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金融体系大变革[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本文之所以要探讨日本金融体系,是因为日本金融体系在战后乃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对日本经济尤其是关键产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居功至伟的影响,而在日本经济追赶上欧美国家,日本的产业结构和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金融体系没有进行大的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的一蹶不振,自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连续十余年经济不景气,被斥为“失去的十年”。金融体系不完善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似乎可归因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不振,究其实则是我国的金融体系不适应我国目前...

引言:

本文之所以要探讨日本金融体系,是因为日本的金融体系在战后乃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对日本经济尤其是关键产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居功至伟的影响,而在日本经济追赶上欧美国家,日本的产业结构和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金融体系没有进行大的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的一蹶不振,日语论文网站,自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连续十余年经济不景气,被斥为“失去的十年”。金融体系不完善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从表面上看,通货紧缩似乎可归因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不振,究其实则是我国的金融体系不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略论和探索日本的金融体系变革,正是为了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因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有其相同的规律。
  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所发生的“泡沫经济”及其后的泡沫破灭,可以说为上述结论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注解。“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并对日本传统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理论上略论,泡沫经济的持续至少受两个因素的作用:第一是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总量的作用,第二是受社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预期和心理预期的作用。投入股市和土地的大量资金无疑是形成泡沫的首要条件,而资金的退出则是泡沫破灭的前提。尽管在1980年代以后,日美两国都经历过股价、不动产价格的急剧上升的泡沫经济过程。但日美两国泡沫的形成速度和规模上是有较大差别的。1980年代后半期日本金融资产(不含股票),股票及土地价格的上涨率(、)分别是11.08倍,8.55倍和11.44倍,远胜于同期美国的3.24倍、1.16倍和1.06倍。日本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是:第一,日美两国经济以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为转折点,从此步入经济的低速增长时期,与资金的循环结构变化的同时,资金从整体上处于过剩状态,这是造成土地和股票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第二,1980年代的低利率与过剩资金相关,促进了包括公司和家庭在内的经济主体的资产投机活动。第三,金融自由化使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与利润的减少相关系,促进了对与泡沫有关的资产的资金供给。我们认为,上述原因只揭示了量的差别而未能揭示出本质的不同。我们认为,真正的质的差别在于日美两国的金融体系的产业组织特性。日本金融体系的产业组织特性之一是,大手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中度相当高。二次大战后的日本大手银行、金融机构不仅通过股份和相互持有一系列融资在主要集团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在金融体系内部也通过设立非银行机构供给大量而系统的资金形成垂直的资金联锁联系。日本这种银行、金融机构经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垂直路径供给了大量的泡沫资金。而美国金融体系的产业组织特性则表现在大手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中度相对而言要低得多,此其一。另外,美国包含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一种水平的、并行的联系,不具有日本那样的较强的垂直性。这种金融机构的高风散性和信用连锁的相对稀薄性,使之不能象日本那样引言:对不动产关连资产系统的、机动的资金动员。美国是然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也爆发了土地、股价上涨的泡沫经济,但程度较日本为轻,并且治理起来也相对容易得多。另外,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公司和居民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通过金融体系的“两头交易”,放大了泡沫。总之,二战后发端,至1980年代前半叶形成的日本金融体系被视为日本产业政策的支柱,这是一种与追赶型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它的弊端是通过管制来集中资金,通过人为压低利率政策使银行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使本应履行信息生产机能的金融中介机构,因其握有资金分配大权,即便不发挥现代经济学所要求的信息和风险管理功能,仅靠准地租也能生存下去。其结果是,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金供求基调转为超储蓄型资金过剩时,只会一味埋头于不动产担保提供,同时与澎湃而来的新经济失之交臂。日本式金融体系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抑制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育,使经济生活中的风险集中于银行,在制造土地和股价神话的同时,也制造了日本十多年的经济萧条。
  因此,对日本的金融体系变革就成为必然的了。还在1980年代中叶的时候,日本继美国之后就已开始着手金融改革了,当时称为金融自由化。诚如前面所说,美国在1980年代未也发生过“泡沫经济”,但美国“平行的金融体系”使其泡沫程度远不及日本,加之经过80年代的金融改革后,美国已步入1990年代的“新经济”,改革的收益明显地大于改革的成本。而且美国是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自由化的前提下,以银行业务为中心推动自由化,因而改革的目标相对单一,改革的成功性更大。而日本在1980年代进行的金融自由化,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利率、手续费、商品、服务市场,业务范围等几个方面。但一则是因为改革是外部的压力,主要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进行的。由于缺乏主动的,内在的和体制上的改革,效果甚微。二则是改革采取了渐进式、不平衡、涉及范围太广等特点,使改革的速度迟缓,形式虽具备但却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加之日本1980年代中后期所进行的金融自由化与19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相重迭,自由化和国际化被更多地用来进行规模扩张竞争,而不是进行战略性调整,因而收益不大。可以说,日本从1997年开始的“金融大变革”实际上是在金融自由化的延长线上更进一步的深化过程。日本1997年的金融大变革被称作是“BIG BANG”,除了变革在实施措施上集中,连续进行外,还要在改革内容上进行广泛的变革。可将其内容归纳为三大部分:①实行广泛的市场竞争。主要是要打破行业分离,业内竞争的状态,扩大金融机构的活动范围,创造出性质不同、多种多样的市场参加者相互竞争的局面;②推进资产交易的自由化。主要包括加强资本市场的功能;放宽或取消对资产运营和金融商品设计的限制;对外汇管理制度进行彻底的修改;③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主要包括从制度上改善金融机构的破产处理对策;金融监管方面要向法制化监管转变;加强信息披露制度,采用时价会计制度,实现会计制度的国际标准化。标榜为“自由、公正、国际化”的日本金融大变革方案列出了明确的长达五年的时间表,所有的改革均以2017年3月为最后期限。1998年春以前为法学、金融行政机构等的调整阶段,以外汇管理改革为头炮;从1998年春开始,各项放宽方法将陆续出台,相当数量的具体改革项目将集中在1999年中完成,与保险有关的改革将拖至最后。从日本银行业的大变革来看,除了前述的外汇法修改外,还打破了日本战后50年以来一直禁止设立持股企业的禁区,导入了金融持股企业制,目的是拆除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之间的篱笆促使其相瓦竞争。另外进行了银行业界的重组。规定了金融机构的破绽处理措施。证券业的大变革包括:对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企业进行改革,引入先进的成交方式、加强市场监督,重视股东经营,大力引进外资(主要是美资)对日本证券行业进行改造;在财政投融资体制方面也开始着手邮政储蓄民营化和重新评价战后恢复发挥巨大影响的财投对象机构;在重建日本金融体系时打破行业之间的隔断,实行金融重组,灵活应用不同行业的网络技术工作,最终寻找金融中介机构与资本市场的重新结合。总而言之,日本金融大变革的宗旨就是要构建有效资本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强化稳健经营规制。这是日本作为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金融体系本身提出的要求。这无疑会给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以很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