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知:日本教育设施考察与思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日本的7日之行走过了东京、新泻、长冈、名古屋、神户、大阪六个城市,重点在于与学校设计相关的项目,只能说是浮光掠影。日本人的学校观、建筑观不时地打动我,给我很多的感想和启迪。
中国论文网
  
  生命安全:应对地震
  
  生命安全,是学校的建设的基本点。
  关于生命安全的重视,在我们所见到的学校里可谓无所不在。
  日本虽然气候宜人,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度,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的洗礼,日本从政府到国民都对防御地震有着高度的重视,首先是建筑设计必须遵照《抗震设计法》,1981年之前的建筑物都要经过抗震普查,日语论文题目,对不符合抗震设计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补强)。
  
  9月10日下午,我们在新泻省所属的长冈市听取了长冈市教育委员会所作的对于学校建筑的结构普查,抗震加固工作的报告。报告是由长冈市教委总务课设施系系长石桥先生所做的(石桥先生竟然是建筑师),他以当地3所学校为例,对他们团队所做的抗震加固方法做了准确的阐述。
  长冈位于新泻省中部,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多雪,冬季积雪量达到25m。因此建筑设计需要考虑雪荷载的影响。2017年10月23日17点56分新泻省中部发生了6.8级地震,最大烈度为7度,受灾人数10万人。2017年7月16日10点13分新泻省中越冲发生了6.8级地震,最大烈度超过6度,受灾人数1万人。有关两次地震对长冈市建筑物和人员的伤害见表。
  中村先生总结了两次地震中学校建筑的破坏特征,以及造成地震中师生伤害的原因。虽然这三所学校分别建于1963年,1968年,甚至越路小学的几个部分别建于1945、1946、1958年,并于1970、1971、1983年分别进行了改造,最老的建筑物距今已有63年,但是历经数次地震,主体建筑物仍然基本完好。
  从中村先生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这三所学校虽然并没有直接倒塌,但建筑物仍有一些破坏,例如:隔墙倒塌,校舍内变形缝的损坏,校舍内外墙装饰剥落,运动场内天花坠落,室内运动场地板下沉,道路下沉,管线断裂,校舍周边地面下沉,大门,雕塑倒塌 室内家具柜橱倒塌……这些都是在抗震设计中要注意的方面。
  这些损坏对比汶川地震学校的破坏实在不算什么,但我们中国建筑师应当从中思考一些问题:
  (1)对比2017年汶川地震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作为中国人感到无比的痛心。总结日本人对建筑的态度无论从政府,设计师和施工方,改造方基本的出发点之一便是百年大计,一切从长远考虑。
  (2)学校建筑的隔墙,天花板,壁橱等的选用仍然联系到灾情中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样应当仔细选用,谨慎施工,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固定。日本人用他们节省的习惯,严谨的态度令原本大震不倒的设计准则变为了大震可修的实施结果。
  
