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鹰”俄罗斯人[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1年前,我被组织选派为中国军事留学生,在俄罗斯诸兵种合成学院,也就是以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了半年时间。回国后,我始终关注着我们这个“北方邻居”的改革与发展动向,除了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外,还时常询问从俄罗斯学习、出差回来的同事。十余年过去,虽然俄罗斯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变革中的俄罗斯人依然保持着自身独有的民族特性。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在俄罗斯,只有一样东西变化不快也不大,那就是俄罗斯人,他们始终保持着特有的传统性格、思想习惯、喜好行为与沟通方式。任何国家的国民特点总是充满矛盾的,俄罗斯人的天性如同他们国徽双头鹰一样,总像是个矛盾体。美国女诗人埃德娜・普罗克曾这样描绘:“俄罗斯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中,就像夏日的森林与草原,充满和平、高雅与魅力,但它也有森林与草原那令人畏惧的方面,在不公、专制与残暴的冬季,它的冲动、力量与爱会转化为猛兽般无情的爆发力。”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俄罗斯公众――粗鲁专横与崇尚文明
  曾经一个时期,俄罗斯似乎从未被外国人了解与喜爱过。温斯顿・丘吉尔曾称俄罗斯为“谜中之谜”,这个称呼简洁地概括了外界对俄罗斯的整体印象。提起俄罗斯人,人们想到的大多是007系列电影中塑造的那些人物形象:如邪恶的克格勃、流氓恶棍、贪心的女子、疯狂的教授等,再就是见诸于新闻报道的光头党黑帮、公共丑闻、豪掷富翁,以及俄海警炮击我渔船事件等。其实这些都不是真切和完整的。诗人费奥多尔・丘特切夫说过:理智不能理解俄罗斯,普通的尺子不能测量俄罗斯,俄罗斯有她特殊的性格。
  初到俄罗斯,在公共场所的待遇的确不能使你愉快起来。记得那次出发是在初春,我们乘坐的航班经过8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晚上8点40分抵达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大家在陈旧寒冷的大厅中排队报关出关竟用了整整两个小时,而且有人还在报关窗口遭到机场工作人员的呵斥。一位同事抱怨道:又没缺手续,也没站错队,真是莫名其妙嘛。直到走出机场大厅,见到前来接我们的武官处的同志,大家才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第二天是星期天,按照计划安排是购物、安家,当我们走进一家还算琳琅满目的商店时,却发现里面的店员似乎都想用他们冷冰冰的回答甚至是训斥吓跑所有的顾客。这一天,为购买日常用品和办理学院的几种证件,我们穿着便衣在宿舍、校园和商店之间的街道上往返了几趟,途中数次遇到俄罗斯警察的盘问,其中一位同事被单独拦住检查护照达3次之多,当翻译询问为什么时,一个警察回答说,因为我们这位同事长得像杰克・琼(成龙扮演的电影角色)。第三天是我们入校上课的第一天,大家早早来到楼下的门厅等候,可学校接我们上课的班车却整整迟到了40分钟。当大家疑惑地走进第一次见到的教室,战术教官马特维丘克上校只是耸了耸肩膀说了句:听说学校的班车出了点毛病,我们开始上第一课吧。
  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几乎所有车辆都开得飞快。那些大家以前早已熟识的伏尔加、拉达等轿车,在俄罗斯的街道上一辆辆都是带着巨大的马达轰鸣声急速飞驰。有时当你在路上被身边呼啸而过的汽车吓了一跳时,你甚至会怀疑驾车者是不是一个粗鲁的醉汉。
  初识俄罗斯人,给人的印象俨然如东方野蛮人。但这只是俄罗斯人特性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则是十分欧化的文明人,这既有人种因素,也有地理因素。
  外表粗鲁冷酷的俄罗斯人实际上是十分热情好客的。俄罗斯人这种“两面性”闻名于世:无论男人女人,在公众场合一个样,在家里却又是另一个样。当你在公共场所遇到俄罗斯人时,他们总是粗暴和令人不快。然而在处于私人关系的场所,他们却极度豪爽和慷慨。同样是那些在机场、商店呵斥你的人,当他们与你熟知之后,却变得极为热情好客。在学院内部的超市里,那些熟知中国留学生的店员只要看见我们进来,就会热情地迎上来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嘘寒问暖,如果看到你想买蔬菜,他们会学着用生硬的汉语向你介绍:土――豆、洋――葱、白――菜。在伏尔加河的渡船上,当得知我们是来参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旧址的中国军人时,工作人员马上热情地端来热茶和咖啡,甲板上的俄罗斯群众也围上来,拉着要和我们唱歌跳舞。在俄芬边境的维堡哨卡,我们让翻译联系想到警戒线以内近距离看看边境设防,当对方核查证件弄清了我们的身份后,那位刚才还是冷若冰霜的哨卡指挥官,稍加犹豫就作出决定说:应该是朋友来了,没问题,我安排人带你们去看。俄罗斯人的粗放豪爽,还表现在喝酒上。学习期间,我们中国学员曾先后邀请过几位教官到大家的厨房吃饭喝酒。我们通常每次邀请一位教官,每次来的教官都会在大伙热情洋溢的祝酒词中喝得酩酊大醉,最后被抬着送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下次若再请他来,还会是这样,因为只要你是认真的,他看到你敬的酒喝干了,俄语论文范文,他也一定会一口喝干的,而且通常都是大杯干,至于你是几个人一个个地敬他一个人,这个账他是不去计较的。
