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中国网俄文版的一名编辑,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也因为本人的俄罗斯情结,一直很关注中俄两国媒体,特别是网上媒体的相互报道情况。整理近两年来随手记下的工作札记,笔者深深感到,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入,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在良性扩展中,同时,媒体所承担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大。而正在进行中的“中俄国家年”活动,更为两国媒体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2017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涉及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传媒、科技、军事和地方等中俄两国合作的多个领域,活动有两百多项。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媒体的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此项两国关系史上的重大活动效果如何,媒体承担着很大一部分功能。 然而,两国媒体所处的工作状态却并不理想。2004年9月在中国国际问题探讨所与俄驻华使馆联合主办的“中俄建交55周年友好历程回顾与展望研究会”上,中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在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媒体的力量亟需加强。国务院发展探讨中心欧亚社会发展探讨所副所长、探讨员王宪举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很弱,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谢?普里霍季科在《我们不应该害怕中国》一文中也感叹,“我们对现代的中国知之甚少。两国经济往来频繁,但人文、文化和科技领域的交流近期却不断减少”。 而今,中国的“俄罗斯年”活动日程过半,两国新闻工作者用自己的辛勤工作不断充实着网络这个虚拟的时空。做一下盘点,确有不少东西值得思考。 俄国网上媒体的涉华报道的量与质 (以下所用数据均根据各网站2017年1月1日~8月1日站内新闻检索得出,关键词为“中国”。) 浏览俄国主要网站,应该说,涉华报道已成为俄媒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政府背景的媒体起到了良好的主导影响。俄罗斯的主要通讯社,俄通社-塔斯社网上每日涉及中国的报道平均有23条,俄罗斯新闻社网站有8条(2017年还开通中文频道),国际文传电讯社设有专门的“中国”频道,每日更新9条左右;主要电视台,俄语论文题目,国家电视台网1~8月涉及中国的报道有19条,国家第一电视台网每月有20条左右;主要报刊,如《俄罗斯报》网络版(政府主办)设有《中国》栏目,俄语论文范文,1~8月共有49篇报道;俄驻华使馆网站是俄最早建立的官方中文网站。地方一级的官方网站,如:俄滨海边疆区政府网站涉及中国的文章有42条,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政府网站还特设了中文频道。 内容的客观性呈较大幅度的提高。除中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各领域改革经验、各部门、各地区合作、高层互访、两国在国际热点问题的看法等报道日渐成为俄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比如,中国2017年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即将开始,上海石油交易所开市,“中俄友谊之旅”活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等都进入了俄媒体报道的视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俄罗斯有一批治学严谨、态度客观的汉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两国间的友谊,他们对俄国民众的思想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比如,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现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委员罗高寿在接受《俄罗斯报》记者采访谈及所谓“黄祸”的危险是否存在问题时,他说:“目前在美国的中国人达700万,美国人没担心。在加拿大,当地居民只有3000万,中国人却有100万,加拿大也没说面临威胁。俄罗斯应当有合理的移民政策、清晰而严格的入境规则。中国没有公开或秘密的移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计划。”寥寥数语就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名誉成员、著名作家兼东方学家欧福钦在批驳所谓“中国正在蚕食远东”时也说,俄罗斯远东地区要摆脱停滞局面、实现经济发展,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是必需的。“我们要抓住邻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契机,将西伯利亚这节车厢挂到正在提速的中国列车上。对我们而言,这的确是件好事。” 他们的言论在网上被俄中媒体广泛引用。 但同时我们还需看到,俄国多数媒体从理念上更认同于西方。所以,对于灾难、事故的报道占涉华报道的很大比重。 俄媒体加强了推介本国的力度,这从俄媒体涉及外交、新闻、经济合作、旅游各个领域的中文网站从无到有,可见一斑。但对中国的介绍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国内一些重大事件在俄媒体没有反映,比如:奥运吉祥物发布的时候,俄媒体报道寥寥。在涉及一些敏感问题的报道上,俄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式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了其报道的客观性。比如,2017年底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报道,俄网上媒体的偏激内容比比皆是。“中国威胁论”、“扩张论”、“崩溃论” 在俄仍有一定市场。当然,也有不少“反思”性的文章,比如,今年6月《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俄罗斯拿什么吸引中国》的文章,颇有“自叹不如”、“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另外,细品一些俄文媒体的涉华报道,不难发现其内心的一点醋意。《俄罗斯报》在采访罗高寿时就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俄罗斯曾建议向中国三峡水电站提供发电机组。但遗憾的是,我们虽然同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和睦邻关系,却与三峡工程无缘。这是谁的过错?”罗高寿对此是这样回答的:“两国的商业问题不应涉及政治。战略伙伴关系是需要的,而经济利益完全是另一回事。三峡工程我们没得到合同,当时中国领导人也感到很遗憾,这就是市场经济。同中国的商业往来不应作用到战略伙伴关系,一切取决于我们的实力和技术。” 