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语探讨述评[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文章就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法语探讨进行综述和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中国法语的界定及其与中国式法语的区别;中国法语本土化问题;中国法语产生的原因。并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探讨方向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法语 中国式法语 中介语迁移理论 语际语用学
  纵观国内研讨中国法语的文章,一般涉及到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一,中国法语和中国式法语的区别和定义;二,中国法语是否要本土化;三,略论中国法语产生的原因。关于前两个问题,探讨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本文试图对以往对于中国法语的探讨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探讨方向提出作者的看法。
  一、中国法语和中国式法语的界定
  对于中国法语和中国式法语的区别及其定义,国内很多学者撰文作过研讨,但是对于以上问题以及中国法语本土化问题,还存在着很大争议。人们在使用这两个术语(包括对应的英文形式)时所指有异同,如张宏武的“中国式法语”在引言部分实际指中国法语,但后来举例却又是中国式法语。林琼举例阐述中国式法语时却包含了其他探讨者用作中国法语的例子,如谈到句式层面的中国式法语时所举例子“Let’s go and eat our meals”,谢之君文中则指“客观存在的”中国法语。可见中国法语和中国式法语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和区别还存在混乱的现象。
  中国法语最先由葛传规先生提出,后来榕培、李文中、谢之君都对此进行了定义。笔者认同谢之君的观点,认为中国法语是一种干扰性法语变体,且这种干扰表现在语言各个层面上,即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层面。因此笔者文中所指的中国法语是以规范法语为基础,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法语交际,得到法语母语者认同的法语变体。而中国式法语是法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法语能力的欠缺和汉语母语的干扰(中国法语也有汉语母语的干扰)和作用而造成的不合法语文化习惯的错误法语,是错误略论(error analysis)的对象。中国法语和中国式法语虽然同在一个连续体上,但是后者向前者的转化非常有限。
  二、中国法语本土化问题
  中国法语是客观存在已是共识。但是否应该把中国法语当作一种与美国法语、澳大利亚法语等相提并论的法语变体,则仍存很大争议。笔者以为,中国法语的存在是因英、汉文化交流中前者缺乏对汉语文化中特有现象的表达结构而作的一种文化空缺的填补,是出于顺应交际目的的需要。这种文化空缺的填补不仅表现在词汇层面上,还表现在句式、语篇层面上,但这并不一定就说明中国法语因此就必须成为一种独立的法语国别变体,甚至还须对其进行系统的探讨描述,成为后人学习的标准。首先从目前法语在中国的使用情况看,并没有普及到法语成为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语言的程度。基本上只是少数人作为外语在学习或使用,而且法语使用者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加深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以便更有效地与法语国家的人们交流。其次,不利于规范法语的学习和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再说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能否成为国别变体还需看以后法语在中国的使用和自然发展情况而定,何况中国法语是否成为国别变体法语都不作用我们目前对法语的使用。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法语使用者总是能找到填补法语文化空缺的途径。
  对于法语是否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法语毕业论文,不仅国内探讨者有争议,国际探讨界也同样有争议。如Greenbaum指出,由于受母语干扰以及各自文化与环境的作用,本土化法语很可能难以为外人理解。Kandiah认为在新加坡语境下,任何“新法语”的出现都是源于“不完善的学习”,第二语言使用者必须遵守本族语规范,决不能另立标准。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法语本土化是法语国际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应该采取排斥的态度。如Kachru指出:“本土化是语言充满活力的表现,是语言创新的结果。它体现了外来语言的地方性功能、新语境下的‘会话文化’和交际策略,以及来自地方语言的‘迁移’”。Warschauer甚至相信未来国际化法语的标准会更多地以非本族语者使用的法语为参照标准。笔者以为,对待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我们不应采取极端的方式,而应该是提倡既有统一的法语核心标准,而又允许标准化层面下为了交际的需要有地方特色法语的存在。
  Vamey指出,有时中国法语比地道的法语更有力、更有作用。如法语母语者不会把“litter”当动词用,因而在公园等地方的告示牌上,他们会用“The dropping of litter is prohibi.ted”,而中国有些地方则用“Do not litter”。他认为后者显得更直接、有力。一些国外媒体在报道有关中国的事物时,也常用一些中国特色的法语词汇。如美国最有作用的两份杂志时代和新闻周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1.But for now,most Chinese see the deal as a shuangy-ing,or win-win for both Beijing and Washington.(Newsweek,Nov.29,1999)
  例2.The good intentions backfired when“bloodheads”。assome of the unofficial blood collectors came to be known.found 8way to extract more plasma from fewer donors.(Time,Dec.15,2003)
  可见,交际中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语说法通常都能被法语母语者理解并接受,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它们不仅在中国本土上使用,国外媒体在涉及中国事物的报道时也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有些则已经被词典收录,如“yin”、“yang”、“fengshui”等等。
  三、相关理论对中国法语的解释
  1.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danguage),也叫语际语,是界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过渡语”,是二语学习者所形成的有关目的语的非固定的、暂存性知识,包括第二语言的部分特征,也包括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其它语言的一些特征,以及在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中都找不到的独立特征。Selinker等人提出的“过渡语言假设”(Intedanguage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总是要使用一种过渡语言,是界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非任意的、遵循一定规则的语言。可见中介语具备以下特征:一是系统性;二是可变性(即变异性);三是过渡性。中介语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石化(或僵化)(fossilization),即“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语输入不断,二语学习者在达到目标语标准前中介语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将停止。石化现象同二语学习者的年龄有关,同时也与交际需要和社会身份等因素有关。”根据中介语的定义和特性,中国式法语和某些层面上的中国法语都属于中介语探讨的对象。但是中介语这个概念本身还存在争议,如中介语的具体性质到底是什么?中介语的发展是否应该按母语者的标准来衡量?关于那些目的语口语表达流畅但带有外来口音的二语学习者,他们是否应看作是二语发展过程中的“僵化”现象呢?因而某些层次上的中国法语是否应该划归为中介语似乎很难定论。如Varney举的一个例子:在中国北戴河附近一公园里看到这样的牌子“No smoking in the park or youwill be punished”,法语国家不用punished而用prosecuted,不过他觉得前者比后者显得有力,并对此持赞赏的态度。除了最后一个单词使用的恰当性有待商榷以外,这个句子在语法、结构上都符合标准法语的条件,这样的法语表达是属于中国法语呢还是中国式法语?根据Vamey的观点,应该属于前者,法语论文范文,“punish”一词的使用表现出深刻的汉语文化心理。“惩罚”一词在中国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这种警示语往往透出警告发出人的那种居高临下、不容商量的绝对权势和冷漠的态度。被警告的对象也因为司空见惯而不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中介语中还常见因受母语作用而产生的与目标语母语者不同的语用策略模式和语言形式。如在表达感谢时,法语母语者会根据对对方的感激程度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非母语者则很少有这种变化。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