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曲折的俄罗斯崛起之路[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俄罗斯在彼得时代从一个偏安于东欧一隅的不为人知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欧洲的大国,开始与欧洲列强争夺,成了作用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叶卡捷琳娜二世支持法国波旁王朝,竭力破坏资产阶级革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打败拿破仑,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扬地漫步在巴黎街头,为欧洲的君主撑腰打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获得了空前的国际作用,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主宰着半个世界的命运。但是,俄罗斯的发展、崛起、现代化进程并不是可持续的,表现为大起大落,甚至有时“进一步,退两步”。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遭到惨败,发展遭受严重曲折。斯大林曾骄傲地宣布苏联用十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用五十年、一百年走过的路,但是,苏联解体使俄罗斯再次沦为二流国家,俄罗斯似乎又退回到了历史的起点。2000年以来在普京的治理下俄罗斯开始复兴,但2017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又给俄罗斯带来重创。如果说西方国家的崛起与现代化进程能给人以许多启迪、有许多值得吸取的经验的话,俄罗斯给我们提供的更多是教训。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俄罗斯帝国时期崛起
  的特点与教训
  俄罗斯从17世纪彼得大帝当政时开始发展和崛起,但这一进程不是持续的,呈现的是大起大落的特点。1725年彼得去世后,俄罗斯则经历了一段政权更迭频繁、发展缓慢的时期,直到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政。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有过无所作为的保罗时期,亚历山大三世的反动时期,有过战胜拿破仑的辉煌,开疆拓土的成功,也遭受过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俄国始终没有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而是被封建主义的残余束缚着。俄国的发展与崛起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俄国的迅速发展与崛起,都是与伟大的统治者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二世等。欧美国家的崛起是社会前进、经济发展、思想进步的自然结果,一般是由内部自下而上自发的渐变过程,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相结合的结果,资产阶级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主导影响。俄罗斯走的则是另外一条道路。俄国的统治者利用强有力的国家机构和行政手段,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及其领导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使俄国强大,彼得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把一切西方先进的技术都学到手。他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努力清除俄罗斯人的愚昧,主持创办俄国历史上第一所世俗学校,第一座图书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份报纸,第一座公共剧院和第一个印刷所。彼得通过改革打破了俄罗斯人长期形成的闭塞守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封闭的俄罗斯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执政,她继承了彼得的事业,俄国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政长达34年,她强化了贵族控制农奴的权力,在非俄罗斯地区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废除了乌克兰的统领制度,取消了乌克兰与波罗的海地区的自治。她继续了彼得开疆拓土的事业,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夺得了原波兰境内的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等地共计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波兰领土的62%)。从土耳其手里夺得了克里米亚,打开了黑海出海口,使俄国的版图从164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705万平方公里。叶卡捷琳娜二世野心勃勃地说:如果让她活到200岁,整个欧洲就都是俄国的了。
  第二,推动俄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动因,并非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外部的压力,与俄国扩张遭遇的挫折相联系,是为了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1700年纳尔瓦战役的惨败令彼得一世清醒地意识到俄国落后的状况,他毅然抛弃俄罗斯守旧自大、闭塞因循的传统,仿效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制度,实施自上而下的重大变革。农奴制改革、斯托雷平改革都是因战争失败引发的。因此,俄国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便具有军事经济的色彩,俄国的发展是与持续不断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发展的重点始终是军事工业。
