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及近况[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俄关系已经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合作领域扩大到各个方面,其中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近年来日益频繁。在未来中俄高校合作努力的方向上,首先,要创新中俄高校合作机制,实现合作机制的多元化。其次,突出中俄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以高质量、特色突出的国际课程吸引对方学生,提高国际合作的民族文化竞争力。再次,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突出科学探讨协同创新理念,进一步加深在学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35-0308-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目前中俄两国都能顺应时代的形势,积极开拓海外教育市场和进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
  中俄两国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合作领域广泛、良好的合作传统和高等教育相似的发展历程,都给双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中俄高校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搭建合作的新平台,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高校改革的国际化,促进中俄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巩固中俄友谊,意义重大。
  一、中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渊源
  谈到中俄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689年。1689年中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官方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开始。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满、汉、蒙、藏文和中医等层面上。1708年,清政府在中国创办了俄罗斯文馆,这是我国的第一所俄文学校。此后,在150年里,俄罗斯向中国派遣了14批传教士团,其中大部分是僧俗人员,除此以外还包括植物学家、医生、画师、专职留学生和天文学家等。这期间,中国人开始对俄国的文化有了详细的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中国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向前苏联派遣了大规模留学生。当时,接受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和派出留学人员出国学习被纳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新中国建立后的教育体系,是完全借鉴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后来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两国教育交流也受到严重作用。从1961-1965年期间,派出的人员大大减少,苏联来华留学人只有72人;而我国派出到原苏联的留学生也只有206名,仅占同时期派出留学人员总数的15%。直到1982年2月,前苏联教育部提出了恢复两国教育交流的建议。1984年,中国教育部派团应邀访苏,并签署了中苏两国教育部1984/85学年合作议定书,当时双方约定互换留学人员70名。标志着中苏之间的教育交流恢复正常。自1984年开始,两国教育部门开始在协议中确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最初确定了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清华大学-列宁格勒工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普希金俄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伊尔库茨克大学、新疆大学-哈萨克大学5对学校之间对接,之后其他一些高校也陆续建立起校际关系,开始互派留学人员、互派教师交流,目前随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学和科研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苏联解体之后,中俄两国的关系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两国间的教育合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95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对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1996年,中国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中国学生到俄罗斯学习、进修、实习等管理与派遣事宜。2000年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又成立了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合作委员会。开始了两国的政界人士和专家定期互访,使得教育合作高层磋商机制更加规范化。这些组织的成立和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俄合作步入了一个新台阶,也推动了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全方位的发展。
  作为黑龙江省的高等院校,对俄文化、教育交流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三千多公里的边境线,国务院批准了黑龙江省25个开放口岸,随着中俄旅游年活动的开展,全省已经建成17个对俄旅游口岸,已经成为国内对俄旅游的桥头堡。黑龙江与俄罗斯五个州相邻。因地缘优势,黑龙江省较早地开展了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合作。
  中俄两国于2017年11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对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合作协议》,这个协议成为现阶段中俄两国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国际文件。2017年和2017年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举办的“俄语年”和“汉语年”,把中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向高潮。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近况与特点
  1.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基础扎实
  如前所述,中俄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渊源比较深。不论是前苏联时期还是当代,中俄之间签署了许多对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文件,涉及学历互认、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实践等多个层面。特别是2000年成立的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对促进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运动全方位的交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前景广阔,合作深度化
  进入21世纪,中俄教育方面的交流,也由过去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现在的联合办学。近年来中俄教育交流取得丰富成果,两国联合办学日益受到两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
  中俄高校合作迈上新台阶。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对俄发展战略,2017年教育部批准黑龙江大学成立中俄学院。引进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的优质办学资源是黑龙江大学对俄办学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合作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与其合作的俄方院校――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位于俄罗斯人口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是该国唯一与科学院紧密合作的高校,该校教师绝大多数为俄罗斯科学院成员,在俄罗斯高校排名第四位,被誉为俄罗斯的“硅谷”。黑龙江大学作为中国最早培养对俄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具有70年对俄办学传统,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对俄办学特色。中俄学院是两校联合设立的公办全日制学院,培养精通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高水平人才。   3.中俄联合办学成效明显
  在全球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正在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之中,中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呈不断扩大趋势。目前,我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俄罗斯有关高校和相关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俄语论文范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其中合作办学是最普遍的合作方式。中俄联合办学呈现以下趋势特点。
  第一,层次多样,办学模式丰富。目前,中俄教育合作的办学层次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例如,黑河学院从2017年开始,先后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远东国立农业大学、哈巴罗夫斯克文化艺术学院、阿穆尔州国立大学、远东国立社会人文学院、阿穆尔州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共青城国立工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二是本硕连读层次,如大连外国语大学与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友好大学等;三是探讨生层次,2002年5月,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探讨生院成立,经教育部批准,我们黑河学院如今也启动了中俄联合培养探讨生项目。目前中俄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有:1/1模式,3/1和2/2模式,4/2和2/4模式,2.5/2.5模式,3/2和1/5模式等。多样的办学层次为中俄两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第二,专业面广,科目较为齐全。如东北农业大学也是黑龙江省比较早的和俄罗斯进行合作的院校之一,他们与国立哈巴罗夫斯克技术大学共同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与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联合办学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齐齐哈尔大学与国立后贝加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师范大学共同开设有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化学工艺、计算机等专业。黑河学院作为一个后升本的院校,俄语论文网站,和俄罗斯许多高校一直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我们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我们和俄罗斯高校之间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互聘专家、接收长短期留学生和实习生、学术交往、科研项目合作、联办学刊、联合举办学术研究会等教育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黑河学院秉承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俄罗斯高校,特别是远东地区的高校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目前俄语、美术、音乐等合作办学专业常年聘请俄罗斯外教授课,这些专业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
  三、对中俄高校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思考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提升,中俄两国高校合作面临了新的机遇。尽管中国与俄罗斯高校密切联系,不断加强交往,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探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提升合作办学水平,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合作,不断扩大人文领域交流,是深化中俄高校战略合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中俄高校努力的方向。尽管中俄两国高校的交流合作已有良好基础,但从长远来看,尚存在缺乏系统规划、缺乏有效组织、缺乏互利共赢意识等问题。深化两国高校的战略合作,需要两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高校站在两国世代友好、共同繁荣的高度,加快制定中长期合作规划。其次,合作办学是当前中俄两国地区间高校交流合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27所本科高校,有24所与俄罗斯高校有合作办学项目。但当前两国地区间高校的合作办学依然存在着办学层次偏低、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解决这些瓶颈问题,一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合作办学的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二是需要双方正视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课程学制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异同,尽快建立起谅解备忘及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三是需要双方以更加开放的积极心态,充分利用对方的优质教育资源,选择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学科专业,在做好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同时,逐步放开生、生的联合培养。
  在未来中俄高校合作努力的方向上,首先,要创新中俄高校合作机制,实现合作机制的多元化。其次,突出中俄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以高质量、特色突出的国际课程吸引对方学生,提高国际合作的民族文化竞争力。再次,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突出科学探讨协同创新理念,进一步加深在学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杜岩岩,张男星.博洛尼亚进程与中俄教育交流合作的空间[J].俄罗斯探讨,2017,(1).
  [2]李敏.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策略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探讨与评估,2017,(2).
  [3]郭翔宇,赵宝辉.中俄高校教育合作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略论――以黑龙江省和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7,(11).
  [4]巴扎罗娃・安娜・尼古拉耶夫娜.分析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俄高等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4).
  [5]马文博.中俄教育交流前景广阔[N].人民日报,2017-10-18.
  (责任编辑:许广东)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