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日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国情背景和面临的问题与我国当前情况有相似之处,回顾和略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关理论概述
  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和城市差别较大的国家,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最有针对性的是刘易斯理论。他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前者资本雄厚,劳动生产率高,后者缺乏资本,劳动生产率低,但劳动力大量剩余,城乡经济发展...

引言:

日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国情背景和面临的问题与我国当前情况有相似之处,回顾和略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关理论概述
  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和城市差别较大的国家,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最有针对性的是刘易斯理论。他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前者资本雄厚,劳动生产率高,后者缺乏资本,日语论文,劳动生产率低,但劳动力大量剩余,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直到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在资本、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达到新的平衡。讨论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应基于刘易斯理论的基本原理,着眼于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对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前景作以可行的预测,由此推断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达到的规模。有了这个着眼点,我们一切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就有了座标,具体的每个阶段所应采取的方法就有了指针。
  二、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就业人口和农户人口的大幅度持续减少的过程有两个途径:一是老龄劳动力死亡或退出劳动后,新生劳动力补充的减少;二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很多农民和农户单纯靠农业维持不了家计。临时被雇、外出打工、从事家庭手工业等现象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本来是作为补充的非农业生产变成了主业,而农业反而变成了次要的工作。这种兼业化的快速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形成良性互动。兼业化现象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在低工资和社会保障不充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是日本独有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农业状况在这一个方面与日本何其相似。
  三、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相关因素略论
  耕地规模----日本农业的基本问题是农业从业者和其它行业从业者在生活水平和收入上的不均衡。而导致农业从业者收入低下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率的低下。农业生产率的低下在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耕地过于零碎;农产品结构----食品消费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淀粉类食品逐渐减少,畜产品,蔬菜、植物油、果实类食品大幅增加。食品结构的变化,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场、林场、苗圃、果园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了耕地的流动性,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为农业就业人口的减少提供了契机,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完成的,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种途径,它通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建立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上的一个结果,二者的结合,形成互动;农民生活水平----从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两方个面说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日本农村的这两项指标迅速增加,至七十年代中期,均超过了城市。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支持了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政策----价格和耕地是政府干预农业不可或缺的两大政策。没有这两个政策,就构成不了今天的日本农业。日本《农业基本法》把农业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改善农业和其它产业的生产力差距,提高农业生产力,并增加农业就业者的所得,使其能够与其它产业就业者享受平等的生活。”具体措施主要有三方面的政策。生产政策,就是国家对预计需求将会扩大的农产品实行援助;价格政策,就是实施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政策,促进流通的合理化,推进农产品的加工,调整农产品的输入等;结构政策则是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加以扶持,对农农之间、农工之间、农商之间的合作给予支持,鼓励耕地的合理流动,改善农业结构,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在农工业就业者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听任市场结构、价格结构的自由发展,则不可能解决农业的基本问题,不可能改善农业内部及与工业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只有依靠国家权力的政策干预才能实现均衡发展。
  四、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略论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观上,指导思想曾经出现过误区,如限制向城市流动,过分强调乡镇公司的影响等;客观上,城镇化比例低,城乡壁垒一直存在,等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情背景与日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决定了我国与日本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内在的动力和转移方式上的相似性,不同点决定了我国与日本所采取的步骤、措施和力度有所不同。
  五、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决不是单纯的劳动力管理的问题,不单纯是“人”的问题,而是和整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密切关系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密不可分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协调性和高效性的问题。农业如果不和其它产业关系起来,或者其它产业不和农业关系起来,都是没有出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重视经济杠杆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两个强有力的杠杆,那就是政策导向和农业的发展动力问题,发展动力问题也可理解为发展空间问题。要为农业的发展尽可能地创造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别的,就是农业产品的去向,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农业政策的导向。要毫不动摇地推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以城市化和工业化来带动农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工商业的发展,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的发展,农民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