  (3)日本人在这些我们通常认为是细微之处的纪录,对比和探讨,说明了他们在关于资源,财富的态度上,比较我们要更深一个层次。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在学校建筑中另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是生命安全。
  在震后校舍普查中,有关破坏的程度分为5种:轻微,小破,中破,大破,倒坏。在此结构专业的判定依据详见结构工程师的报告中,这里不多解释。普查时需要填写详尽的调研表格 根据调研表即可判断受灾损毁的程度。从下小国小学的震后调研报告可以看出日本人做事的严谨 受损程度描述的是建筑物每一个部位的状况,而不是笼而统之的对建筑物的一个判定结论。各层平面图和立面图 标有不同颜色的标记,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一个跨间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损坏,不同损坏程度的部位按层统计,归纳为抗震性能的残存率 最低的仅有63.1%,附带的图片可以看出有些部位受损是相当严重的。进一步制定出的补救方法更是兼顾了建筑使用和结构要求的各个方面。(调研中耳边飘过这样的话音:震成这样的校舍我们那里早拆了……我们是真的要反思呢!)
  随后按序参观了小国中学,下小国小学,越路小学的抗震加固成果。
  根据校舍不同的受损部位和程度,相应增加补强的方法,分为以下几个级别;新建;新建并加固;加固;修补,我们看到的基本是教学楼混凝土外墙裂缝之后的加固,基本的方式是外墙增加钢斜撑,或增加剪力墙。增加剪力墙的部位基本牺牲了房间的采光,采光要求比较高的如教室则采用斜撑的方式,拆除原有的窗间墙,增加了钢斜撑,采光效果略有削弱,外观和内部也进行了细致的恢复。这件工作进行得很有效率,各个学校的结构形式相似,受损部位的基本加固方法也都是一样的。参观的越路小学的加固施工正在进行,在学校和施工方的组织下,丝毫不作用学校的日常教学……
  从中村先生提供我们的数据可以看到:2017年地震中长冈市立学校经过各种修补方法的学校共79所,受灾经济损失为3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而2017年地震后的受损学校43所,受灾经济损失仅有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00万元,远远低于前一次震后。(日本的人工费用高,用材坚实,新校舍的每平米建设费用相当于北京的5~10倍)。可见经过补强的校舍大多很好地抵抗了新的灾难。从长远着眼是节省了人力和财力,节约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借着汶川地震的背景,我们此行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学校与防灾的相关信息。9月12日在神户市阪神淡路大地震纪念中心(兵库省),关于日本人有关抗灾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1995年1月17日5点46分,神户市发生了7.3级,最大烈度7度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破坏了城市的基础,住宅和大楼倒塌,各地发生火灾,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6400人,造成了惨重的灾难 直接损失达10万亿日元。在此次地震中失去住所的人们最多时达到32万人,当时临时避难场所集中在公园、学校、因缺乏食品、饮用水,生活十分困难。临时避难场所选在学校,是由于在日本每一所学校都有体育馆,前面提到的乡村小学越路小学虽然建于战后的1946年,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体育馆,并一直沿用至今。体育馆的结构柔性较大,能够吸收地震力,故地震当中较少破坏,相对安全。1月份的神户正是冬季,在体育馆里至少不会受冻。但是水、食物等物资仍然缺乏。当前文部省教育设施部制定的学校建设标准中要求:“学校设施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应发挥地区居民应急避难场所的影响”,神户市民自发地在学校、社区,住家等进行物资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注意不是法学的要求,而是学校和社区民众的自发有组织行为)。
  
  特别要说的是吸取了阪神地震的教训,当前神户政府给个人发放了紧急自助包,是一个带银色反射膜的防水轻便双肩背包。政府以日文和英文列表表明背包内需要储备的物品,分

发给市民。表中列出的物品分为首次携带物品和二次携带物品,首次携带物品应随时置于方便取到的地方,比如床头:内容包括基本物品,必需贵重品,女性用品、老年人用品、儿童用品五类,自行选择,在基本类中包含31种物品,如少量食品,水、手电、急救包,塑料袋(可当雨布),硬币等(硬币是用来打电话的),男性15kg,女性10kg限量,考虑可谓非常周到。二次物品指灾后救援物资未到时,确认个人房屋安全后可回家筹集的物品,为三天的生活必需品、如水、食物、衣类、燃料、炊具、牙具、雨具等不一而足。大家知道日本人作为个体最不爱给人添麻烦,如果人人都有了基本生活必需品,小而言之给别人添的麻烦就最少,大而言之给灾后社会稳定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名古屋的市政府出版社,我们看到一些小本子,叫做《震灾时归之支援》,原来是日本各个地区的灾难时便携的避难地图,每个地区一本。假设灾难发生后各种机动交通停止,所有人员只能徒步回家,故这是一本指导灾民灾害时及时回家、应急生活的地图。书中更详细地分为:
  
