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俄地方合作的大趋势是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目前,中俄地方合作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新变化,如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并鼓励先行先试,双方把互动和合作共赢作为主题,合作正向腹地延伸,扩大服务贸易,发展现代物流,跨境产业链正在形成,打造特殊功能区等等。在对中俄地方合作、开放特征把握上,还要把扩大人文交流作为双方增进理解和信任的基础。 这条开放经济带的进一步延伸还应将中日合作、中韩合作与中俄地区合作统筹考虑,与利用俄罗斯海港联系起来。 (四)开展对俄服务贸易出现良好势头 货物贸易关系是有形合作,服务贸易合作是“魂”的融合。据世贸组织统计,服务贸易领域有150多个行业,但目前中俄贸易统计中,服务贸易还是零。俄罗斯数字技术落后,双方合作的机会点很多;俄罗斯建筑设计等方面有特长,在城市规划建没中可以请俄罗斯设计师来设计,增加俄罗斯建筑元素;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办得很有活力,可以引进办学,从而牵动相关产业发展。过去对俄合作注重商品贸易,今后应加强对俄服务贸易。比如,在金融服务方面,俄语论文题目,随着本币结算业务的突破,离岸金融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俄罗斯金融资源紧缺,而中国金融资源特别是外汇资源丰富。房地产业也应该“走出去”,俄罗斯居民住房硬缺口很大。市政服务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正在招商引资,希望中国公司在那里经营公交车。 (五)发展现代物流已迫在眉睫 物流形式对应着贸易方式,有什么样的贸易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物流形式。“灰色清关”终结了,与其对应的传统物流的整合提升必须摆上日程。遍地开花的所谓“货代”已不能满足双方合作的需求。中俄之间物流不对等,物流企业操作不规范,管理混乱,附加值低;标志现代物流的集装箱物流几乎处于空白。专业化、标准化运营的物流还没发展起来,一个货柜装多种货物,有的借此掩盖灰色行为,严重作用和制约清关效率。因此,必须建设新的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和物流平台,比如在俄罗斯建立保税仓库、保税中心。绥芬河正在成立道路运输服务中心,建立公共物流平台,发展集装箱物流等,对进出绥芬河的物流实行一条龙服务,所有的进出口物流都经过这个中心进行分拨,规范绥芬河的物流产业。 (六)中俄地方之间跨境产业链正在形成 中俄地方之间山水相连,最容易形成共同的产业板块。境外投资合作是国际贸易长远发展的基本方向。适应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需要,在做好商品贸易的基础上,注重从单纯的商品采购向投资合作转型,才能得到长远利益。 金融危机前后,境外园区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出现了建厂房的速度赶不上公司人驻速度的情况,康吉园区、华宇园区、跃进园区等都很成功。境内境外跨境产业合作的主要运作模式,一是将国内的鞋类等半成品以低关税出口到合作区进行组装加工,贴俄罗斯商标,由中国制造变成俄罗斯制造,再将成品鞋销往俄罗斯市场,避免反倾销制裁等。以皮鞋为例,按正规通关计算,一双成品皮鞋俄进口关税为33%,半成品为10%;每个集装箱成品鞋可装1.2万双,半成品鞋可装4.6万双,降低了运输成本,有效化解了“灰色清关”和成品进口的高关税。二是应对俄罗斯原木出口禁止性关税政策,在境外设厂,把原木粗加工后,将半成品低关税出口到国内,即“境外原料粗加工一低关税出口中国一在中国境内加工成品”。跨境产业链的形成有利于巩固双方的合作,密切利益联结,并逐步形成中俄地方跨境产业板块。 (七)对俄合作优势正在从依赖边贸优惠政策向打造特殊功能区转化 中俄地方合作虽然还会享受有差别的政策,但不会离开世贸组织规则。最初的中俄边境贸易是靠国家的“双减半”边贸优惠政策支撑的,目前这些优惠政策已淡出;中俄合作已转向了平台建设,发展特殊功能区。境外投资合作的园区实际上是缓冲区,其中含有缓冲机制;面对不规范的俄罗斯市场和多变的俄罗斯政策法规,过去那种小型、分散、自发、单一的投资合作风险很大,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园区,中小企业抱团取暖,规避风险。境内哈牡绥东产业带、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等,是融合了高含金量政策的平台,集聚和整合功能明显,过去做不了的贸易可以在这里应运而生。应当借此进一步把边境地区及口岸经济炒热,增加发展机会,提升竞争力。 (八)中俄地方合作需要标志性合作项目 标志性合作项目会带来一系列突破,更是中俄双方大局的需要。目前,中俄合作投资项目很多,投资额也很大,但缺少标志性项目。牡丹江、绥芬河等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没有代表性的项目。韩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搞一个现代宾馆,是当地最高级的宾馆,韩国形象一下子就在俄罗斯树立起来了。