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生日本观近况略论 中国论文网 日本首相小泉上任以来,他的一系列强硬做法激化了方方面面的矛盾,使中日联系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迹象。小泉的右翼政府下台后,安倍首相对中日联系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联系有所缓和。一直以来,学院生群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对待日本的政治观甚至可以作用两国的外交走向。因此,引导并帮助学院生树立正确的日本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到日本,给学院生总的感觉便是憎恶。其中具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学院生有极端的民族主义情感。客观地说,学院生们关于日本的了解并不少,从小学的近现代历史教育开始,便固化了对日态度,他们认为日本的任何事物都不可接受;另一类学生虽然也对日本这一国家及民族怀有愤恨情感,但仍旧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够认识到日本的先进、文明之处,对其优点可以接受并认可。据一项对北京学院生的调查表明喜欢和很喜欢日本的学生仅有23.8%,讨厌和非常讨厌的占31.8%,还有44.4%的人既不喜欢也不讨厌。 关于前一类学生来说,多存在言行过激的情况。2017年4月在上海、北京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以学院生为主的反日游行,学生在各地日本驻华大使馆前声讨甚至砸大使馆,并砸毁日本商店及日产汽车,学生反日情绪一度达到高潮。北京某高校校园内的一公厕被命名为“靖国神社”。各大网站尤其是校园论坛上则更是充斥着辱骂日本的帖子及图片,盲目排斥一切日本的东西。有些地区学生中的抵制日货行动持续至今。此外,某些学生一方面崇拜日本的明星、时尚,热衷日本的游戏、动漫,另一方面又不能容忍日本关于历史的态度及行径,严厉声讨,存在既亲日又仇日的矛盾情绪。 学院生的盲目反日、仇日情绪及行为虽然是他们的爱国表现,但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作用。首先,抵制日货将使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经济学认为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均有利,而且就当前的局势来看,抵制日货对中国更不利),日方对华贸易投资额明显下降。我们不知不觉中企图不加区别地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教育敌人,使得利益一损俱损。其次,学生的过激思想及行为不利于中日联系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相互的敌视情绪会给右翼势力提供强硬化的口实。只会促使我们与和平发展的道路渐行渐远。第三,砸店、砸车等行为有损国家形象,非文明国家公民所为,同时也是违法行为,还容易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趁火打劫。最后,学生的游行通常缺乏组织性,容易受别有用心的反动分子蛊惑,易引起社会动荡及骚乱。 二、学院生的日本观成因略论 学院生之所以形成以仇日为主的日本观,不仅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历史教育等国内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等外界因素有关。 1.学院生自身的特点因素。青年人的性格热情、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政治敏感,反应迅速灵活,尤其是现代学院生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生活异常关注,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强,加之做事易冲动,易凭感情处理问题,对事情的后果缺乏更多考虑。因此类似反日游行等活动多以学院生为主体。 2.国内因素。客观地说,学院生关于日本的了解并不少,尤其是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与日本这个国家息息相关,紧密关系。但总体来看,对日本的了解并不全面,还多局限于反面认识,缺乏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对日本这个岛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心态、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认识都还是很肤浅的,以至于我们对日本在战争态度问题上的表现感到莫大的困惑和不可思议,更说明了我们对这个民族的特性缺乏了解,尤其是对其近代文明缺乏认识。 3.国外因素。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一再回避与否认,右翼军国主义在日本政坛上势力还相对较强大并一度有膨胀的趋势。日本政府多次无视中国人民感情,制造了历史教科书事件,数任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制造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海问题等严重阻碍中日联系顺利发展的障碍,并一再激起包括学院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愤怒与抗议。 4.舆论引导倾向。在国内我们听到的多是对于中日联系的负面报道,而很少听到对于中日联系改善的正面宣传。大多数中国学院生对日本对华ODA(政府开发援助)等一些中日联系友好的新闻知之甚少,甚至大多数人了解到的对于中日联系的新闻全部都是对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负面新闻。加之近些年网络传播以其速度快、内容新的优势迅速成为学院生获取与传播资讯的主要途径,由于网络监管配套方法、制度并不十分完善,网络上主流反日论坛大行其道,成为学院生们发泄反日情绪的平台。 三、教育措施及方法 1.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学院生接受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二十岁左右的他们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对日本的看法和态度也已基本成形。因此要改变他们对日的偏见,就要首先从端正世界观、价值观着手,要了解日本、了解日本这个民族,我们自身首先要树立健康的民族心态。要知道有时偏见比无知更可怕,而往往有些学院生在对日问题上表现得既无知又偏见。 2.加强学习,从客观、全面的认识开始。从中日双方互相认识的角度来看,日语毕业论文,包括日本媒体在内的各领域对中国的了解、报道更多关注中国的现实,而且这种关注是非常精细入微的;而中国对日本的情况却知之甚少,尤其是二战以来日本高速发展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中国人对此大多也只能说出电子产品、动画片、新干线等代表性事物,并且只局限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这一角度来说,日本对中国现实的观察要远远强于中国对日本现实的观察,有些日本人甚至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必须要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日本,知己知彼,迈出客观认知的第一步。 3.对学生进行了解日本的长处并积极赶超的引导式教育。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较高的国民素质、深入人心的环保意识,坚韧不拔的性格,富于进取的精神,遵规守纪以及忘我的工作态度等都应成为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资源。高水平的汽车、电子等高科技工业技术以及文化工业的繁荣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利因素。教育学生要树立自强拼搏的精神。日本人往往瞧不起中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骨子里缺乏一种精神,即日本人以之为荣的“拼命三郎”精神。教育学生承认这种差距,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这种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 4.帮助学生树立清醒的意识,加强历史教育的公正性与全面性。使学生了解历史并正视历史,对待历史问题不卑不亢。在坚持准则的基础上冷静、客观地略论局势。透过日本观问题,还要进一步教育学院生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地看待问题,日语论文,意识到日本当局否认历史、拒不认错的外交态度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是一种复杂的政治现象,并非日本政局或某一位政客的主观恶意。对待和看待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时也要如是略论。避免以往只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矛盾和冲突,而忽视中日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情况。中日联系是复杂的,仅凭感情而不是理性就容易产生摇摆。 5.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日联系在现阶段和将来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这个重要的转折中,我们能够取得多大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日本有多少实在的了解。日本并不在乎游行、声讨、抗议,他们真正在乎的是我们的某项重大发明、科技突破或是国防实力,唯此才能对日本当局的历史态度还以颜色。因此我们不仅要正视历史,更要展望未来。 6.在树立对日友好交往的同时,加强危机意识教育。教育学生冷静客观地略论国际局势,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要充分考虑到日本某些人的政治野心,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扩张以及对亚洲新的军事威胁,认识到不断提高我国国防实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只有当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优势以后,中日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7.鼓励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民间交流。分清日本民众与日本当局的立场,清醒区分对待右翼势力与日本国民,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每个民族都会有优点和不足,我们不能带有偏见的去看待别人,要以和为善,少有争斗之心,相信这一定有利于亚洲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以达到和谐共荣的目标。希望通过点滴的民间交流中日双方的每一个国民都能明白,在和谐中求共存应该是我们要共同付出努力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德平.北京学院生眼中的日本[J].中国青年探讨,2017(2). [2]陈生洛.中国学院生的美国观与日本观比较[J]. 中国青年政治大学学报,2017(6). [3]陈志姣.中国青年对日态度探讨[J].外交大学,2017(6). [4]陈生洛.中国学院生对日本的看法[J].青年探讨,2017(11). [5]白岩松.岩松看日本系列报道.中国青年报2017-03-20 ~ 2017-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