  地震:学校篇
  地震:住家篇
  地震:地下街篇
  地震:公交,私车篇
  地震:海岸河口篇
  地震:火灾篇
  地震:应急方法篇
  风、水灾害避害篇
  每篇的篇首是相应的避害知识后面是街区地图,1:3000的比尺,明确的图例,详尽地标明各条街道周边的避难场所、公共厕所、给水点、警察局、消防局、医院等的位置和距离,安全的道路系统也明确地表示出来。书中头篇即为学校篇,可见关于儿童青少年生命安全的重视。这些小册子是2017年出版的,可以看到日本人防灾的概念一直没有松懈,防灾的工作在和平的时代一直在仔细地筹备着。
  
  生命安全:应对火灾
  
  日本对火灾的防范如同地震一样的重要,小学校舍不宜高过3层,初中不宜超过4层,这个规定有一半是为了逃生的必要。在都市用地条件不允许时可以增加层数,但需要有相应的方法,如增加室外平台和宽敞的室外楼梯。在长则悟先生给我们介绍的他所指导设计的学校项目中,2层以上多设计了室外平台,并有直接通向室外的大楼梯。这样上层的学生可以更快地逃离火灾区域。室外平台和室外楼梯同时能够提供学生日常的课外活动空间,增加学生接触户外的机会。
  设计或调研过的北京学校中,很少有校方愿意设室外平台和楼梯,管理方是从儿童会从楼层坠落的安全因素来考虑的。1991年我国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强调了未成年人在学校和家庭应当受到安全保护的条款。但是安全的问题与学生的健康问题在我们这里的校园里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我了解到北京的很多中小学校,课间10分钟是不准出教学楼的,学生顶多是在走廊走走,学生的日常安全度增加了,而学生在学业的重压下,体质越来越差,体格的发育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部当前规定小学生初中生的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高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但据很多老师反映,新的课程标准内容丰富,在规定的时间段里完成是有困难的。我调研的一个小学,小学生基本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在校时间从早晨7点40至下午4点30,超过8小时。中学就更不用说了。学生们如果在沉闷的教学楼空间里,每天呆上8小时,我这个有着快乐童年的成年人简直不敢想象,如果能有个室外平台活动一下,应当会对疲劳的身心有所裨益吧。(想想自己30年前的小学生活,哪个课间不是在操场上疯玩,上课铃落下,一定会满头大汗,但是精神饱满地坐回在教室里,相反那些不爱玩的同学通常成绩也不大灵……呵呵)。而我周围很多学龄的孩子们身体素质都不能和他们的父母比,甚至和自己比都会逐年下降,这不令人触目惊心吗?
  
  有关学生在校的安全问题,我们也询问了在日本是如何对待的。原来日本法学对学校的责任是有明确的要求的,凡属学校的责任由学校负责,如果学校执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方法,学生出了意外,学校是没有责任的。家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如果学生出了意外造成伤害甚至死亡,家长也不会对学校追究。这不仅是法学,也是一种对孩子对社会负责的社会风气,作为建筑师从消防的角度看,室外平台和外楼梯关于火灾的疏散比仅设室内楼梯要安全很多,我们的社会和法学是不是应当/一个角度来引导呢?
  日本的学校经常进行避灾演习,建筑物的3层以上经常可以看到外窗上有一个明显的红色三角形,通常外面对应有一个小的平台。这扇外窗叫做非常用进入口,它是灾难时消防队员使用云梯进行施救的出入口。在《建筑基准法》里,规定了这个开启窗口的最小面积 对这个窗口的室外施救环境和室内位置都做了规定。这个小小的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够给消防队员一个明确的施救路径指示,第二它可以给不能逃离的人员指明一个明确的去处,从而施救的效率大大提高。由此我想到我们当前常用的外窗开启方式:上弦外推窗,这种窗用在学校,教师反映其通风效果很差。另外每层楼还是应当设置能够完全打开的外窗,有利于消防施救。
  在日本城市的街上,抬头望去,很多楼房都带着室外的疏散梯,谈不上美观但绝对实用。因为疏散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疏散。节俭精明的日本人绝不会花费更多的金钱,做无益,甚至是有损基本功能的事。回头看看我们的建筑,楼梯却常常是我们最喜欢装饰的部位。我们的抗震规范也对非结构构筑是要增加抗震方法的,作为学校建筑应当避免这些防范不到的隐患。
  有关疏散走道。学校的走道是否仅仅算做疏散走道呢?询问了国内的防火专家,也不能明确地界定。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防火规范》规定房间与疏散走道之间的隔墙是防火墙,开向疏散走道的门是疏散门,只可以用平开门。但是大多数学校在设计中为了满足走道里学生的安全性,只能把教室门内开开向教室。这里有两个矛盾
  (1)开向室内的教室门与疏散方向是相反的,应是更加不利于疏散;
  (2)我们教学楼的走道,特别是双向走道,永远只是通向楼梯和卫生间的通道,学生无法停留。
  我们在日本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1)教室门是推拉门,最大开启时可以固定在开启位,这种设置关于残障人士尤为有利。紧急逃生时也不会由于门框变形而无法开启。
  (2)教室走廊承担多种功能,如:储物柜,学生角、资源角,休息区等等,教室有大面积可以开向走道的窗,在单廊的情况下,采光和通风的效果极佳,甚至教室向走道开放……开放性的教室是近年来日本教育的变化,我们参观到的单廊的校舍基本是1980年以前的。
  我们只有对教室的走廊有细化的认识才有可能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楼形式。
  
