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俄罗斯人被戏称为“战斗民族”,这个国家的军事对国家大战略作用久远而深刻。相对落后于欧洲的俄罗斯,在几百年间迅速兴起,靠的是军事化贵族,以及整个民族像一支军队一样被灌注了使命感、纪律感、共同体意识。 在几百年民族形成和崛起过程中,俄罗斯外面始终有很多强大力量,比如最初他们是在蒙古征服的“金帐汗国”下面听差,他们所传承的东正教文明核心、拜占庭政权,已经被土耳其所灭。当他们向外扩张发展时,又面临瑞典、波兰等当时比较强大的力量,在东方则遇到了强大的清帝国。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就特别重视武装。 在内部,俄罗斯长期落后,广大民众束缚在村社土地上,贵族们还是非常过时的那一套。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等引领者,要把俄罗斯带进现代社会,需要不断战胜保守力量甚至自己皇亲国戚的挑战,这就需要抓军队。 在这样对内、对外都需要拓展、激变的大势下,俄罗斯容不得松散和各自为政,于是,以军令方式推行政策,以军人方式训练贵族子弟。这就形成了很深厚的军事文化,与下层民众依靠村社和领主才能生活的集体、集中理念相结合,使俄罗斯的帝国崛起之路充满军事化氛围。西欧人有时会很不客气地说“俄罗斯就是一个大兵营”。 俄罗斯几次从灭国危险中顽强存活,养成了重军、重领土、愈压愈强的民族性格 俄罗斯战胜瑞典,在波罗的海称雄以后,俄语专业论文,日益拥有大国气象。但俄罗斯生长的欧亚大陆历来群雄逐鹿。比如,俄罗斯遭遇了拿破仑。 高人自有高人磨,拿破仑遇到了俄罗斯。1812年6月,拿破仑大军长驱直入俄罗斯。俄军实施战略防御,在退却中以广袤地域把法军补给线拖得越来越长,法军虽然一度占领莫斯科这座空城,但袭扰、战损、天气转冷、后勤接续不上等不利因素,把法军的战斗力消磨得越来越弱。而俄军则在几次会战中把法军消耗得无力进击,拿破仑得不到想象中的和约,只好撤退,最终是以60余万军队入侵、以3万左右残兵回来。 但后人把俄军的坚壁清野、防守反击看得太过有组织、有智谋。实际上,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俄罗斯付出巨大代价,最后得胜靠的是地域广大和人民坚忍。这类强敌压境,在俄罗斯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权早期面临武装干涉、德国法西斯入侵与卫国战争……这些征战对俄罗斯的作用极其深刻。俄罗斯被锻造得非常坚强,越是面临巨大压力、越是有危险,就越是能扛、能打。 在多年斗争环境中,俄罗斯的生产生活已变为适应战斗模式 战争是最好的老师。比如拿破仑之后,欧洲各国普遍建立总参谋部一类的制度。比如希特勒之后,面临大平原的国家都对发展坦克和飞机集群毫不迟疑。 当然,战争老师也教给俄罗斯很多东西。俄罗斯的现代化、工业化是在战争环境中起步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绝不仅仅是政治强人善于掌握军队、肃反委员会等强力部门的结果。以当时的情景,新生政权弱小,国内经济脆弱,俄语论文,外敌环伺,俄罗斯要生存必然需要整军强武。所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拼命发展重工业、军工业,这与西欧和美国先轻后重、积累资本和市场发展后再形成有体系工业部类的方式完全相反。这套战争逼出来的东西,在战时非常管用。如果不是这种超常发展,1941年希特勒大军入侵,苏联很可能熬不过去。 