  俄罗斯人对自己熟识的人忠诚慷慨,对自己不熟悉的人却不信任甚至敌视。这种性格上的二元性表现使人难以理解。有一种解释说,可能是苏联时期,社会风气使得俄罗斯人不相信任何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所造成的。在俄罗斯还有一句俗语:“无缘无故的笑是愚蠢的表现。”如果有人没事儿总是对着别人笑,大家会认为这个人不是傻瓜,就是个轻浮不正经的人。
  俄罗斯人又是崇尚文明的民族。17世纪末,彼得大帝强力推行改革,引入西欧的科学与技术,他要求全体贵族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学校,然后从中派出许多人到国外学习。他还教育臣民不要往地上吐痰,不要在宴会上抓痒,脱帽、谈话时要注视对方。从西方传输的文明改变了俄罗斯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是从那时开始,俄国的历史真正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直至今日,俄罗斯人关于欧洲文明,不是被动受作用,而是主动接受。
  莫斯科的马路大都像长安街似的很宽,马路上的汽车开得极快,呼啸着让你不敢靠近路边。但在路上我们却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街上密集的车流突然停了下来,后面赶上来的车都在努力地刹车,发出刺耳的响声。前面的路上很空,没有车,也不是红绿灯路口。走到车队前面,看到的是几只鸽子悠闲地在马路中央溜达。当鸽子慢慢地晃过马路时,车流又流动起来。这就是看似粗鲁的俄罗斯人的另一面。   “三八”妇女节的那天,我们按照当地习俗,一大早来到基辅市场为女教员购买鲜花。接过卖花人递过来的鲜花后,我发现她拿着卖花的钱,做的第一件事是走进路边的店铺里为自己买了一杯热咖啡,然后回到花摊前一边慢慢地品味着,一边静静地等候新的顾客。在莫斯科河边,你能看到成群结对的野鸭子,你即使走过去用脚驱赶,它们也只是不情愿地慢慢离开。在莫斯科大学校园外的一条街道边,有一排高大粗壮的苹果树,秋冬的时候,成熟的苹果会一个一个地掉落到地上,却从没有见到过有人伸手采摘那结满枝头的果实。要知道在俄罗斯,一只苹果的价格是可以买到好几棵圆白菜或十几个洋葱的。在莫斯科的各主要街区之间,分布着高大茂密的森林,当徒步穿行在这些树林中,只要你拿一点面包渣把手伸展出去,马上就会有许多叫不出名的鸟儿飞到你的手臂上来。我想,这种文明习性的积累怕是需要好几代人的造化吧。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历史上先受蒙古人的征服奴役,学到东方式的野蛮与强悍,后又受到西欧工业文明的挤压。俄罗斯文化是将东西方文化组合在一起的特殊产物。这种矛盾性在历代政治领袖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时而像东方帝王那样维持着集权制度,时而又像西方民主政治领袖一样,将西欧文明带进俄国。这些特点也同样表现在现任总统普京身上,普京的父亲曾自豪地说:“我儿子就像沙皇。”然而,也正是这种特点使得普京能够受到俄罗斯民众的欢迎和拥戴。
  面对苏联解体后国势一再衰落,俄罗斯人为失去对大片领土和居民的控制权而痛心,渴望有一位强有力的人物领导俄罗斯重振昔日雄风。普京不仅结束了叶利钦时代的内政混乱、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而且以对车臣叛乱分子的强硬打击和对西方的不屑一顾迎合了人们的心愿。从普京身上俄罗斯人看到了活力、强悍与希望,面对西方对普京“可控民主”的指责,俄罗斯人反认为,普京象征着稳定、发展和秩序,他们甚至喊出:强大的国家比民主更重要。
  俄罗斯国防――崇尚武力与勇于改革
  在莫斯科,我们时常能遇见新婚青年的庆典仪式。婚礼彩车从婚姻登记处出来后,直接驶到红场一侧的亚历山大花园,新郎新娘各捧一束鲜花,相挽着走到克里姆林宫红墙旁的无名烈士墓前,低头默哀后将鲜花放在长明火旁的台阶上。俄罗斯的其他城市也是这样,在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图拉、喀山,我们看到过几乎同样的场景,穿着婚礼盛装的青年夫妇,在家人亲友的陪伴下,缓步走向无名烈士墓前的长明火旁默哀献花。在俄罗斯,虽然各个城镇因人口、规模和建筑特色有所不同,但无名烈士墓、长明火、纪念碑,却几乎是这些城市共有的。青年人举行婚礼都要自发去长明火前献上一束花,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已成为一种文化和传统,融入普通俄罗斯人的血脉中。近年来,随着东正教越来越深入社会生活,婚礼也增加了到教堂去的环节,但绝大多数青年人还是先向无名烈士献花,然后再到教堂去祈祷上帝保佑。这种习以为常的婚俗说明军人在这个国家享有优于上帝的地位。