  生命质量:健康教育,体育教育

  
  不止一次的记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在学校受伤,甚至猝死。在日本的学校,体育课进行个人健康和预防突发事件,保证生命健康的知识和能力和的教育。走道里明显的位置能看到悬挂的担架,或是心脏起搏器。担架一尘不染,可以看出经常会用来操练的。
  在日本的学校,卫生间通常是学生轮流打扫,卫生间没有一点异味,这件事让学生能更珍惜劳动成果,也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课堂。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学校,学生在学校的事故怎么可以都归罪于校方,这关于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感是有害无益的。我越来越意识到生命安全的范围很大,建筑师承担安全设计的责任,教师承担教育的责任,学生个体和社会同样需要承担自身那一份的责任。
  
  日本的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是指人们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通过运动,维持并提高健康水平与体力,以便更好地度过人生而自发、自主地享受体育运动的文化运营和学习。是把体育运动与全人类知识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会的市民的活动关系起来,把体育运动与终生教育整体有机地关系起来,是身心一元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
  因此日本关于体育和健康非常重视。这在学校的建筑设计中也体现出来。比如前面我们参观的三所长冈市的乡村中小学,都建有体育馆。其中的越路小学校舍是战后的1945年建成的,体育馆随即在1946年建成,在他们看来体育馆是进行锻炼身体和集体进行思想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回看我们,有时强调我们缺少资金 但是比起战后的日本,我们的国家是否应当节俭一些,把可能节省的金钱投资于我们下一代的学校上面呢。
  参观的几个小学,都收有身心残障的学生,尤其是建于1973年的小国中学,收留了一个班的轻度智障学生。但学校中并/有看到刻意的残障设施,残障学生与健康的学生享有同样的教学环境。
  
