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的,有许多描述夏天炎热的习语,如:“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烧”等等。而法国地处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常与可爱、温好、美好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在莎翁的一首着名的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了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另外,法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而在汉语中,报告春天的是东风。”(P43) (二)习俗的异同 习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它构成了习语的底蕴,是习语赖于生存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比如Apple-pie是美国百姓的传统食品。有的妇女习惯在每周开始时,先烤制7个苹果馅饼,然后把它们依次排放在食品架上。星期一吃第一格的饼,星期二吃第二格的。照此类推,有条不紊。因此apple-pie order(苹果派的次序)又成为整齐而有序的代名词。例如:Before her guests arrived, the hostess had put her house in apple-pie order.(在客人到来前,女主人将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法语习语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下,汉语的“小菜”与法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的意思。但是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意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法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法国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 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长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正因为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法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三)宗教信仰的文化异同 宗教方面的异同是心理文化异同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均起到很重要的影响。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而中国人信仰的是佛教。因此,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的出现在法汉语言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等等。 《圣经》被基督教奉为经典,因为《圣经》讲述了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神话和有关犹太人的传说故事、法典、宗教教规以及部分的史实等等。它反映了古人的喜怒哀乐,乞求与理想。因此,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Job’s patience “极有耐心”,Judas kiss “犹大之吻”,a daughter of Eve“女人”, as wise as Solomon “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见,《圣经》对法语语言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汉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因此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法语论文范文,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回头是岸、顶礼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p52) (四)历史典故 法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的来源有历史的习语的来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话传说,他们的结构简洁,但意义很深远。因此有很高的探讨价值。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 让人想到了“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法语论文范文,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arbides 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 Pandora’s box 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思是“无穷的灾难”。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是出自神话传说。这些习语成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法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表现了与法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异同。 (五)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