  第三,“赶超”西方强国始终是俄罗斯发展的目标,这种“赶超”又是片面的。俄国“赶超”欧洲发达国家始于18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改革。在彼得大帝改革的年代,尼德兰和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保存着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居于支配地位。如果说欧美国家的崛起伴随的是封建制度的崩溃、劳动力从对土地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俄国呈现的则是相反的进程,强化国家政权和农奴制结合在一起;如果说西方国家的崛起与发展同时伴随着宪政改革和政治民主化,俄国走的则是加强中央集权和个人专制之路。彼得明确表示:皇帝就是专制君主,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上帝把人民委托给皇帝,因而皇帝只对上帝负责;皇帝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只有皇帝才有权做出抉择。叶卡捷琳娜二世尽管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作用,表面上尊崇法国启蒙思想家,把伏尔泰等人的作品当成床头必备之书,但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她仍坚持封建专制,自由、平等在俄国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俄罗斯崛起过程中最大的教训是对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始终在强化国家政权和坚持专制制度,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却对实行法治、民主、尊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主张与人物进行镇压,残酷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专制主义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无限扩张,成为俄国现代化道路的障碍。这在1861年以后俄国向现代国家演进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后,进行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多方面改革,沙皇政府在其中扮演主角。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1861年2月19日发布了废除农奴制和解放农奴的法令;1864年1月1日颁布了《对于省和县地方自治机构的法令》,开始了地方自治机构的改革;1870年6月18日,批准了《城市条例》,建立由选举产生的城市杜马,并享有地方自治机关的权限;1864年11月20日,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确立了司法制度的准则;1873年1月1日颁布《全国义务兵役条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这些改革表明,俄国开始向现代社会艰难而缓慢地演进。但是,这一改革并未触及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贵族实际上仍处于优势地位。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突出。
  改革依然没有给广大农民带来幸福。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时,被迫缴纳远远高于当时土地市场价格的赎金。支付赎金是一场掠夺,它夺走了农民多年积累的资金,阻碍了农业经济按市场准则改组的过程,使俄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1861年的改革不仅没有废除中世纪的村社组织,反而加强了村社的经济职能。农民赎买份地,地主不是同农民而是同村社签订契约,村社在成员中定期重新分配土地。1893年12月14日法令规定,没有村社的同意,农民不得把自己的土地变成私有财产,而村社很少同意,因为有人离开村社,其赋税负担就转给了其他成员。到20世纪初,在1.38亿俄亩的农民土地中,有83%是由村社掌握的。这种制度虽然使脆弱的农民经济能够生存下来,但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遏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1]
  专制制度的落后性限制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俄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惨败,强大的俄国因被小小的日本所打败而举国震惊,社会矛盾再次激化,俄国爆发了革命。在民众的压力下,俄国不得不进行了改革,在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极不情愿的一步。沙皇于1905年8月6日颁布了由内务大臣布留根主持制定的《国家杜马宪章》、《国家杜马选举法》,10月17日正式颁布开始宪政进程的《10月17日宣言》,表示要进一步发展普选法准则,召开国家杜马,任何法学未经国家杜马认可不得生效。从1906至1917年俄国一共历经四届杜马,俄国学者把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说成是“杜马君主制”。

  俄国的改革进程再次启动。斯托雷平在杜马的支持下进行了农业改革,其核心是让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鼓励建立农民独立的个体经济和田庄。到1917年成功地从村社中退出的农户大概占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产生了不少于130万个独立田庄和20万个庄园,占全部土地的22%。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使俄国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村社内部也在发生变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地主已经把一半的土地出售给这些农民,不少退社的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也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这一改革使俄国农村公社开始瓦解,农民阶层开始分化,农村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推动着俄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开始转变。
  1900年俄国用于购买农业机器和工具的资金只有2800万卢布,1913年则达到1.09亿卢布。1912年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从1900年到1914年增加了25%,播种面积从20世纪初到1914年增加了14%。从1908年至1912年大麦的产量增加了62%,玉米增加了45%,小麦增加了37.5%,甚至在歉收的1908和1912年,俄国出口的小麦也占到世界市场的11.5%,而在丰收的1909―1910年,俄国出口的小麦占世界市场的40%。1913年谷物收获量达到创纪录的8850万吨,这一年俄国的谷物收获量比美国高30%。[2]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出现了“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俄国的“农业革命”在和平地改造着生活,使那些贫穷、无文化的农民变成富有的、有教养的、自由的土地所有者。