而我们搞的养猪场、锯房子规模小、污染严重,加上出国人员素质不高,一些人甚至有损中国人的形象。中方投资者必须转变观念,学习成功公司的先进理念,注重社会形象和社会担当,才能获得俄罗斯政府和社会的尊重,不能不顾环境和责任,一味地“打快钱”。下一步,我们应该在俄罗斯远东搞几个标志性的项目,例如,在纳霍德卡建立高标准的港口设施等。不要怕被俄罗斯人“黑去”,应该通过“高风险”项目的合作触动对方,促进俄罗斯管理和政策的转变。只要注意互利双赢,并遵守俄罗斯法学底线,让俄罗斯人得到实际利益,其合作热情会越来越高,合作项目的前景自然会好。用“标志性”项目的作用,改变俄罗斯投资环境,小打小闹没有说服力。 (九)由注重政府间合作向加强与社会团体合作转变 务实合作是根本目的,找有话语权的人合作不是“势利眼”。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政府为主导,公司为主体;与中方不同,俄罗斯的地方政府却缺少主导力度,作用力有限,不起决定影响。而俄罗斯社会组织正在发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正在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下一步应转变思路,从注重政府间合作,转向更多的与俄罗斯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合作。比如,有作用力的商会、协会以及大公司,开放创新意识强的高等学校等都是很好的载体,从而达到更实际的合作效果。 (十)口岸竞争加剧 边境口岸多,并不能代表沿边开放水平高。两个国家的合作,不能哪儿便利就在哪开口岸。边境口岸过多,不仅浪费人财物,俄语毕业论文,也不利于口岸的科学发展;也难为俄方同等对应发展。中俄边境口岸很多,但设施和管理标准都很低。近年来,周邻口岸加快发展,竞争激烈。阿拉山口、满洲里等发展速度很快,一部分指标超过了绥芬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口岸功能大幅升级,过货能力提高很大。这些口岸将发展成为中国沿边最大口岸。珲春口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国家赋予的互市贸易区政策用足用活,拉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江口岸正在跃跃欲试,利用即将开工建设的铁路跨境运输优势争夺绥芬河的阵地;抚远口岸对俄投资合作思路清晰,方法得力,起步快,见效大。绥芬河口岸虽然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等方面有优势,但是因土地资源不足、进出口运能和前后方通路趋于饱和、旅游成本攀升等,在与周邻口岸的发展竞争中呈相对下滑的趋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在对中俄地方合作的开放特征把握上,还要把扩大人文交流作为双方增进理解和信任的基础。在俄罗斯不同的社会层面,都有对中国戒备和防备的心态,认为中俄经贸往来只会使俄罗斯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的附庸,中国人大量进入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会引发不安全因素。因此,须采取方法加强人文交流,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和信任。 (一)中俄对边境地区的管理理念不同 中俄在发展理念上有很大差别。中方实施扩大沿边开放战略,俄方仍然以加强边境管理为主,对我们提出的合作要求往往不积极,对建立跨境合作区,他们会问,对俄方有什么好处?不就是你们好卖东西?对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反应也很冷淡,他们认为,这只是更方便把俄罗斯资源运到中国。可见,发展理念的输出迫切又重要。 (二)清醒认识中俄合作中的“冷”、“热” 中俄制定了“振兴东北”和“远东开发”合作规划,足以看出双方战略合作的“热”。“规划”中的项目数量多、涵盖面广,几乎把应解决的问题都列入其中。但如何实施落实“规划”,俄方中央及地方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实施主体和方法均不清晰,进展突破不大,其中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经济因素。虽然双方各个层面交往频繁,但关注形式大于注重实质性问题的解决;有的就是“例行公事”做给别人看,具体承办者更不乏“作秀”的。这里隐含着深层次的“中俄柔术”。本不能做或不想做的事,还反复商谈、会谈,这种“冷”、“热”交换关系对中俄地方合作作用非常大,把握不当,注定事倍功半。 (三)在知已知彼方面尚须增加共同感受 俄罗斯人具有“两极性”,变化大,有时自尊、骄傲、好强,甚至粗暴无礼,具有沙文主义情绪;同时,忧郁、感伤、孤独乃至苦难意识很强。他们大多信奉实用主义。另一方面又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为人直率真诚,喜爱艺术,很有激情;民族性格中具有很崇高的部分,比如热爱生态环保等,不能总说俄罗斯人懒惰等不好的一面。 责任编辑: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