  对军人的尊重来自俄罗斯的尚武传统。一部俄罗斯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1240年至1480年,蒙古人以风扫残云般的铁蹄统治俄国240年。蒙古人又称鞑靼人,他们是世界上最令人畏惧的战斗部队。每个蒙古战士都有2-3匹马,这使他们行动迅速、耐力非常。俄罗斯的冬天没能阻止他们前进,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莫斯科及其东北的苏兹达尔、弗拉基米尔等一个个城市被征服。鞑靼人200余年的统治,使得俄罗斯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普遍的民族通婚,使俄蒙血液混合,给俄罗斯文化打上了深深的蒙古文化烙印。
  蒙古人的征服也让俄罗斯人惊异于这种野蛮方式的功效。当他们彻底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之后,便借着从敌人那里学到的野蛮和强悍,不停地向外扩张征战。仅从1462年到1553年,俄国领土就迅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80万平方公里,一跃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以后又经过历代沙皇,俄语论文网站,尤其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封土扩疆,使俄国从一个封闭的内陆国扩展为四面都有出海口的强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强迫各独立共和国加盟,终于使俄国成为世界一霸。即使在苏联解体后的今天,失去十多个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国土仍然横跨11个时区,当西部加里宁格勒的居民早晨起床时,住在太平洋沿岸的居民正上完一天班准备回家休息,她的国土往北一直延伸到寒冷的北极圈里,往南一直到温暖的黑海地区,在最东端楚科奇半岛的杰日尼奥夫角,晴天的时候,站在白令海峡岸边可以向对面的美洲大陆挥手致意。俄罗斯拥有如此辽阔的国土证明着军人开疆拓域的功绩。正如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所说:“俄罗斯只有两个忠实的盟友――自己的陆军和海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最能说明俄罗斯军人在保家卫国中的中流砥柱影响。1941年,法西斯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6月22日,希特勒命令曾经指挥德军突破法国马其诺防线的陆军元帅冯・勒布为北方面军指挥官,率70万大军兵临列宁格勒城下。驻守列宁格勒的苏联西北方面军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当地军民发出了“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道路”的号召。列宁格勒军民迅速投入了长达900天的保卫战。每天都有数十万人参加防御作业。伏罗希洛夫的继任者朱可夫到任后,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个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在被敌人四面包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冻饿而死的异常艰难困苦中,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用“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远是我们的”口号有力地回答了法西斯侵略者。300万列宁格勒军民,艰苦卓绝地英勇抗击德军围攻近3年时间,以66万人被冻死和饿死的巨大牺牲,最终迎来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在这场被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因同样英勇不屈、浴血抵抗而与列宁格勒齐名的城市有13座,它们被授予英雄城,名字永远镌刻在红场一侧13座花岗岩纪念碑上。在克里姆林宫红墙边的无名烈士墓前,我用相机拍下了这些英雄城的名字: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基辅、刻赤、新罗西斯克、明斯克、图拉、摩尔曼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布列斯特要塞。透过这些英雄城的名字,我们能够听到一个个苏联军民用血肉之躯抵御侵略者的英勇故事。这也许正是俄罗斯军人被广为尊重的原因。   俄罗斯历史上的尚武之风以至形成了一种全民皆兵的传统。