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日本桥学院的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阵模式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小岛清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表的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主张″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雁阵模式理论是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产业发展理论。他指出:日本的工业化是遵循着“雁行模式”发展的,即日本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 引言: 本论文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日本桥学院的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阵模式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小岛清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表的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主张″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雁阵模式理论是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产业发展理论。他指出:日本的工业化是遵循着“雁行模式”发展的,即日本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制约,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商品,从工业国输入工业设备,然后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替代性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上述过程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第一只雁是表示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是表示进口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则是表示国内生产发展所促成的出口浪潮,这就是雁行模式的基本理论阐述。简而言之,赤松要认为,进口、生产和出口的三个阶段呈现雁阵的基本形态,这是后发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向发达国家的产业吸取经验、追赶发达国家时一般所遵循的发展法则。本论文的结构主要由序论、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与理论(第一章)、同本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日本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作用及本土化问题(第三章)、日本公司的对华投资趋势(第四章)和利用外资面临的新形势及利用日资的战略调整(第五章)六大部分构成,另外,论文最后附有参考文献、参考网页、参考字典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首先,对于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的概念,日本经济企画厅调整局下过这样的定义:从宏观角度看是国际间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形态。从公司角度看,是以对投资对象的持续经营支配权(或参加经营)为目的而进行的投资行为。日本的《外汇及对外贸易管理法》第23条第2款对对外直接投资也做了如下定义:①居住者为了和法人建立长久的经济联系,日语论文,依据投资对象国法学规定,取得该法人成立时发行的相关证券或向该法人贷款。②居住者对投资对象国的支店、工厂和其他事务所(支店等)的设立或扩张所进行投资。另外从国际收支的观点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对外直接投资定义为:居住在某国的人(投资家)对居住地以外公司进行的以获得永久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国际投资。 其次,介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种主要形态,分别是:①在投资对象国或地区设立子企业;②收购原有的外国公司;③出资介入投资对象国的本土公司或对这些公司进行长期的资金贷款;④在投资对象国设立分店和事务所。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资本跨越国界,即资金的国际流动。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投入能够在投资对象国进行经济活动,获得经营支配权,从公司角度看,对外直接投资就是“经营资源的全部转移”。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即使不进行直接投资也能获得在投资对象国的经营支配权和参与经营权。这就是小岛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新形态论”。小岛把以下几种形态也看作新形态的对外直接投资:①合并公司:投资对象国的出资比例不足出资总额50﹪的情况。②生产回报方式: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劳务等,作为补偿获得其产品。⑨全程帮助方式:在当地帮助建立工厂,甚至能够开工运作。④长期购买合同:维持长期的大量购买。⑤提供技术合同:不仅提供生产技术,而且提供包括经营和市场营销、技能培训等在内的广义的技术和诀窍。⑥与援助相结合的状态:政府开发援助(ODA)和民间直接投资相结合。⑦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接受委托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使用委托公司的品牌。第一章的最后还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原因进行了略论。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可以从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国际经济学等各个角度进行略论,本论文是从公司行为这一角度考察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原因的。探讨此要因得有名学者分别有艾哈罗尼和理查德森。艾哈罗尼主要从经营者决策角度进行探讨,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决策过程,是由原动力一调查过程一决定投资一审查与谈判4步构成的。理查德森(Richardsorl,1971)引用了“习惯偏好”(inertiaprefererice)的概念。他认为,如果经营者获得的投资利润率相等的话,与遥远的、未知的市场相比,公司偏好于在已设立子企业的地区拓展更多、更全面的业务。他强调了“空间偏好”(spatial preference)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的重要决定影响。 第二章主要集中略论了日本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具体略论了日本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近况、发展过程、变化等。 2017年度日本对华直接投资(FDI,金融业务除外)达到近46亿美元,比2017年减少了29.58﹪,整体上,日本占各国对华投资总额的比例从2017年的10.82﹪下降到了7.30﹪。虽然日本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较前年有所减少,但整体上,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日本总体的对外投资中仍占据着最高份额。2017年,中日贸易额首次突破207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3﹪。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日本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年)对中国内地投资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投资环境尚不健全。虽然中国方面积极吸引日方投资,但大多数日本公司持静观态度,未采取积极的投资行动。从产业类别看,这一阶段日本对中国内地投资集中在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非制造业方面,对中国重点发展的制造业的投资额很少。第二阶段(1985一1991年),对中国内地投资的小规模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为引进投资,各地方政府也竞相提出许多优惠方法。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之后,在日元迅猛升值以及日本经济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许多日本公司为追求低租金、低成本,加强了对亚洲的投资。由于这种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日本公司对中国内地投资呈增长之势。第三阶段(1992年-1995年),日本对中国内地投资的飞跃发展期。在这一阶段,日本经济长期持续低迷,但对中国内地投资总件数和投资总额均迅猛增长。这是因为,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随之各国对中国内地投资开始猛增。第四阶段(1996-1999年)是日本对中国内地投资的调整时期。从1996年开始日本对中国内地投资逐渐减少,迎来了长期的调整阶段。不过这种现象并不只限于日本公司,因为中国引进外资在1994年达到高峰后进入调整阶段。第五阶段(2017年至2017年)是对中国内地投资的新发展阶段。从1999年下半年起,世界再掀对中国内地投资高潮,日本的对中国内地投资,资也迎来了与世界对中国内地投资同步增长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后日益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被称为“世界工场”。第六阶段(2017年至现在),日本对华投资再次进入调整期。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投资战略、投资领域、投资重心和投资主体的四个变化。 第三章着重论述的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作用及本土化问题。 首先,第一节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和作用作了简单概括。第一,有利于促进中日贸易的增长,即投资拉动贸易。第二,有利于中国获得高新技术,加快技术升级。第三,有助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四,日本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有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第二节对在华投资日资公司的本土化经营近况进行了略论。日本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战略主要有人才的本土化、物资的本土化、销售渠道的本土化和资金的本土化四种。本论文着重要论述的就是日本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中的人才本土化问题。其中的人才指的是本土化的员工以及从员工中被提拔为管理者的本土经营管理层人员。 第四章对日本公司的对华投资趋势作了简单预测。 其中第一节主要从税收政策对日本对华投资的作用略论开来。 第二节主要论述了投资资金的回流和转移现象。 资金回流是当前日本对中国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2017年日本经济情况好转,政府鼓励许多公司把资金撤回本国进行投资,高端投资的回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日本政府曾经制定《防止技术流出指针》,要求日本公司确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制,严防先进技术流失海外,日资公司对华转让技术开始变得谨慎起来。同时,为了分散对海外投资的风险,日本还将投资方向转向中国以外的国家。选择印度、越南、泰国为投资对象国的日本公司逐年递增,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开始成为日本扩大在此区域作用力的重要手段。论文的最后即第五章也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略论我国当前利用外资面临的新形势,在该论文的最后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吸引外资要由单一的向生产制造业倾斜转变为向各种关联产业多元投资,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系统配套政策倾斜,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势头,并鼓励进一步提高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 第二,进一步促进提高日本在华投资项目的规模。当前日本在华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较低。 第三,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利用日资的质量。 第四,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资力度。 第五,注重调整地区结构,鼓励日资对西部地区的投入。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