想当统帅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既然军事在俄罗斯如此重要,那么按道理,军人在俄罗斯应该是比政治家、外交家更牛的。但事实却是,在俄罗斯强悍的战略风格下,职业军人反而不能真正掌管战略。 职业军人不会成长为统帅 冲锋陷阵的职业军人,在俄罗斯可以晋升到元帅,但不会成长为统帅。从彼得大帝、列宁、斯大林到叶利钦、普京,俄罗斯的最高统帅有帝王,有革命领袖,有强势领导人,他们有的人也穿军装,但本质上却不是因为军人身份或军人经历而当上统帅的。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俄军几百年来都面临这种内外条件严酷、民众质朴倔强的环境,军人能成长为高级将领,必须性格顽强、做事坚决。这在军人中是优点,但在政界可能显得缺乏手腕、策略,不易在复杂的政治角逐中联合多数、达成暂时妥协,也不易产生号召力。另一方面,俄罗斯好像也没有美国那种军人脱去军装后迅速转型为政客的机制。无论是沙皇还是后来的苏联任命体制下,越是打仗好的军事领导,越是束缚在高级指挥岗位上。如果他战功卓著、荣誉过高,反而没有政治上的发展余地。俄军官兵往往起于卒伍,不像法、美等贵族精英军人传统出现的将领那样有适合高层政治的素养。俄罗斯确实没有形成职业军人成功转型为政治家的土壤和机制。 战争决策从来都由政治做出 从卫国战争的开始方式到乌克兰危机、叙利亚空袭,都是政治决定。卫国战争前,苏联红军刚刚经历“大清洗”,别说过问国家大政方针,就是对军队内部建设也是唯唯诺诺。只是战争开始后,统帅部由于最初错判形势,又有残酷的战场现实,才出现军队指挥员、职业军人思维发挥作用的趋势。到战争结束后,军人的作用又逐渐消退。今天,乌克兰危机、叙利亚空袭,都不是俄军自主行为。尽管这些都很符合俄军发展所需,可以通过这些提振军队士气、威望,更新装备、提高待遇,但打不打、如何打,被土耳其暗算击落战机后要不要大规模反击……所有这些决定都不可能由俄军自己做出。 强者才能与强者对话 俄罗斯人强悍,俄军勇猛坚韧,但偏偏最高决策层不是从战壕里成长起来的。这就决定了俄罗斯常常是强人当家。从对外战略看,俄罗斯必然是强势的,俄罗斯必然看重自主和尊严。俄罗斯不容小视,任何国家要与俄罗斯打交道都必须注意这些。与强者共处、合作,示弱不可取,硬碰硬也不行,必须坚定而包容。 能在俄罗斯历史上留名的统帅必须是强者 能在“战斗民族”掌兵,又不是职业军人,必然是强势人物。彼得大帝是强人,斯大林是强人,叶利钦是强人,普京更是出了名的强人。戈尔巴乔夫比较柔,对外妥协对内失控,二者又互相影响,苏联解体与他的执政风格有很大关系。 强人意志坚定,底线分明,对内掌控力强,对外不会以退让求安全。所以,只要不是国内纷乱期,不需要问俄对外战略是外交作用大还是军队作用大,答案肯定是“克里姆林宫拍板”。 对俄硬碰硬向来不是好主意 拿破仑、希特勒的失败,冷战的胜利,以及今天美国在乌克兰、叙利亚碰钉子,都表明对俄罗斯来硬的不是好办法。 现在看起来,西方唯一得手的是冷战。成功之法不是硬打硬压,而是软磨硬泡、核心对峙、边缘消耗,使俄罗斯的能量不因外力挤压而变强,反而因内部矛盾激化和外部关键时刻点几把火而走向瓦解。奥巴马、奥朗德、默克尔乃至安倍晋三,无一不对俄采取刚柔相济之策,从“带头大哥”到跟着敲边鼓的“小弟”,没有谁再像拿破仑、希特勒那样耍横。他们见着俄罗斯有发狠的意思,就避一避锋芒,不在战场上硬碰,而是缓一缓,沟通一番。这也都是被战争这个好老师教出来的,大国在历史上对俄打交道的教训中慢慢学乖了。 (摘自《世界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