彼得大帝时就规定,所有贵族子弟必须到军队服役,而且是从士兵干起。能说明其全民皆兵传统的一个突出例子就是“哥萨克”这个特殊的军人阶层。18世纪至十月革命时期,所有哥萨克男子,除神职人员和身体不合格者以外,都必须服兵役,服役期长达20年。哥萨克人勇敢善战、桀骜不驯,在历次战争中,都充当了主力军。给我们讲授指挥理论课的彼得罗夫上校,他的家族是哥萨克人。每当他讲起自己的爷爷和父辈在卫国战争中经历和表现,都会异常投入和神情激动。一次在我们的厨房,他一边喝着伏特加酒,一边讲述着先辈们当年在乌克兰和伏尔加河沿岸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故事,讲到动情处,他跨坐在椅子上,一边做着骑马挥刀的战斗姿势,一边高唱着哥萨克民歌。从他那声情并茂的演示中,我读出了哥萨克军人特有的血性和担当。苏联时期以后虽然结束了从军为业的哥萨克,却采取了强制性全民义务兵役制。规定所有男性公民均有服兵役义务,每年2月23日的建军节被称为“男人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俄罗斯对军人的尊重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这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佐证。俄罗斯人素来以豪饮闻名于世,大街上经常可见酩酊大醉者,但我曾经几次看到,那些卧靠在墙边的醉汉,看到身着戎装的军人走过来,马上会下意识地放下手中的酒瓶,双脚并拢成立正姿势,充满敬意地目视着对方。在俄罗斯军队中,每个军兵种都有自己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这些军种或兵种的军人就会穿上军装,自豪地到广场上聚会庆贺,周围的群众也会自发地加入进来,载歌载舞,欢欣祝贺。“五九”胜利日那天,我和几位同学早早来到红场上,我们站在观看阅兵式的人群中,看着那走过的一队队高昂着不屈头颅的俄军官兵,心中不由得为他们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俄罗斯的尚武之风还表现在全民对军事教育的重视。自彼得大帝建立海、陆军官学校后,俄罗斯军官经军校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直到今天,俄罗斯军校仍以数量多居世界之首。著名的俄军事院校都有悠久的历史,都以培养出著名的将帅而自豪。如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培养出前苏联国防部长华西列夫元帅、索科洛夫元帅、雅库鲍夫斯基元帅、巴格拉米杨元帅等。伏龙芝军事学院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在有80多年历史的沙皇俄国军队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校因培养出中国军队著名将领刘伯承元帅、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而被中国人民熟知。布琼尼、恰巴耶夫、朱可夫、崔可夫、沃罗诺夫、罗科索夫等苏军将领均毕业于该校。
  上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苏联军校曾一度成为中共高级干部的摇篮。从1921年到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共产国际派遣,先后安排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张闻天、王稼祥、朱德、邓小平、王若飞、聂荣臻、叶挺、左权、叶剑英、吴玉章、刘伯承等中国学员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军事指挥,三十年代初,共产国际在列宁学院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开设中国军事班,红军指挥员许光达、滕代远、阎红彦、林彪、刘亚楼、李天佑等都曾在这里学习。在离红场不远的特维尔大街旁和达沃尔洪卡街16号,我找到了原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旧址。东方大学的原址已成了普希金广场和俄罗斯电影院,中山大学的原址上还矗立着一栋4层楼房,询问了附近几位居民得知,这栋外墙为黄色的古建筑就是原中山大学的主楼。
