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结构框架下法语复合过去时与未完成过去时辨析[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法语时态种类繁多,虽然中国的法语初学者大多已具备英语时态学习基础,可由于法语和英语时态之间虽有相似度,但其不同点更给学习者平添困扰,尤其体现在法语过去时态学习中。广大法语教师必须尝试寻找新途径,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试图从认知角度出发,以结构框架为突破口,针对法语直陈式过去时中常用的复合过去时和未完成过去时进行新的诠释和辨析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法语 结构框架 复合过去时 未完成过去时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French Composite Past Tense and Unfinished Past Tense Discrimination under the Structure Framework of Event
  FAN Ji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French temporal variety, although Chinese French beginners mostly have English learning base, but because between French and English tense despite the similarity, but the differences are more to the learners more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se learning French. The majority of French teachers must try to find new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author tries to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e event structure framework as a breakthrough, according to French compound past indicative of past tense and imperfect new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 French; event structure framework; composite past; unfinished past
  法语被众人称为最美但也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在学生们选择第二外语时常遭冷落。许多初学者在经过了语音阶段学习后,刚找到学习兴趣,却在时态学习上受挫;还有一些学习者本身有畏难情绪,在时态学习阶段更加茫然,使法语学习止步于此。如何将法语时态讲解得清晰透彻,让学生们重拾法语学习兴趣,是对每位法语教师的挑战。本文试图以法语时态中较难掌握的过去时为对象,打破以往学习措施,从认知角度出发,以事件结构框架为突破口,重新诠释和辨析法语直陈式过去时中常用的复合过去时和未完成过去时。
  1 时态学习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成形于80年代末。乔姆斯基继承了17世纪法国普遍唯理语法和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努力发掘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解释人类为何能用有限符号表达无限思想,开启了语言探讨的认知时代。Lakoff、Langacker、Taylor、Talmy、Dirven等在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体验性、非普遍性、非自治性、非模块性、非形式化”的探讨思路。我国语言学者王寅(201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探讨思路:现实——认知——语言,即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现实世界进行“互动认知”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构式语法理论是一批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起,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对TG语法进行反思后形成的一个新兴语法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王寅,2011):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象征单位”和“构式”来建立结构与意义和功能间的最佳和最简心智表征方案,以期能做出统一而又全面的解释。语言一方面是概念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概念化的表达,即词汇化和语法化,具有理据性。根据以上观点,句法来源于人们对客观外界的体认,句法义不仅取决于构成句法的每个词汇义,还取决于句法结构,是词汇义和构式义共同影响的结果。
  时态句法来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中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的体认。在客观世界中,每个事件发展都包括起始、中间和结束三个不同阶段。当同一个动词用于不同时体之中,就体现出了事件的不同阶段和人们聚焦在这一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阶段窗)。在教授法语时态时,大多数教法按照教材中对该时态的描述,将讲解束缚在死板的语法条框中,或强行把法语时态与英语时态进行对比,或仅通过翻译让学生死记,导致法语初学者们谈“时”色变。笔者认为,以上种种时态教授法过于注重句法本身,忽视了句法的现实来源,将句法结构与现实事件结构人为地割裂开来,用语法来讲语法,难免显得沉重而死板。如若将法语不同时态同现实事件结构对应,以此引导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更加符合语言的认知过程。
  我们在王寅(2011:362)的英语事件结构与时体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试着描绘出法语的对应结构图(如图1):
  图1
  2 法语复合过去时与未完成过去时讲解误区
  传统语法讲解首先给其定义,然后描述其句法结构,接着依照教材中语法条框结合例句讲解,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用法。依据全新法语语法(2006年版)复合过去时被定义为“表示一个在近期或遥远的过去一定时刻完成的动作”,如:J’ai vu ce film hier;未完成过去时被定义为“表示一个正在完成的动作。它在时间上没有明确的界限”,法语论文范文,如:En 2006, je faisais mes动词课分为事件动词和状态动词,学习者通过上述例句最直观的理解是:事件动词用于复合过去时和简单过去时,状态动词用于未完成过去时。教师在讲述上述时态时也乐于往此方向引导学习者。但此种理解只适用于其典型用法,对真正困扰学生的时态综合句型却束手无策。究其根源,在于未将法语时体与现实事件结构对应,未能让学生有真实的事件感受。如下语句:   表1
  表1例句中,同一个动词出现在了两个不同的时态当中,且不论是事件动词还是状态动词都可运用于这两个时态当中,让学习者感到困惑。这与汉语句法结构薄弱,主要由词汇和词序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背景有关,造成中国学习者太过重视词汇义,总是从词汇义出发去学习句法的惯性思维。笔者认为,在教授这两个时态时,不仅要抓住动词词汇义,区分出动词的事件义和状态义,更要在时体事件结构的框架下,引导学习者将重点转移到时体与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的对应上来。这种措施被构式语法理解为“体压制”,法语毕业论文,即句子的体义是词汇义和构式义的结合,当两者一致时,其体义得到加强,当两者不一致时,时体构式会压制词汇义作移变处理。结合图1可以发现,未完成过去时对应于在过去时间里某个动作完成之前的一段动作的延续(进行体),是静态的描述,这个延续可以理解为状态的持续,也可理解为事件的重复,但终究没有说明起始点。如图2:
  图2
  相比之下,复合过去时对应于在过去时间里某个动作已经完成,可是它的关注点可放在这个动作完成后对现在造成的结果和作用上(完成体)。如图3:
  图3
  3 小结
  综上所述,A1可理解为小男孩在过去老是摔跤,描写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状态;A2意为到说话时为止,小男孩已摔了两次,动作已经完成,对现在造成的作用可以是大家现在担心他会再摔跤。B1指的是当我抵达的时候,父母已经工作了十小时,可能还要继续工作下去;B2指那天,我的父母已经工作了十小时,工作已经结束,结果是他们已经很累。C1是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雅克每天都跑步,但现在是否仍在坚持,我们不得而知;C2则指昨天雅克跑了两趟,动作已经结束,不再持续,结果可能是他感觉很疲劳。D1是对过去某段时间的一个场景静态描写,将画面定格在当时而未结束;而D2指说话当时,对过去已发生事实的一段叙述,是连续事件的展开。按照这样的思路,在时态讲解中注意将词汇义和构式义结合,把“时”“体”结合,就是将时态句法和现实事件结构对应。时态句法不再是空中楼阁难以理解,而是扎根于现实世界中,符合人类认知模式的语法化。
  参考文献
  [1] 王寅.构式语法探讨理论思索(上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德拉图尔等.全新法语语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陈琳.法语未完成过去时与复合过去时的比较[J].法语学习,2006.
  [5] 张学斌.论法语动词时态中的体含义[J].法语学习,199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