  可持续发展――功能化设计,增建与改建,校舍的选材――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手上有一本《日本平成18年度(2017年)学校建筑年报》,公立学校篇。其中有一个调查十分耐人寻味。寿命在30年以上的校舍在10年当中增加到3倍,这关于文部省的官员是值得骄傲的政绩,而低于20年寿命的学校只有10年前的一半。在中国,设计师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完成的学校建设,我们所骄傲的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一直以来的概念里,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走过一遭,倒也没觉得我们的资源有多么丰富,首先,日语毕业论文,所到之处看到的日本的森林资源要比我们保护得好得多,日本多处的土地资源也比我们看起来要宽松。日本就是在努力地节省自己的资源(我们所提倡的开源节流?),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来创造社会财富的吧。
  晴海高中是东京市的一座都市国立高中,建于1992年,而它给我们的印象是只用了两年,会议室木质的墙面没有一丝划痕,走道金属的隔断墙也如同新的一样,处处一尘不染……晴海高中的结构体系是预应力预制装配式(PC结构)。之所以选用这种结构形式是由于处于海边,海风对普通的钢筋混凝土具有腐蚀性,PC结构能够使结构体系更耐久,反打的面砖外墙装饰面能够更好地保护暴露于海风之中的混凝土结构,而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考虑。汶川地震之后,中国不知从哪里传出的官方报道,居然说预制结构不适合学校建筑,懂得专业的人都知道那是无稽之谈。真正的PC预制装配体系,坚固耐久,可算是一劳永逸,在室内暴露的混凝土表面像金属一样细腻,规整,可省去很多装饰的步骤,免去了地震时装饰部分脱落造成的伤害,减少了建筑寿命终止时的建筑垃圾,其优点不胜枚举,只是造价贵,施工难度大。结构师渡边先生介绍说, 日本的PC施工人员也是专门培养的,最初的施工人员只有学院生才能承担,慢慢地才培养了高效的施工队伍。我不禁想起了中国计划经济下,施工队伍中师徒传帮的年代……
  无论是发达地区或是乡村的学校,其装饰材料选材的准则都是一样:安全,健康,耐用和低维护。
  日本学校内部的装修和选材材给人的感觉是,环保,实用,耐久,没有额外的装饰,每一个细部都有在功能上的考虑,令人感动。例如,在学校的建材中,我们很少见到过石材装饰,这是由于石材要进口,日本人对自己的国土珍爱备至,不会去砍哪怕一棵树,因此更不会开山去挖石材;大部分的建筑物是面砖外墙,关于学校而言,由于粘贴瓷砖有可能脱落,因此有很多是涂料外墙,而面砖的外墙多是预制混凝土反打,这种技术在日本已相当成熟。虽然日本的学校单方造价比我国要高很多,约30000元(人民币)/m2,但是可以看到,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各种消防设施都整齐划一,每一个栏杆扶手都极其人性化……卫生间简洁易于打扫。学校的清洁工作往往是学生来做,耐用和易于清洁则更加重要,正是由于这样的设计和后期的妥善维护,才使得日本的学校经久耐用,学校建筑的平均寿命不断增加。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在任何一个学校都安装蓍吸声天花板,日本学校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可以大声喧哗,因此上课时是很安静的,加上吸声板的应用,教室的声环境更显得舒适。其实我们的规范里对学校的声环境是有要求的,但是由于没有特定的验收手段,通常教室是“六面光”,声音环境非常嘈杂,有些学校的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使用扩音器。如果建筑师在设计学校时加上吸声天花,一笔不大的开支,将会使学校的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化教学。在北京,所谓网络化教学已在市区的学校普及,不仅在教室里有大量的电化教学设施,各个越分越细的专科教室也都被“电化”。电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板书强度,在教学质量上并没有更多的改善。在我们调研的北京市的学校当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室中的电子屏幕对比度低,闪烁不定,对学生的视力会造成相当的损害,我国大城市中小学生视力逐年严重下滑,恐怕与这些电教设备不无联系。在日本,我们没有看到很多的电化设备,相反,我们看到孩子们积极活跃的学习态度,谦让的合作精神,以及富有创造力的想象空间,这些并不全是高技术的教育带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去片面地追求硬件,而是把省下来的经费去救助那些缺少教育的乡村,岂不是更为有效。
  另外,北京的学校设计中,如何做一个气派、新颖的大门往往是开发商和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希望在外观上具有吸引力。而学校的吸引力在于教学质量,办学精神和安全文化。在北京,可以看到很多新学校的大门跨度很大,结构细小,有的甚至加上被称之为“精神堡垒”的高耸矗立物,这些非必要的构件上是否会存在安全隐患,建设学校有限的资金花在这里是否值得,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在日本参观的学校,无论新旧没有一座有气派的大门和围墙,绿草地上掩映的教学楼给人一种宽松谦逊,平易亲切的印象,这不正是教育者该有的风度吗!我们也调研过一些北京的偏远学校,硬件很差,远近的学生却趋之若鹜…这绝不是一个气派的大门能够带来的效应。
  日本的七日之行收获很大,非常愿意和同行分享。本来是针对中小学的设计问题考察,实际的所见、所闻,所感却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