  崇尚武力的俄罗斯又勇于大刀阔斧地进行军事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承接了前苏联军队的主要部分,军队员额高达300多万。面对世界军事变革的浪潮,俄决策层认为,不能重复过去主要靠军事力量来建立大国地位的老路,军队建设必须走精兵、合成之路。随之在军事理论、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俄罗斯不断裁减武装力量:从1992年到2003年,军队员额从300万裁减至120万人,平均每年裁减近18万人;到2017年初,又进一步裁减到100万人;将军区由原先的8个减为6个,2017年又将6大军区调减为4个(也称战略司令部),它们分别是中部军区、西部、南部和东部军区,空军、海军和空降兵也交由这些军区指挥,军队管理机构消减50%。同时师和团的编制被撤销,旅成为主要作战单位。自2017年起,军人工资提高两倍,养老保险金提高60%。还通过了规模空前的2020年前武器装备更新计划,耗资将达20万亿卢布(约合7万亿美元)。通过一系列改革,俄军减少了指挥层次,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建立了统一的教育、保障和动员体制,逐步成系列更新武器装备,许多高精尖武器令世人瞩目。改革使俄罗斯军队总体上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灵活、更加适应也更有能力应对新的威胁。多数俄罗斯人对军队的改革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多数人表示对军队更加尊重。
  俄罗斯军人――蛮勇果敢与富于教养
  俄罗斯军人具有勇敢、强悍甚至野蛮的个性,同时又体现出文明的教养和良好的文化素质,可以说,俄罗斯军人将蛮勇与教养这两种对立的性格奇妙地集于一体。
  俄罗斯军人的勇敢善战是经过战争证明的。历史上他们与蒙古人、突厥人、波兰人、瑞典人、普鲁士人、法国人、德国人都打过仗,这些军队最后都败在了俄国人的手下。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和穷凶极恶的希特勒都是在俄国遭受重创而失败的。这些都说明,俄罗斯军队无疑是世界军事历史上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之一。
  苏联卫国战争中军民的表现可以看出俄罗斯军人不怕死、能打仗的可贵素质。莫斯科保卫战中,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180万精锐部队发起代号为“台风”的疯狂进攻,在德军进至距莫斯科仅24公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已能用望远镜看见克里姆林宫顶尖的危急情况下,莫斯科军民以伤亡70万人的巨大代价,硬是用一次次前仆后继反击,把侵略者抵挡在近郊一线,并最终将德军逐出莫斯科外围。步兵第36师连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季耶夫中尉率领一个小组坚守杜博谢沃车站,击毁敌坦克18辆,击毙德军数十人,他们自己也仅剩28人。季耶夫在激战中高呼:“俄罗斯虽幅员辽阔,但已无路可退,后边就是莫斯科。”最后28名勇士弹尽粮绝,全部牺牲,身负重伤的季耶夫抱着一捆手榴弹扑到敌人坦克下面,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他的那句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中著名的战斗口号。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在德军重兵集团已攻占80%城区的危难情况下,崔可夫率领他的第62集团军与敌展开了逐街逐楼的巷战。在城中制高点马马耶夫山岗,苏军同德军展开残酷激烈的争夺战,在一次反击中,苏军一天之内竟然牺牲了1万名士兵。这场持续199天的保卫战中,苏联军民付出沉重代价,仅德军攻入城区的一个星期内,就有超过4万军民牺牲,而在整个战役中伤亡的人数更是无法准确统计,这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和规模最大的战役,最终以歼灭德军150万人的巨大胜利画上句号。在今天的伏尔加格勒,我站在市中心那座曾令德军第16集团军谈之色变的“巴甫洛夫大楼”前,看着这座布满弹痕、残垣断壁般的战争遗迹,当年杨科夫・巴甫洛夫中士和他的小分队殊死抗击敌人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在为保卫“祖国母亲”而进行的一次次战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为自己国家所承受的苦难和牺牲没有几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1941-1945年的“伟大卫国战争”时期,有2700多万人为国捐躯,有200多万军民被授予各种勋章和奖章。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卓亚和舒拉是中国人民十分熟悉的英雄。德军入侵后,年仅18岁的卓亚参加了游击队,1941年,她在莫斯科郊外的彼得里谢沃村执行破袭任务时被捕,受尽敌人严刑拷打,仍自称“丹娘”,没有暴露真实身份,最后被法西斯匪徒残忍地绞死。卓亚就义后,她的弟弟舒拉志愿参军,当了坦克兵中尉,1945年4月,在解放加里宁格勒的战斗中为国捐躯。在莫斯科名人墓地新圣女公墓,穿过层层碑林,我找到了卓亚的墓碑,深灰色的大理石碑面上,雕刻着这位女英雄就义前的表情和英姿:短发和衣襟在寒风中飘扬,面带胜利笑容的脸庞微微扬起,手臂优雅地向后微张着,那神情似乎正在呼喊着:“德军士兵们,赶快投降吧,苏联是不可战胜的!”卓亚墓地对面,是她的弟弟舒拉和他们的母亲科斯莫杰米扬斯卡亚的墓地。
