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1899-1972)是一位极具日本特色的著名作家,在日本文坛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于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和《千只鹤》三部著作成为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著作一向以文笔细腻、简约著称,《伊豆舞女》更是沿袭了这一特色,小说清新脱俗,日语论文,让读者耳目一新。《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1926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是川端康成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作,日语论文,小说发表之初,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伊豆舞女》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孤儿根性”的解脱、自信的拾回和对爱情的感激... 引言:
川端康成(1899-1972)是一位极具日本特色的著名作家,在日本文坛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于1968年凭借《雪国》、《古都》和《千只鹤》三部著作成为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著作一向以文笔细腻、简约著称,《伊豆舞女》更是沿袭了这一特色,小说清新脱俗,让读者耳目一新。《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1926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是川端康成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作,小说发表之初,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伊豆舞女》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孤儿根性”的解脱、自信的拾回和对爱情的感激。渴望爱情的主人公“我”接触到舞女的爱情后,畸形的心灵得以愈合,得到“好人”的评价,重新拾回了自信,重建了信心,对自己与舞女之间清纯懵懂的爱意呵护备至并充满了感激。 《伊豆舞女》著作中人物在现实中皆有迹可循,只是川端康成对人物略加了改动,这是出于对《伊豆舞女》著作的爱护也是对人物原型的爱护。格雷马斯的施动者模型理论在《伊豆舞女》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辅助者与反对者对主题表达和情节发展的影响上,《伊豆舞女》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与著作的主题表达和情节发展密切相关。 创作《伊豆舞女》时的隐含作者川端康成正处于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对爱情的懵懂和“孤儿根性”自省的挣扎中,这样的隐含作者主宰着《伊豆舞女》著作中的叙述,并反映出受“孤儿根性”困扰的真实作者的生活状态和欲拾回自信、治愈心灵创伤的愿望。《伊豆舞女》中的叙述者“我”是隐含作者川端康成创造出的叙述整部著作的言说者,隐含作者川端康成的声音借由叙述者的言说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