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户时期的寺子屋教育对普及初等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寺子屋以教授传统的习字、读书、算数为主,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与实际生活相关系。寺子屋实现了女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它开创了日本民众教育、日本近代教育和日本道德教育的先河。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 寺子屋 近代化 江户时期的寺子屋教育作为日本早期的教育体系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它以平民生活为背景成为近代学校制度的前身。寺子屋是日本幕府末期的基础教育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在日本教育史和日本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明治维新和日本国民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作用。它是中世纪教育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遗产。[1]为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寺子屋的产生 寺子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即室町时代后期)。有关寺子屋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1469年到1527年间。当前学界公认的说法是,寺子屋的前身是盛行于室町时代后期寺院世俗性教育。寺院的世俗性教育是指寺院面向社会普通民众开办的主要教授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常识与技能。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的学校教育日趋没落,社会上的学校组织比较稀少,并基本上以面向上层武士子弟为主,只有极少数中下层武士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普通平民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更为稀少。虽然能进入寺院接受世俗性教育的子弟大部分还是武士,但室町时代后期寺院的世俗性教育仍然被认为是寺子屋的起源与日本平民教育的前身。许多寺院位于深山里,于是儿童入寺学习被称为“登山”,结业归来被称为“下山”,在寺院学习的儿童被称为“寺子”。这些称呼直延续到江户时代。《世镜抄》中记载有某寺院对于世俗性教育的课程安排如下:“上午卯时到辰时看经书,巳时到午时练字;下午午时到未时读书,申时到酉时游戏;晚上酉时到戌时学和歌、故事、笛萧乐器等。”[2]从中可知,寺院世俗性教育的特征是学习佛经的内容较少,以练字与读书为主要学习内容。 二、寺子屋教育 (一)教育承办者 寺子屋的教育是由被称作“师匠”的教书先生来实施的,其出身均是破落武士、神职人员、上层农民、商人等。他们中有学识渊博的,也不乏临时抱佛脚的。 武士和庄屋身份的师匠利用自家民宅开设寺子屋,日语毕业论文,以家为校。僧侣、神官身份的师匠利用寺院或神社招收寺子,开设办学。有的平民师匠租赁民宅进行办学。寺子屋一般是由一名师匠担任所有课程,但是随着寺子屋规模的扩大,寺子人数不断增加,寺子屋中出现了夫妇一同经营或是几位师匠共同经营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城市越大经营者中平民与武士身份所占比例也越高,僧侣与神官身份所占比例就越低。 (二)教育对象 寺子屋相关的许多称呼来源于室町时代后期寺院的世俗性教育。寺子屋的学生一般被称为“寺子”。“寺子”这个称呼出现得比“寺子屋”要早。在日语中,“寺子屋”本是“寺子”与“屋”两个词的合成语。“屋”作为结尾词有“场所”之意,“寺子屋”即指“寺子学习的场所”。寺子屋主要面向平民阶层,学生基本都是平民,但“在大城市中也有少数中下级武士子弟在寺子屋里学习。” 江户时代末期,在日本全国15500余所寺子屋中,专门招收男子的寺子屋有13816所,男生上学人数为592754人,招收女寺子的寺子屋有8636所,女子上学人数为148138名。男女共学的寺子屋占总寺子屋数量的80%左右。女寺子占寺子屋学生总数的约20%,在江户地区等大都市甚至出现了女寺子人数超过男寺子人数的局面。可以说寺子屋教育开创了日本女子教育的先河,推动了日本的普及教育。 (三)教育内容 寺子入寺以后,主要是学习习字、读书和算术等内容。到了江户后期,教学内容越是丰富多样。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练字排在首位,然后是读书,最后才是算术”[3]。江户初期的寺子屋以练字为主,读书只是练字过程中附带的。读书和练字大约在18世纪下半叶才逐渐分开教学。极少数的寺子屋才讲授算术课程。一般认为,寺子屋最早的算术教材是吉田光由在1627年编著的《劫尘记》。石川谦认为“江户初期的寺子屋,文字读写和算术是由不同的老师讲授。[4]可见,当时社会上能讲授算术的寺子屋老师较少。到了18世纪上半叶“开设算术的寺子屋逐渐多了起来。”[5]总之,日语论文,算术与读书、练字发展成为寺子屋传统教学内容。 寺子屋使用的教材多种多样,有相当一部分教材是“师匠”自己编写的,还有很多是专人编写的,如《色叶四十八文字》(日语字母表)《名头字尽》(历史名人姓氏大全)、《村名尽》(附近村、町名录)、《国尽》(五畿七道名录)、《近道子宝》(教授四季、方位、十干十二支等)、《古今和歌集》。[6] 由于寺子屋中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生活和生产,因此人们纷纷送子弟上寺子屋接受教育,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商家尤其如此在当时,“扬名立身出世,以求实利”这一说教盛行。不仅商人子弟,即便是商铺的伙计,“只要有闲余时间就应该练习算盘”(《町家式目分限玉之础》)。[7] 寺子屋不仅教授学生实用性的东西,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武士道在日本的历史源远流长,日本近代的军国主义教育中能看到武士道的影子。武士道也属于日本传统道德教育的一种,但主要面向武士阶层。江户后期随着武士教育的逐渐下移和平民教育的逐渐上移,武士文化与平民文化愈来愈趋于同质化,一部分寺子屋也开始开设许多原本属于武士教育的教学内容。从寺子屋的教材往来物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宣扬儒家道德伦理的《童子教》、《孝经》、《六谕衍义大意》; 有宣传农民安心务农、遵纪守法的《农民教训书》等。[8]通过寺子屋的德育教育,寺子们学习了尽忠尽孝、尊师爱友、礼仪谦让、勤俭诚实、勤奋努力、安分守己等伦理道德。 三、结语 江户时期的寺子屋教育具有办学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实用主义倾向和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等优点。寺子屋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平民对教育纯朴的需求。平民的孩子进入寺子屋学习基本上是出于自愿和现实生活需要,希望通过寺子屋的学习,能真正掌握到日常的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我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桂.日本教育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90. [2]杨孔炽.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基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8. [3][6]加藤仁平,工藤泰正,远藤泰助等.增补新日本教育史.东京:协同出版株式会社,1979-119. [4]内山克巳、熊谷忠泰、増田史郎等.近世日本教育文化史—現実の略论に立った.东京:学艺图书株式会社,1961. 81. [5][7][8]朱玲莉.日本寺子屋教育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11):159-162. (作者单位:河北学院教育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