  1943年2月23日,在切尔努什基村的战斗中,德军的机枪火力点使苏军进攻受阻,卡累利阿方面军第56近卫师254近卫团列兵马特洛索夫,奋不顾身扑上前去,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眼。这位年仅19岁的军人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我国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勇堵枪眼牺牲后,曾被称为“中国的马特洛索夫”。
  俄罗斯军人具有欧洲文化中富于挑战未知的勇气,同时,又有东方文化中宁死不屈的剽悍。他们与成吉思汗的部队一样,一旦开战,常常妇孺不免,自己处于劣势时则决不投降,常力战至死。1939年9月,纳粹德国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苏联为将自己的国防线前移也迅速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领土,并俘虏了25万波兰官兵。为防止这些已被解除武装的军人和异己分子反抗,经苏联最高当局秘令批准,苏联内务部队将其中的2.6万名军官、知识分子集中在斯摩棱斯克以西的卡廷森林秘密枪杀。从这起事件中,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秦始皇军队坑杀40万赵军降卒的影子。
  俄罗斯军人虽然不乏勇敢、粗犷甚至野蛮气质,但决不都是胸无点墨的一介武夫,他们当中,尤其是军官大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俄罗斯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名将都是科班出身。苏沃洛夫曾在军队中成立了以读书为主题的军官沙龙,读书讨论的内容遍及军事、历史、哲学、文学。他本人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型将军,他熟读希腊史,通晓哲学原理,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精研过炮兵学和工程学,会熟练使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名将库图佐夫也会说数种外语,精通军事工程技术,并有丰厚的文学艺术修养。
  俄国军队的历史上还涌现出其他国家军队中不曾出现过的数量众多的文化巨星。由于俄罗斯全民皆兵,加之军队弥漫着浓厚学习求知氛围,所以一多半对俄罗斯文化有突出贡献的巨星都有过从军的经历。如杰出的思想家恰达耶夫、巴枯宁、克鲁包特金,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诗人莱蒙托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以及以军旅题材闻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等。雅科夫列维奇・恰达耶夫,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曾在俄国近卫军服役,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表现英勇。离开部队后,他游历西欧,的《哲学书简》作用了后来的几代思想家。无政府主义者克鲁包特金,对中国“五四”运动作用巨大,少年时进入沙皇军官学校,服役期间曾到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考察。他的《互助论》曾风靡一时,李大钊、毛泽东都受其作用。
  俄罗斯许多作家有过从军经历,并创作出军事题材著作。大文豪托尔斯泰1851年入伍,参加了克里木战争。他的著作中有不少是描写军旅生活与战争的,其中著名的当数《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曾是红军游击队机枪手,参加过顿河作战,由于对哥萨克生活的切身体验,使他写出了有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名著。中国人熟悉的军人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的那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激励了几代青年人。他本人正如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是一位红军骑兵战士,在战斗中负伤,以至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又以顽强的毅力战胜重重困难取得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我也找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看着雕刻在碑面上那仰坐病榻的身躯和手边一摞书稿,他那催人奋进的名言不禁又回响在耳边:“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俄罗斯军人还以其可贵的职业精神,保证了俄国历代皇朝更替中的血统传承与社会稳定,在俄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军阀割据的现象。俄罗斯军人这种文化性格必然使他们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生活中仍将发挥重要影响。