  1914年,俄国的国民收入占世界总量的7.4%,在美国、德国、英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俄国的铁路长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俄国的工业更是获得了大发展,其增长速度年均超过9%。俄国向世界市场提供粮食、畜产品、林产品和纺织品,从国际市场购买机器和设备、纺织原料和其他原材料。尽管俄国富产煤和石油,但由于俄国工业发展太快,自己生产的燃料不够,还需要进口矿石和石油。[3]这些数字说明,俄国在国际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也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但是,俄国并没有建立起来保证持续发展的体制,反改革势力和极端势力都很强,1916年主张改革的斯托雷平被刺;尽管俄国召开了杜马,建立了议会,但俄国仍是个专制国家,沙皇继续享有绝对的权威,资产阶级也不能切实参与国家管理和政策的制定,更不用说广大民众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惠及广大民众,从1912年起,俄国工人罢工、农民起义起伏不断,政府通常出动军队进行镇压,这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布尔什维克的作用越来越大。1914年尼古拉二世不顾大臣的劝告,决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国家的军事订货使资本家大发战争财,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加大,战争带来的物质和人员损失却得由民众负担。俄国在战争中的失利,加剧了国内矛盾。在俄国面临严重危机、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一举夺得政权。俄共(布)掌权和解散立宪会议后,中断了俄国式演进型的现代化进程,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式的现代化进程。
  
  苏联的崛起与衰落
  苏联的崛起是从1929年实施五年计划开始的。在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中,强大的行政手段和动员机制,片面工业化和富国强兵的单一追求,国家及其领导人的特殊影响,这些俄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得以延续。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苏联的现代化被定性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另一种现代化道路。在社会经济落后、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情况下,苏共的宣传部门动用一切力量去激发民众的政治热情、爱国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其目的是依靠精神的力量,特别是民众的自我牺牲精神来保证国家的强大。为了动员民众,斯大林采取了许多方法,既用崇高的理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又用粗暴的、甚至镇压的手段强迫他们付出劳动。
  苏共领导人片面地把现代化理解和宣传为工业化,为了推进世界革命和埋葬帝国主义,这种工业化的重心又集中体现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一直坚持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到1938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依靠国家的力量,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有利时机,大规模建立大型公司,1929―1941年,苏联共建立了近9000家大公司,每年建600―700家,其中只有极少数的食品加工和纺织公司,绝大多数都是机器制造、金属加工等重工业公司。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比1900―1913年一战前的俄国高1―2倍。[4]苏联从沙俄那里继承来的,就是一个超级军事化的国家。1913年,俄国的重工业在工业中占33.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更加重了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虽然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轻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到1928年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仍为39.5%,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达到53.4%,二五计划末达到57.8%,1940年已达到61.2%。[5]苏联的钢铁产量在1938年则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钢国;1938年,各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美国为31.4%,德国为12.7%,英国为10.7%,苏联则为9.0%。[6]苏联经济发展的畸形化已明显显露出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市场商品长期短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苏联居世界第二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社会矛盾开始增长和积累。
  苏联确实成了一个强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主力,战后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的社会和公民权利并没有得到尊重和发展。从1928年沙赫特事件开始,苏联政治保卫机关镇压了大量在国家机关、军队、科研院所、工厂中工作的旧军官和旧专家,随着1929年大转变带来的社会剧烈变化,又开始镇压新政策的异议者。1929年6月1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命令建立劳改营,因政治原因被判刑者被关押在亚戈达领导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劳改营里。在30年代有大项目的地方都建立了多个劳改营。修建贝加尔―阿穆尔铁路、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伏尔加河―莫斯科河运河、莫斯科地铁、在北方伐木、在科米共和国采煤和石油等,都大量使用犯人的无偿劳动。由于饥饿、劳动强度过大、遭受非人待遇等,1930―1940年劳改营中有50多万人死亡。[7]
  苏联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突飞猛进,也是以牺牲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在斯大林“贡税论”的指导下,农民向国家交售农产品的价格往往不够运输费用,农民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工人也不例外,重又恢复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取消的凭票供应制,直到70年代很多人还生活在工棚里。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人民遭受的痛苦和付出的代价大得惊人,正如莫洛托夫所说:“我们的一切成果都是以这么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人民群众与国家政权相隔离,党和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干部手中,由于各级干部的权力来源于上级的任命,对普通群众、普通党员的要求缺乏重视。因此,斯大林时期的大发展是极其片面的,只是几项工业指标的繁荣,并没有导致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封建时代的个人崇拜反而复活了。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虽然有过改革,但都是治标不治本,仍然把维持强大国家的重心放在军事和国防上,苏联只有一个经济部门是持续繁荣的,那就是军事工业综合体。