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入殓师》看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从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幅生离死别的感人画面,诉说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价值认识,反映出日本人“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观。众所周知,日本人的生死观存在已久。本文将以这部电影为基础,从岛国意识、物哀的美意识、武士道和佛教方面出发来略论日本人独特生死观形成的原因。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生死观 岛国意识 物哀 武士道 佛教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7)12-0000-01 日本影片《入殓师》从一个特殊职业的人物视角出发,细腻巧妙地讲述了一个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与生命体验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死亡,反观生存的价值。《入殓师》虽然是一部对于生与死的影片,但影片中在表现死亡时并没有用让大家感到恐惧、可怕、阴森和血腥的镜头,而是用很多反映生者与死者的亲情的温暖镜头呈现,让大家从镜头中感受到生者对亡者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一、电影的故事情节 影片讲述的是: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因为乐团解散不得不携妻子美香回到故乡,正为今后出路发愁时看到报纸上一则招聘广告,便欣然前往应聘。录用之后才知道是一份入殓师的工作。无奈之下,大悟瞒着妻子开始了工作。期间,他假扮过遗体,接触过高度腐烂的尸体,遭受过死者家属的白眼与歧视,甚至遭遇朋友的误解以及妻子的离家出走。就在他决定放弃时,社长佐佐木一番富有哲理的谈话使他决定继续坚持下去,在社长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大悟逐渐爱上自己的职业,并赢得妻子和朋友的理解。最后,当他为多年未见的父亲进行入殓时,发现父亲还一直珍藏着小时候自己送的石头,心中的一切怨恨在瞬间化为乌有,影片由此达到感人的高潮。 二、生死观在电影中的体现 入殓师,可以理解为殡仪工作者,用影片中社长的话说,就是“帮助他人踏上安稳旅程”的人。入殓师在生与死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人们对生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与理解。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男扮女装的小伙、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每个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那些冰冷的身体也曾焕发过生命的光彩。每个人都会成为送别之人和被送别之人,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启发。整部电影都在围绕生死观进行研讨: 当大悟在第一次工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看到洄游的鲑鱼为了产卵拼命逆流而上,旁边却不断有死鱼被水流冲下,这样一幅生死交替的画面让大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知是死亡还是那么努力呢?恰巧从旁经过的平田用平淡的口吻说道“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虽然为繁衍后代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死的价值也正在这新生中得到了体现,生命得以延续。既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要坦然面对。但是死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孕育的开始。 当大悟为父亲入殓时,老人手里紧紧攥着的小石头一下子击碎了30年来大悟对父亲的积怨,想到父亲多年来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带着对儿子的深深悔意和默默牵挂孤老终身,不禁流下伤感的泪水。他将石头放在怀孕妻子的腹部的细节则象征着生命轮回、血脉相承以及爱的传递,也让观众在唏嘘惋惜之时又倍感欣慰。一块意味深长的石头已经说明一切,整个故事由死亡而起,以新生而终。一个新的生命旅程即将开始,影片的主题也由此得到升华。死亡与生命的承继联系巧妙地表达了出来。它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才能让活着的人更加坚强。 像这样研讨生死的场景还有很多,基于这种生死观,日本人认为活着就要做到超脱和坦然,必须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生的价值”。 三、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日本人的独特生死观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日本人的生死观表现出对生命的挚爱和对死亡的泰然,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是一种日本人特有的,值得我们深究并尊重的生死观。 1、岛国意识和“物哀”的美意识 众所周知,地处岛国的日本,一方面集中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另一方面,地震、火灾、台风等自然灾难频发,日本人常常目睹美好景致在瞬间化为乌有,这种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的危机感使得日本人关于死亡具有独特的见解。换句话说,日本人天生就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观的一部分。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认为樱花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转瞬即逝的壮烈。日本人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这就是日本人“物哀”的美意识。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2、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剖腹是日本人独有的自杀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自杀,有比较正规、严格的措施和程序。剖腹,原本是一种血腥的残忍的自杀方式,却被日本人发展为一种崇高的死的仪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人在剖腹自杀的行为上看到的不是死的血腥、恐怖和残忍,而是尊严、气节和壮美。日本人的切腹、牺牲精神以及其转瞬即逝的物哀都源于武士道精神。樱花本为日本武士之花,武士爱樱花盛开时的鲜艳,尤爱其在春光里飘落地面时的安详。因为樱花从开放到凋谢整个过程就象武士出生入死的一生一样,或牺牲消失、或退隐无争,生命非常短暂。作为武士必须随时为主君、为信仰献身。武士们选择剖腹就是追求这种“牺牲之美”,生命不在于长久,而在于是否闪光。现在,樱花已经由“武士之花”成为日本的“国花”,从中也可看到武士道精神关于日本人的作用。 3、佛教的作用 给日本人生死观带来最大作用的是佛教。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提倡的是尽早离开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鼻祖道元,在其所著的《正法眼藏》里主张“生死由命”,认为不应拘泥于生死问题,死的时候要扔掉对生的追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候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尽力活好。江户时代中期,九州佐贺藩士在其对于武士道的《叶隐》一书中倡言:“所谓的武士道即视死如归”,日语论文,它进一步强调了禅宗的宗旨,显示出这样一种想法,悟彻的死与完全的生是相通的。这就形成了日本人看轻生死的生死观。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还是受佛教的“无常观”的作用,在于武士关于“无常”、“幽玄”之美的感受。实际上,无常之死在佛教看来不是一种丑恶和可怕的事,甚至是当作一种完美结局――“超脱”来追求。日本的地理与气候使日本人易于接受“无常观”,在禅宗思想的作用下,不断“参禅”和“格物”的武士从中觉悟出死的“洒脱”,使生活在地震、台风频发环境中的他们更视“无常”之死为常理。 四、结语 作为一部描写死亡的影片,日语论文,《入殓师》没有丝毫的阴森恐怖和悲观绝望,唯美的画面、人情的温暖、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不仅领略日本的风土人情,更能深入了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并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死亡,而不应该恐惧死亡。死亡关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必经之路,活着的时候要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当死亡降临时坦然的面对。活着的人需要尊重,亡者同样也需要尊重。而影片中的每个亡者在死后也得到了入殓师和家人们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立川昭二.1998.日本人的生死观[M].东京:筑摩书房. [2]小山薰堂.2017.入殓师[J].世界电影(5):4-40. [3]秋本铁次.2017.导演泷田洋二郎的个性与轨迹[J].世界电影(5):41-46 [4]井出敬二.2017.电影《入殓师》与日本人的生死观[EB/OL]:04-10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