  俄罗斯制造――傻大黑粗与不朽实用
  提起“俄国制造”,可能很多人脑子里跳出来的一个词是“傻大黑粗”,甚至推测俄罗斯文化也是粗犷简朴,这其实是十分错误的。俄罗斯的科技文化和工业产品有其精湛水准,有许多堪称人类不朽之作。
  俄国产生了人类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军队当过工程师后又改学医学和生物学的巴甫洛夫。到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前苏联最先在世界上发射了人造卫星,首次载人进入太空,第一个建成原子能发电站。苏联的物理学家只用黑板和粉笔这样简单的工具,就能够在世界级课题方面出类拔萃,这种现象被西方同行誉为苏联科学的“黑板规律”。正是借助这种简朴的黑板规律,苏联于1949年爆炸了第一个原子装置,使得美国的权威人士大吃一惊,1953年又几乎与美国同一时间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前苏联和俄罗斯基础制造业的某些方面甚至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尤其在飞机制造和航天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尼古拉耶维奇・波利卡尔波夫,领导着苏联设计局共设计生产了80多种、5万余架战机。飞机设计师组合米高扬和格列维奇,他们设计的“米格”歼击机从1940年成批生产至今,已制造出成系列的改进型米格战机。在苏联,几乎所有的航天员登上宇宙飞船之前,都是米格战机的飞行员。与米格战机同时驰名的还有雅科夫列夫设计的“雅克”歼击机、拉沃奇金设计的“拉格”歼击机,以及弗拉基米罗维奇・伊柳辛设计的“伊尔”型强击机和轰炸机。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生产出4万余架伊尔型强击机、3万6千余架“雅克”型、2万2千余架“拉格”型和3千5百余架“米格”歼击机。早在1931年,卡莫夫就设计出了自己的直升机,之后形成广为人知的“卡”系列直升机。俄罗斯人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一生参与或领导设计的飞机超过100多种,包括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和水上飞机等,他于1968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客机,他设计的“图”系列运输机为世人瞩目,设计的“安”系列轰炸机成为闻名遐迩的“空中堡垒”。在加加林航空博物馆,我看到了人类航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多种俄制飞机:米格-25,曾是世界上飞得最快、最高的歼击机;图-22,曾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轰炸机;图-160,曾是世界上唯一能在空中发射卫星的飞机;安-225,是人类航空史上最巨大的实用型飞机,能装载货物250吨;伊尔-76飞机,是人类迄今为止降落在南极的最大飞行器;雅克-141,是世界上第一款超音速喷气式垂直起降飞机;别-200,是世界上飞得最快、最远、体型最大的水上飞机;米-26,是目前仍在生产的最大直升机,载重量达53吨。
  俄罗斯人在航天技术领域更是始终处于世界前沿,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俄国的航天技术经历了不载人宇航、单船载人宇航、两船轨道对接航行和载人宇宙空间站几个阶段,直到今天,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还乘载着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在进行太空实验。
  概括“俄罗斯制造”,这样总结似乎更为确切:“自主研发,敢想敢干;需求第一,实用为先”。关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傻大黑粗”这个词常含有褒义――俄罗斯制造的东西外观不怎么好看,但特别皮实耐用。事实也是如此,俄罗斯人虽然在科技工业领域创造无数不朽杰作,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却非常务实简朴。