经过几十年的“赶超”,苏联取得的最大成绩是在军备上赶上和超过了西方国家。在80年代初,“苏联每年生产的坦克数量比美国多3.5倍,装甲运输车比美国多4倍,火炮比美国多8倍,核潜艇比美国多2倍。在国防军事工业工作的工人,美国是220万人,而苏联在这些年份达500―800万人。” [8]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俄语论文范文,苏联的国力达到顶峰,但苏联的强大主要是军事和国防力量。农业长期落后的现象没有改变,日用品短缺的问题没有解决。苏联从1963年开始进口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1980―1990年苏联在世界粮食进口的份额中占16.4%。1984年苏联从西方购买了4550万吨谷物及其制品,48.4万吨肉及肉制品,超过100万吨的动植物油,以及其他用自由兑换外汇购买的粮食。为此苏联向境外投放了300吨黄金和通过出卖天然气、石油、木材及其他原料获取的大量外汇。[9]到80年代中期,许多生产民用品的工业部门的技术和组织水平还停留在30年代中期,居民消费品在工业品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28年占60.5%,1940年占39%,1960年占27.5%,1980年占26.2%,1987年只占24.9%。[10]商品短缺、排队购物成了苏联的最大特色。“自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习以为常的短缺已转变为1980年代末真正的粮食供应危机,政府无力保证履行资源分配的职责,哪怕是在凭卡定量供应的范围内进行分配――这些正是人们对社会制度失去信任并导致其瓦解的最重要的经济原因。” [11]
  在苏联崛起的过程中,苏共总是宣传资本主义的危机和苏联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但几十年过去了,与西方相比,苏联国家强大了,人民却贫穷了。人们发现,苏共给他们描绘的美好蓝图只是海市蜃楼。当幻想破灭之时,苏联社会便发生了经济、政治、社会、精神的全面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改革,起初也想完善苏联的传统模式,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但是,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行不通。苏共只好转向搞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公司的自主权,政治体制又成为障碍,于是,从1988年6月起又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列宁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使党从国家管理机关回归社会组织的本位,同样也不行。到1990年只好再转向,向总统制、多党制、三权分立和市场经济转轨,“8•19事变”和地方分离主义打断了这一进程,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的历史结束。
  苏联的崛起与衰落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只靠几项富国强兵的指标实现国家的崛起,是不可持续的。现代国家崛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这个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是人的自由与解放。由于现代化观念的片面性,由于只片面强调国家的影响,泯灭了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社会发展失去了重要的推动力,同时助长了庞大、平庸而无效率的官僚机构,造就了按权力和社会地位分配财富的特权阶层,产生了更大的社会不公平,苏联的发展模式引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感,苏联的社会主义也因此失去了吸引力。历史上,统治者利用手中的权力,顺应历史潮流,有控制地改革现行制度,实现向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并不乏成功的先例。但由于戈尔巴乔夫弯转得过急过快,造成现代化和改革进程失去控制,国家的解体和社会的剧变给民众带来了很大痛苦,其教训是深刻的。
  
  俄罗斯的重新崛起
  与全面现代化的新战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持续下降,国力下降了一半,沦为二流国家。2000年普京接替叶利钦,成为带领俄罗斯走向新世纪的总统。在普京的铁腕治理下,俄罗斯开始重新崛起。
  普京采取的第一个方法是整顿秩序,打击地方分离主义,恢复国家统一的法学空间。随后,普京又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重要资源由国家控制、发挥能源大国的优势、重视和改善民生,等等。普京的国家资本主义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俄语论文题目,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俄罗斯又重归世界大国的行列。
  但是,俄罗斯并没有解决苏联时期遗留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腐败现象严重等老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叶利钦时期形成的诸如社会不公、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普京于2017年离任总统前承认:“今天的国家机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官僚化的、腐败的制度,它没有谋求积极变化的动力,更谈不上有谋求急速发展的动力。” [12]
  2017年9月突然来临的世界金融危机,暴露了俄罗斯经济存在的问题,俄罗斯成为20国集团中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大的国家,2017年经济下降了7.9%。在这一背景下,梅德韦杰夫提出了保证俄罗斯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战略:实现全面的现代化。2017年5月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成立自己亲自挂帅的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制定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方面国家政策。2017年9月30日,梅德韦杰夫《前进!俄罗斯》一文,阐述了对实现现代化和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看法。2017年11月,在《总统咨文》中,他正式提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任务。梅德韦杰夫试图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俄罗斯发展与崛起之路。
