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日本国人面对灾难、应对灾难的那份从容、镇定、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深入持久的防灾教育。 中国论文网 日本国殇,震惊全球。灾害发生后,我们从电视画面看到了大部分日本国人面对灾难、应对灾难的那份从容、镇定、有序,同样令我们震惊、动容。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深入持久的防灾教育。 纳入学校正式教育计划 日本中小学一般都把防灾教育列入学校正式教育计划中,所有的小学、初中、高中和特殊学校都有常设的防灾教育委员会,负责防灾指南手册的编制、教职员分工、规划和实施防灾教育等工作。开展定期的有关防灾对策、指导学生防灾措施、学生心理辅导为主要内容的教师防灾进修或研究会。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防灾教育课程。如在理科、社会等课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地震发生的原理、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过去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的特征等;在道德课、综合学习课、课外活动等时间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讲解日常生活中防灾的注意事项、灾害发生时应采取什么行动,以提高学生防灾的实际技能。防灾演习是把学生平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一项综合活动,日本各校分别针对地震发生在课上、课间、放学回家途中等不同情形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几乎所有学校每年都要实施一两次防灾演练,近30%的小学每年举行防灾演练四次以上,并请防灾教育专家或当地消防员来校指导,总结每次训练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演练时改进。由于日本各地学校防灾教育都能做到持之以恒,所以当地震来临时,教师和学生大多能迅速作出正确的避难行动,日语毕业论文,避免了无谓伤亡。 内容广泛,形式喜闻乐见 当前日本的防灾教育覆盖了地震、火山、海啸等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每项灾害预防和救助教育在具体内容上包含了灾前预警、灾中以及灾后自救、互救指导、家庭防灾救灾预案制作、社区互助、灾害管理、常备救灾物品等多个领域。内容设计上关注细节,强调实效,尤其注重对生活中真实事件的略论应用。如在有关海啸灾害的防护救助问题上,充分应用了2017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事件的相关资料,很多海啸救护场景的设计都依据于印度洋海啸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由此增加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和可读性。阪神大地震的确给日本和日本政府敲响了警钟,在日本诸多的防灾救灾资料中,阪神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及所带来的警示被大量地提及,发生在阪神大地震期间的成功自救、互救的案例故事被广泛引用,用以教育国民注重日常防灾知识和物资的储备,并能在灾害到来之时有效开展救助,减少伤亡。 在防灾教育形式上,日本政府尽可能地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复杂的灾害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人们喜闻乐见,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效果,更好地达到了防灾救灾教育的目的。其防灾救灾教育形式多样,仅书面的防灾救灾宣传普及材料一项,就开发出了各种载体,包括从最简单的海报、展板、招贴画,到学校里使用的补充阅读材料、教材、发放到家庭的指导手册,还有各式日历、故事书、图文集、小插页,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各类平面载体,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再加上广播、电视、各类实际演习等各种形式,使得日本国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轻松地获取有关灾害救助的知识和信息。 从幼儿到成人实现全民覆盖 日本的防灾教育实现全民覆盖,尤其注重对儿童的教育,从小培养其防范灾害、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日本的防灾教育面向不同年龄群体开发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年龄层次上则实现了从幼儿园学童直至成年人的全覆盖。 关于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故事,防灾救灾教育强调灾害的危险性、不可预测性以及做好防灾准备和灾害救助的重要性,使孩子从小就对自然灾害有清醒全面的认识,即自然灾害虽然是不可预测的、后果十分严重的,但却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降低损失的,因此需要在平时就做好相关准备,学会相关知识和技能。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则应进一步通过教材、补充阅读材料等,从科学的角度对他们阐明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并且教授他们各种实用的防护技巧,使学生不仅对自然灾害有科学理性的认识,而且懂得如何自如地应对灾害的发生,保护自己的生命。关于成年人,防灾救灾教育的重点则从个体防护转向家庭防护和社区互助,通过各种指导手册、插页、海报、展板、招贴画等形式,指导人们如何做好家庭防灾救灾的预案,如何在灾害发生时在做好自救的同时,尽可能地开展社区互救工作。 注重预警知识普及,强调互助互救技能培训 从2017年印度洋海啸,英国10岁小女孩缇丽凭借自己的知识成功挽救了海滩上几百名游客的性命这一事例中受到启示,日本的防灾救灾教育十分关注关于灾害的预警知识的普及。在其教育内容中,如何识别各类自然灾害的征兆,做出准确判断占据了很大部分。另一方面,日语论文,它也很重视关于家庭、社区的救灾预案的制定。其针对家庭和社区的防灾救灾预案指导手册中,详细罗列了预案制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帮助家庭和社区建立起完备的救灾应急预案。 日本防灾救灾教育中十分强调家人间、邻里间、社区间的互救开展。因为当灾害发生后,外部救援力量很有可能因某种客观原因无法及时到达救援地开展救灾工作,或因不熟悉灾区环境、情况而延缓救灾工作进展,因而,灾区人们相互之间的救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其编制的大量教育资料中,体现出了一种人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困难时期、抚慰创伤、共同展望未来的精神。与此相配套的是大量社区互助互救技能的培训,以及相关成功案例的传播。由此使日本灾区的救灾工作形成自救——互救——外部救援体系。 我们学什么 我国也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与日本的防灾教育相比,我国的相关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我们应从日本的防灾教育中得到启示,改进自身的不足,从而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灾教育体系。 一是要教育国民增强防灾意识。日本国民对自然灾害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调查显示,高达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为此,有60%的家庭购置了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和药品,有20%的家庭储存了应急食品,有86%的民众确认去过附近避难所的路线。借鉴日本经验,国家应在电视、广播、网络设立专门的国家防灾减灾公益频道;各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播力度,制作和拍摄一批经典的、群众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防灾减灾影视著作;各类报刊也应定期设立公民防灾减灾教育栏目,多媒介、多渠道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防灾减灾教育氛围,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避险技能。 二是要把防灾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抓紧时间培养和建立专业的防灾减灾师资队伍,要编写一批符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教材,要在国民教育框架下开设各类必要的防灾课程,进行有计划的年度防灾演练;要将防灾技能的考核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测评体系;要建立面向公众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中心,确保公众不仅能够了解灾害,而且还能够直观地体验“灾害”,增强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实战性。 三是要把防灾教育与应对灾害的方法结合起来。从日本的情况看,他们在常抓不懈防灾教育的同时,地方自治团体和学校为应对灾害采取了许多方法。如只有10万人口的千叶县镰谷市,在三所小学和两所初中建造了五座40吨的耐震储水池和水井,配置了发电机,即使在断电情况下每分钟也能提供120升饮用水。该市设置了三个防灾仓库,如北部小学的仓库长期储存防灾食品64580份、饮用水袋4500个、简易厕所42个、帐篷12顶、担架60副、药品48箱、毛毯2440床等等。该市还在16所中小学和三所幼儿园设置了25个避难所和11个临时救护所。另外,还配备了67个户外喇叭、10个车载式无线电发射台。当强烈地震等灾难来临时,即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师生和当地居民也能依靠这些食品和设备进行自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责任编辑:刘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