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俄罗斯军方通过电视新闻自豪地宣告,当天成功地试爆了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并一再强调比美国的“炸弹之母”威力要大数倍,甚至有针对性地将其称为“炸弹之父”。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炸弹?俄罗斯研制这种罕见的炸弹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体积适中,投放方便 俄罗斯电视报道中突出了由图-160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投放“炸弹之父”的内容。美国在投放“炸弹之母”等同类武器时,由于炸弹体积太大不得不使用C-130运输机在6000米的高空投放。例如BLU-82“雏菊剪”全长5.37米,直径1.56米,“炸弹之母”的体积比它还要大。如果“炸弹之父”外形体积过大。图-160无论是采用内置还是外挂方式都无法挂载。从俄方透露的情况看,“炸弹之父”装药虽然比“雏菊剪”多,但比“炸弹之母”要少,其体积也很可能要小于“炸弹之母”。在保持一定体积的前提下,俄为了提高爆炸效率,显然采用了新的炸弹配方。从俄军方所谓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来看,“炸弹之父”中的炸药很可能采用了传统的碳氢化合物,并添加了铝、硅硼镁等助爆金属粉末。为达到5000℃高温,这些助爆剂的添加量很可能突破一般炸弹配方少见的20%,还可能采用了爆速、爆热和猛度等指标都首屈一指的“太安”炸药的衍生物,这使它在保证较大威力的同时,控制了炸弹体积,给投放带来方便。 杀伤面大,可打击隐藏目标 从俄报道来看,“炸弹之父”在开阔地的杀伤半径达到330米,也就是说直径660米范围内的生物将不复存在。这种武器如果在隧道、山洞或峡谷中爆炸,爆炸瞬间产生的大量云雾状的炸药粉末,会在爆炸冲击波推动下顺着隧道和山洞弥漫开来,这时延时爆炸装置再将其引爆,爆炸引起的震波会在山洞、隧道或建筑物封闭的空间里不断反射直至消失,因而不会引起坍塌。温压弹爆炸产生的;中击波和超压,既能大面积杀伤有生力量,又能摧毁无防护或只有软防护的武器和电子设备。爆炸在洞穴和地道中产生的气流对关键的设备和系统有显著的破坏能力,使其产生“功能损伤”,即发挥的效能有限、甚至失效。 此外,虽然一般炸药中含有氧化剂,但其中的大量助爆剂会迅速将周围空间的氧气“吃掉”,使爆炸现场的氧气含量仅为正常含量的1/3不到,而一氧化碳浓度却大大超过允许值,造成局部严重缺氧、空气剧毒。据报道,温压弹在有限空间中爆炸时的杀伤效应比开放区域中高50%~100%。《简氏防务周刊》华盛顿分部主管安德鲁・克可说,“如果你在大楼进口扔一枚手榴弹,只有进口周围的敌人会受到打击,大楼其它部位的人则安然无恙。而有了温压弹之后,在大楼进口投放的炸弹就可以杀死整栋楼中的敌人”。可见,“炸弹之父”是俄军打击隐藏在山区和城市中的恐怖分子的有效武器。 俄罗斯发展“炸弹之父”为了啥? 过去,巨型炸弹似乎是美国人的专利,除了二战中军事工业高度发达的英国和德国曾问津过这一领域外,罕有国家开发过此类武器。而似乎刚刚从国家解体缓过劲的俄罗斯为什么对这种制造困难、投放不便的武器产生了兴趣呢? 抗衡美国,争取技术优势 与美国抗衡是苏联人冷战中惯用的作法。当时美国只要有什么新式武器,苏联很快就会推出“对偶”的俄式版本,即使在核武器领域也是这样。例如,为了争夺世界上最大核弹的宝座,俄语专业论文,美国1954年爆炸了一颗当量2500万吨的氢弹,这对当时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来说犹如当头一棒,无论如何不能让美国人占据最大核弹的交椅。在他直接领导和亲自过问下,1961年夏天,苏联终于制造了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1亿吨当量的超级氢弹,被称为“赫鲁晓夫炸弹”。由于威力太大,国土广阔的苏联竟然找不到试验的场地,最后不得不将装药减半进行试验。即使这样,5000万吨当量仍是人类历史上制造的最大爆炸。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急剧下降,不得不放弃了与美国的抗衡,对美态度一向温和,鲜有的几次抗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西方并没有因此而投桃报李,反而大力推进北约东扩。