  第一,要搞全面的现代化。俄罗斯以往的现代化主要重视与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相关的经济部门,不重视民生,忽视政治与社会的相应变革。梅德韦杰夫强调,“历史步入21世纪,全方位的现代化再度成为我国所亟需。这将是我国历史上首个以民主价值观和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将用能够产出独创知识、新物资、新技术,为民谋福祉的智慧型经济,来取代原始的原料型经济。我们将从一切由领袖来殚精竭虑、来拍板的社会变成聪明自由、富于责任感公民荟萃的社会。”[13]梅德韦杰夫认为民主对俄罗斯有重要意义,因为“我国从前在很多世纪中,在千百年间,走的是非民主的发展道路。”他强调俄国不仅要实行间接的、代议制的民主,也要实行直接民主,人们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梅德韦杰夫提出的新型现代化之路,是在考虑个人利益、尊重个人意愿、发挥个人主动性基础上进行的,是“以民主价值观和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要进一步去苏联化。他明确表示:“在这里有人谈到回到苏联时期、落入权威主义,以及复制我们邻国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制度经验的危险。我深信,今天的争论充分表明,回到苏联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不可能的。 [14]
  第二,发展创新经济,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仍是中心任务。俄罗斯努力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部门,如航天、造船、能源、信息、医疗等领域的高新技术。2017年11月,普京批准了政府制定的《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计划》等文件。根据该文件,2017年前,俄罗斯将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2017年至2020年,国家将开始发展创新型经济。《构想》指出,到2020年,俄罗斯应在五至七个高科技行业成为世界领先者,“格洛纳斯”导航系统、核废料再生处理技术、氢能利用、超级计算机等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2017年2月,俄罗斯在莫斯科郊外的斯科尔科沃建立了创新中心,这是俄罗斯版的“硅谷”。2017年5月,现代化委员会批准了涵盖计算机、核技术、航天、医疗技术和能源效率五大方向的38个项目和建设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预算表,为此三年筹资8000亿卢布(约260亿美元)。为了保障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发展,2017年5月俄罗斯政府拟定了《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法》,2017年9月,获得议会两院通过并由俄总统签字生效,入驻斯科尔科沃的公司将享有10年的税收优惠政策。2017年6月,根据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指示对《税法典》、《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法》和其他法学进行了修改,扩大了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企业公司所享受的关税优惠,尽量减少报税程序。诸多优惠政策使斯科尔科沃成为俄罗斯史无前例的创新经济区。美、英、法、德、意、韩等国知名公司均对斯科尔科沃表现出浓厚兴趣。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已经与微软、思科、波音、西门子、诺基亚、菲利浦等诸多国际知名公司就进驻斯科尔科沃、提供投资和技术支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等相关问题签署了合作协议。到2017年6月,已经有69家企业入驻。

  俄罗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决心很大,2017年俄政府向高技术行业和探讨机构投入4000多亿卢布。此外,俄罗斯还在许多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吸收先进技术和资金。俄罗斯现有24个经济特区,12个地区正在发展高技术方面的科技园区。
  第三,强调发挥市场经济的影响,主张大刀阔斧地收缩政府在经济中的影响。梅德韦杰夫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局势下,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强力干预。但过多的干涉也使国家缺少竞争环境,不利于私营部门的发展,加剧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梅德韦杰夫要改变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重新启动了私有化计划,以激发私人的积极性。2017年俄固定资产中,国家所有制占40%,在国企就业的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例高达31.5%。无论是国有固定资产占比,还是国企就业人数占比,俄罗斯均高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2017年6月18日,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表示:“我将战略公司名单缩减到原来的20%。股份制的战略公司从208家减少到41家,联邦国有单一制公司从230家减少到159家。这是我今天签署的这份总统令。”2017年7月26日,俄罗斯财政部表示,将在2017―2017年以出售10家企业国有股权的收入弥补同期联邦预算赤字,预计私有化收入9000亿卢布,约合300亿美元。2017年3月31日,梅德韦杰夫责成7月底前免去副总理和部长在17个竞争性领域大型国企的董事职务,副总理、联邦部长、联邦执行机关领导和政府官员在其余企业的董事职务应于10月1日前辞去,这些职位应由独立经理人或代理经理人担任。4月11日,副总理伊戈尔•谢钦率先辞去了俄罗斯石油企业董事会成员和董事会主席的职务。
  第四,现代化的核心不再是强国,而是富民。俄罗斯在军事技术方面仍是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尽管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其武器更新的速度和军队的装备水平改进不够快,但也足以令对手生畏。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毕竟不能只靠国防支撑,必然要让民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此,梅德韦杰夫强调,国家现代化的“目的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公民提供住房、工作和医疗保障,关怀离退休人员,保护儿童,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这些都是各级政府的最直接的职责。” [15]在制定国家经济规划时,特别注意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让民众在经济增长中受惠。