  在诸兵种合成学院,每当下课回家时间,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同学中的俄罗斯军官,他们会到超市里花上7个卢布买一个面包带回家,这7个卢布刚好是去一趟大街上公厕的费用。这时如果你跟着到他的宿舍会看到这样场景:他的妻子已经做好了一锅用卷心菜或泡菜加土豆丁的酸汤,准备盛入桌上的浅盆里,旁边放着一盘切成几小段的煮胡萝卜、一盘拌了色拉酱的洋葱丁,几小块黄油或一小瓶果酱。孩子们坐在饭桌前等着爸爸回来(同学中那些俄罗斯军官通常都有2到3个孩子),妻子接过丈夫带回来的面包,在他脱去外套进屋洗手的那段时间,她会把面包切成薄片放进另一个盘子,这时全家人的一餐饭就开始了。俄罗斯人几乎每餐都吃面包,平时的蔬菜多以胡萝卜、洋葱、圆白菜为主。土豆在俄罗斯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一席,被称为“第二面包”,俄罗斯人戏称面包、土豆、胡萝卜、洋葱、圆白菜是他们餐桌上的“五常委”。
  尽管俄罗斯人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骄人的成就,但对民用飞机产业的投入却很少。苏联时期民航企业全部使用国产飞机,直到近几年,俄罗斯才开始引进和使用了一些欧美客机。俄罗斯人的客机价格便宜但内饰陈旧,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国产客机搞得豪华舒适,只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军用飞机的研发与生产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军用飞机的生产量比苏联时期还要高,到今天,俄罗斯的先进战机还一直是世界许多国家竞相购买的“抢手货”。
  在俄罗斯,我们多次乘坐客运列车穿行于城市之间,给人的感觉是车厢陈旧,设备老化,但却方便实用。不过,对涉及战略利益的铁路线,俄罗斯人还是舍得花本钱的,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全线电气化。卫国战争中,这条大铁路成为军事生命线,1941年,苏联将位于欧洲部分的几千座工厂迅速分解装车疏散到西伯利亚地区,在远离前线的大后方生产坦克和枪支,支援苏军作战。铁路沿线众多的军工公司和战略设施,在未来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影响。
  俄罗斯的地铁举世闻名。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像一座美轮美奂的地下艺术宫殿。在俄学习期间,除了乘坐学校的班车外,我们也时常坐地铁上下课。从留学生公寓“圈楼”所在地文化公园地铁站,到教学区所在地鲍曼斯卡亚地铁站,沿途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格的地下建筑艺术。这些地铁站由采自西伯利亚、高加索、乌拉尔、中亚、乌克兰的大理石、花岗岩、玛瑙、斑岩、水晶、蔷薇辉石、贵重金属、名贵木材以及陶瓷、五彩玻璃为原料,配合民族特色、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不同主题,打造成一座座金碧辉煌、雕饰繁复的殿堂。2017年全球十大城市地铁排行榜上,莫斯科地铁排在第4位,但它的日客流量位居第一,我想这应该与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地下景致不无关系。
  俄罗斯地铁又不仅仅是地下艺术宫殿而已,而更具有战时防空洞的功能。当初在设计修建地铁时,经过斯大林批准,莫斯科地铁离地面深度为40-50米,如此深的地铁,世所罕见。虽然这样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建筑成本,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确发挥了避弹所的重要影响。当时就连斯大林的最高统帅部也转移到莫斯科地铁办公了。对于地铁工程,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在莫斯科有一个地下城,其中一部分位于红场西南6公里的地下。在核战争爆发的情况下,物资储备可以保证布尔什维克的精英们及其家庭生活30年。据说克格勃也修了一条地下通道,以便他们将犯人从监狱押往克格勃总部卢比扬卡大厦。
  在俄罗斯,除了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有少数新贵和驻外机构使用进口车外,大多数人更喜欢用自己的国产车。进口汽车在俄罗斯虽然价格不算贵,但俄产小汽车因价格更低、皮实耐用、零配件便宜而一直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近几年人们已经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小汽车成为俄罗斯人的首选。目前俄市场上共有近10个中国汽车品牌,如吉利、力帆、长城、奇瑞和一汽等。2017年上半年,仅吉利轿车就在俄售出了17250辆。这是因为中国推出的车型、外观都相当契合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其质量性能好,价格也亲民。因为关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小汽车不过是个交通工具而已。
  (作者为陆军第二十集团军军长)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