中国媒体的涉俄报道情况 (以下所用数据均根据各网站2017年1月1日~8月1日站内新闻检索得出,关键词为“俄罗斯”。) 同样,涉俄报道也是中国媒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网站今年1月1日~8月1日涉俄报道3638条,人民网15126条,央视国际1490条,中国网1401条(国际在线也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受其检索功能作用没有相关数据)。地方媒体,如新疆的天山网,黑龙江的东北网,因为毗邻俄语国家,也有丰富的涉俄报道。以上网站除央视国际都开通了俄文频道。值得一提的是,各俄文网在介绍中国和中俄关系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俄罗斯的方方面面,每天都有数十篇的报道。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经贸等分委会也都开设了中俄文网站。民间的对于语言学习、经济合作、旅游的网站、网页、论坛也很丰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形式上看,报道应该说是非常多样的。以对“俄罗斯年”的报道为例,设立了官方网站,有大量的专题报道、新闻、音视频,还有网上征文、竞答、调查、中俄媒体相互交换链接、转载新闻等,可以说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报道内容涉及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社会生活、中俄各领域合作等。特别是关于“俄罗斯年”的各项活动都给予了及时的报道。其中,开幕式、普京拜访少林寺、中俄友谊之旅等大型活动的报道颇有声势,引起网民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从报道的质量上看,也呈不断提高的态势。2017年初,人们在期待“俄罗斯年”的精彩开始时,努力挖掘着生活中的俄罗斯元素,但现代俄罗斯的影子总也清晰不起来。网上多见的是怀旧性的报道,如:北京的莫斯科餐厅,依然回荡在中国人心中的前苏联歌曲等。虽然偶尔在介绍舍宾健身,姜杰钢琴城等文章里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俄罗斯人的影子,但还不如中国老百姓爱吃的东盟国家的热带水果来得直观。 谈及中俄各领域的合作,诸如《中俄加强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中俄文化、科技与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这类宏观的题材较多。说到具体合作内容,能深入人心的报道并不多见。比如,中建企业承包莫斯科联邦大厦A座主体工程,虽然报道不少,中国网民反映却平平。倒是一些不负责任或以讹传讹的报道(诸如2017年的《北京市民有望喝上贝加尔湖水》,2017年的《中国政府将租赁俄罗斯100万公顷森林进行开发》引起了轰动(之后相关部门都出来澄清了事实)。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普里霍季科曾说,我们对相距更远的英国和法国比对中国这个邻国知道更多。笔者觉得这种情况在中国同样存在。
可喜的是随着“俄罗斯年”活动的深入,通过网络这个没有国界的媒体,我们这个邻居的身影越来越清晰起来。她早已不是我们记忆中20世纪50年代的模样,她早已与现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联系。应该说,我们的媒体和网民都在这次规模宏大的活动中逐渐成熟起来。浏览近期有关中俄关系的文章,《北戴河海滨涌动俄罗斯游客潮》、《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将于8月16日投入运营》、《俄今年前7个月通过铁路对华石油出口增长两成多》笔者感到的是言之有物、客观,且不乏亲切。 徜徉于两国网上媒体之间的感言 报道的热点不一定是网民关注的热点。笔者收集了今年1~8月新华网和人民网24小时新闻排行榜(前15名)新闻留言板排行(前10名)的涉及俄罗斯的内容,因为是手工收集,所以数据并不很精确。但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网民最关注的是军事题材共有21篇上榜,其次是社会生活、奇闻轶事(16篇)、外交(16篇)、内政(11篇),对于“俄罗斯年”的内容共有11篇。 拉拉杂杂写了这许多,笔者心头涌上一股紧迫感。作为一名网上媒体从业人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应该不断地学习。只有当我们媒体人确实了解了俄罗斯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俄罗斯人的思想、爱好和心理特征,了解了我们自己国家利益的所在,了解了具体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在做报道的时候,才能选好报道的切入点,才不会有失偏颇,才不会因为经贸、环保等领域一时发生的问题就对两国关系产生无端怀疑,才不会给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人以口实,才能使我们的媒体报道迈着成熟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的大国的媒体地位相符合。总结经验也是加强学习的一部分。今年“俄罗斯年”的许多大型活动都采取了中俄媒体联合报道的形式。这既为两国同人提供了互相切磋的机会,也为报道提供了多视点、多方位的报道角度。2004年俄罗斯发生别斯兰人质事件,中国媒体及时地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中国人民感同身受的情谊,以及道义上的和切切实实的物质援助,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及时总结经验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上的表现形式也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 举个例子,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中国网俄文版搞过一些网上调查,这既调动了网民的参与积极性,也是媒体人了解受众的很好途径。所以,笔者认为,与读者互动的内容,应该长期做下去。但调查的形式和内容都值得认真探究。再有就是要加强探讨。阅读俄罗斯开设的几个中文网站的内容,笔者有这样一个体会。这些网站的文字准确,却不易阅读。句子很长,地名、人名很多。文思逻辑也和中国人的习惯不太一样。由此笔者想到,其实这些问题我们自己在对外宣传工作也是常有的。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外宣三贴近”,非常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探讨。再比如说,中国的汽车、电信、建筑等公司多年前就看好俄罗斯市场,但媒体的报道,多限于对合作达成时隆重场面的报道。预热市场原本是媒体的本能,这里却显得很苍白。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媒体也和人一样:如果她正直,又能将心比心;知识渊博,且有自己的见解,自然会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 普京总统曾讲:“中俄两国人民彼此是天生的伙伴。”当今的中俄关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媒体,特别是政府媒体,我们应竭尽全力将当今中俄关系发展中的点点滴滴,真真切切地记录在网络这个时空长河里,竭尽全力促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互信。 责编:雷向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