;小学低年级实施合科教学,即让儿童通过具体的综合性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实现实践宽裕而充实的学校生活。削减各科内容,开展其它各种教育活动。 6.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改革目标回归“日本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倡终身教育思想;加强现代化教学;课时具有弹性。教学时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缩短、延长和分割;国际化趋势加强。② 四、日本小学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日本小学教育的近况、历史及特点的略论,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特点。 1.近代日本教育改革是一个西化的过程 受二战的作用,为消除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的思想,日本的教育改革基本都是在美国的启示下进行的,因此,具有美国化倾向。 2.教育的重心逐渐体现于学生 日本近代五次教学大纲的修订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美国式的经验主义课程→回到系统化教学→教育现代化→教育人性化。从中可以发现,日本的教育开始注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主张学生展现个性,注重培养思考力、判断力以表现力。 3.各阶段教育的连贯性 日本屡次教学大纲修订都考虑各学习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的连贯性:注重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力图保持一贯性→小学至高一的10年间设置了统一的前后一致的课程。由此发现,这种教育的连贯性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这一方面,我国在课程的设置上很大程度效仿了日本做法,并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综上所述,日本的教学从最初注重系统教学、注重知识的获得向探索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转变,并有相互融合的趋向。 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日本在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也是西方教育方式中较具特色和作用力的教学方式之一,比较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识能力等多元能力的发展,日本60年代后期中小学大纲修订已明确显示。系统教学论认为,教育应注重“读、写、算”,即“基础学力”,它是获得人类文化宝库的最有效方式,日本50年代中小学大纲注重基础知识就是例证。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取舍不仅仅存在于日本,许多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通过对日本小学教育的略论不难看出,现在日本小学教育重视学习欲和学习态度、思考力、技能,最后才是知识、理解。我国正逐步从注重系统教学向注重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转变,学习借鉴日本的小学教育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将起到重要的参考影响。 注 释: ①佐藤秀夫.日本的教育课题.东京法令出版,1994-2017. ②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初等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2]谢广田,刘瑛.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3]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初等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7. [5]汪霞.国外中小学校课程演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