  第五,强调要走渐进式发展之路。梅德韦杰夫推崇亚历山大二世,强调进行渐进改革,他说:“拥护不断革命的人要失望了,因为我们不急于革命。匆匆忙忙和轻率鲁莽地对政治进行改革,在我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同样的,满足近况的人也要失望了。因为会有变化发生。但是变化是逐步的、深思熟虑的、分阶段性的,同时也是稳定的和连贯的。” [16]2017年3月3日,在出席圣彼得堡“伟大的改革与俄罗斯现代化”的学术会议时,梅德韦杰夫强调:“生活证明不是臆造特殊的道路,也不是苏维埃的试验,而是正常的、人道的制度。” [17]梅德韦杰夫强调:“在我国政治改革的事业中,匆忙和轻率行事不止一次地带来可悲的后果,”因此,“我们没有权利为了某些抽象的理论冒破坏社会稳定、危害我国公民安全的风险,没有权利为了最高目标而破坏稳定的生活。” [18]俄罗斯要在现行体制下,通过渐进式的改革,革除弊端,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俄罗斯将在2017年底和2017年初举行大选,其政治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和梅德韦杰夫领导政府,不会改变这一重振俄罗斯的现代化战略。2017年4月,普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今天在大量专家参与下,我们正在制定2020年战略。首先应寻求新的增长潜力,并正确地排列优先方向。我认为,现代化,换言之即有质量的发展,首先是指对人,对其能力及才华的投资,为其自我实现和主动性创造条件。它是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投资。我绝对相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高速发展和真正的技术飞跃。”未来10年,“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俄罗斯应跻身世界五大经济体行列。人均GDP应超过3.5万美元。这将高于法国和意大利今天的指标。”要“建立强大的创新型经济”。[19]普京对民主的强调没有梅德韦杰夫多,但俄罗斯已经建立起了民主的框架,承认普遍的民主准则与价值观,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俄罗斯民主也将成熟起来。俄罗斯新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路还是可以期待的。
  
  总之,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能否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一种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俄国的发展进程告诉人们,走向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这一历史步伐是难以阻挡的。同时也警示人们,拒绝与现代性相关的世界基本趋势保持一致,其后果是严重的。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
  探讨所教授,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娟娟)
  [1] Зубов А.Б.(под.ред.)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XX век,1894-1939,Москва:Астрель,АСТ.,2017,с. 69.
  [2] Зубов А.Б.(под.ред.)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XX век,1894-1939,с. 218.
  [3] Зубов А.Б.(под.ред.)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XX век,1894-1939,с. 230-232.
  [4] Тимошина Т.М.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2000,с.267.
  [5] Кравченко Г.С. Экономика СССР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Москва,1970,с. 31.
  [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 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243、245.
  [7] Зубов А.Б.(под. ред.)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XX век,1894-1939,с.902-903.
  [8] Дмитренко В.П. (отв. ред.)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ХХ век,Москва:АСТ-ЛТД,1998,с.582.
  [9] Волкогонов Д.А. Семь вождей,кн.2,Москва:Фирм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СТ,1999,с.267.
  [10] Пихоя Р.Г. Почему распался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СМ:Севостьянов Г.Н. (отв. ред.) Трагедия великой державы: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вопрос и распад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Москва:Изд-во(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мысль),2017,с.411.
  [11] Гайдар Е.Т. Гибель империи,Уроки для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2-е изд,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17,с.147.
  [12] 普京文集(2002―201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83.
  [13]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14]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о заседан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совета по вопросам развития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ы России,
  [15]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Россия, вперёд!
  [16]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Россия, вперёд!
  [17]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выступил на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Великие реформы и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России»,
  [18]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Россия, вперёд!
  [19]
  [20] 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社会主义吗?[M].关贵海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23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