将包围圈一步步推向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正如俄《真理报》在2017年2月评论普京慕尼黑会议上对于美俄冷战的讲话时所说的:美国无视俄罗斯的公开让步,不断将自己的军事势力向俄周边挤压推进,并一再破坏独联体国家的团结,暗中唆使“颜色革命”。在经济大衰退时期,这个昔日的超级大国对此只能扼腕兴叹。但让西方不曾料想的是,美国策动的伊拉克战争使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石油大国俄罗斯借机实现了经济突围,国内经济连续7年高增长,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为俄罗斯增强军事实力提供了保障。2003年以来俄每年的军费增长都在20%以上,2017年年初,时任俄国防部长的伊万诺夫提交的国防预算计划更是高达31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些新增加的资金除改善军人待遇外,大多用在了发展新型武器上。 美国近年来通过“炸弹之母”和“巨蓝”的研制,在巨型炸弹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一直稳坐“炸弹之王”的宝座。俄罗斯也希望通过夺取这一宝座来证明自己的军事和技术实力。正如美专家所说,俄罗斯推出“炸弹之父”意在强调本国的军队正在恢复“元气”,并重新拥有了赶超美国的能力和诸多最新型装备。我们从“炸弹之父”这一充满挑衅性的名称就可以看出俄罗斯抗衡美国的决心。 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目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了两次车臣战争,使俄罗斯感到冷战中发展起来应对世界大战的摩托化步兵武器在弹丸之地的车臣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借鉴美国反恐战争的经验开始大量发展温压武器,以期利用这种武器打击擅长丛林和城市游击战的分裂和恐怖主义分子。大家知道,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正是由于俄军没有打击城市街道目标的适当武器,不得不使用贯穿力和射击角度都较高的防空武器打击高楼内的目标。在第二次战争中俄不得不调用装备数量较少的燃料空气弹药打击内部结构不明目标和集群目标。此外,俄罗斯对盘踞在格鲁吉亚潘吉西峡谷内的恐怖分子营地早已觊觎已久,但由于俄格关系复杂,不可能就近剿灭。使用一般炸弹又难以一网打尽,而“炸弹之父”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这种炸弹对山洞和建筑内目标的特殊杀伤效应是俄特种部队应对车臣山区内恐怖分子的理想选择。此外,从俄罗斯高调公开这种骇人武器的作法上看,也是对境内外分裂分子和恐怖分子的震慑。 弥补核、常武器之间的战术空白 从世界弹药发展的趋势来看,核武器有着威力越来越小的趋势,而常规武器有着威力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战场上复杂的战术需要。目前最小威力的战术核武器当量也有1000吨,而1000千克级炸弹只有约1吨TNT当量,即使是“炸弹之父”也只有44吨当量,也就是说此间有900余吨当量的空白区域。按照美俄战争升级理论,战争的升级是双方依次交替扩大战争规模。而在武器使用方面,正是由于上述空白造成了“核战争门槛”的存在,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自我威慑”,即由于担心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而不敢使用核武器。如果常规战争使用的武器可以从数十吨一直延续到核武器的1000吨,那么,双方交替使用的武器就可以平滑过渡到核武器,而不至于突然使用核武器,使战争决策者可以更灵活地控制战争。可见,通过巨型炸弹弥补核、常武器之间的战术空白,使核战争有了更长时间的缓冲期,但也使其发生的可能性变得更大、更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罗斯公布“炸弹之父”后不久,美国又透露其正在研制一种装药高达14吨的新型巨型炸弹。如果它的原理类似“炸弹之父”,那么其TNT当量将接近80吨。新的“炸弹之王”正在产生,美俄之间的争夺也才刚刚开始,谁将成为最后的王者?还需拭目以待。 编辑 李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