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在世界各国中,俄罗斯的教育事业算得上是比较发达的。目前,俄罗斯与中国都处在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两国的探讨生教育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俄罗斯的探讨生教育近况及其在改革方面的一些做法可为我国探讨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本文通过略论俄罗斯探讨生教育的情况,以期能为我国的探讨生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探讨生教育;对比;启示 俄罗斯作为世界教育大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学术大师、治国之才和兴业之匠。俄罗斯在探讨生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形成了自己在世界教育史上独特的俄罗斯模式。 中国与俄罗斯同为金砖国家,俄语论文范文,面临相似的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机遇。探讨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如今,中俄两国的探讨生教育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略论俄罗斯探讨生教育的情况,以期能为我国的探讨生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笔者从事技术科学的探讨,因此本文观点更加适用于技术科学专业。 一、 俄罗斯探讨生教育概况 俄罗斯拥有前苏联约60%的教育资源,是其教育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探讨生教育属于大学后职业教育。俄罗斯的探讨生教育体系基本上秉承了前苏联时期的探讨生教育模式及学位制度。前苏联解体后的最近十几年, 俄罗斯的探讨生教育在培养科研人才体系中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 前苏联高级学位设两级: 副和,且不设学位。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人通过考试可进人探讨生部学习,在读完三年的探讨生课程,完成其“在某一问题上有新突破”的探讨生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可获得科学副学位。而科学学位则是科学副学位获得者再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领先成果或足够数量的有创造性的或有很大运用价值成果” 后,经本人申请并由所在单位或相关学术机构推荐,将自己的这些成果汇总,并在其基础上完成申请科学学位的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获得。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本继承了前苏联时期的学位制度,学位仍然仅设两级,即副学位、学位(副之前的五年制毕业生授予“专家”的称谓,说明该毕业生具有了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但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这种结构类型比较单一的学位体制,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高教与世界接轨的需要。为此,俄罗斯先后在1992年3月和1993年8月出台了《对于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的决议》和《对于俄罗斯联邦多级高等教育制度中生培养的规定》,并在1996年8月颁布了《俄罗斯联邦高等和高等后职业教育法》,对本国的学位与探讨生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力图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具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正在形成一个既保留原德国模式的作用,又吸收了英美模式的成分,并结合自身特点的新的探讨生教育体制 [1]。由此,形成了俄罗斯现行双轨的高等和高等后教育体系,即一轨为专家—副—;另一轨为学士——副—,而后一轨发展势头迅速 [2]。 与苏联成立初期废除沙俄时期的学位与探讨生教育,建立具有苏联特色的探讨生教育基本培养模式相比,俄罗斯联邦转型时期探讨生教育却继承了苏联探讨生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值得我们进行比较和略论。 二、 俄罗斯探讨生教育之于我国探讨生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 探讨生与探讨生教育的明显区分 我国的探讨生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措施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探讨工作的能力;探讨生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措施,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探讨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俄罗斯的生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进行创造性职业活动的专家型高级技术和运用人才,副探讨生和探讨生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科学教育人才。单从表述上来看,通过比较可见,俄罗斯探讨生的培养目标尽管寥寥数字,但面向实际,内容明确,生教育与生教育区分度高,便于操作,而我国的探讨生培养目标表述宽泛,生教育与生教育容易混为一谈,可操作性较差。笔者认为,探讨生教育与探讨生教育的区分度高,乃是全世界范围内探讨生教育的发展方向。 1. 探讨生教育应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欧美的教育往往带有本科继续教育的特点,修业年限短,强调人才的运用性。同样,俄罗斯的探讨生培养目标也明确指出,旨在“培养能够进行创造性职业活动的专家型高级技术和运用人才”,强调职业与运用,淡化学术与科研。 反观我国的生培养目标与近况,一方面要求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强调生的科学探讨能力,国内许多高校目前仍然把学术文章作为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实际上,生修业年限短,并不适于深入开展科学探讨,探讨生教育应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 2. 探讨生教育应以科学探讨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在我国的探讨生教育近况中,与生受学位要求的制约而往往无法全身心投入带有工程性质的科研项目的尴尬情况相类似,生由于在同一个课题组从事了较长时间的工程项目,却往往无法保证投入学术探讨的时间和精力。纵观近现代科学史,生乃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生阶段乃是一个人最具有创造力的阶段。因此,完全有理由要给生创造最好的学术环境,将他们从工程项目中更加充分地解放出来,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为达到这个目的,一个课题组中,生与生要有相对明确的分工,生应以做运用型工程项目为主,生在其攻读学位期间要积累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在继续攻读学位的前期可以指导生开展工程项目探讨,并在此期间努力凝练科学问题,在攻读学位的中后期则应全身心投入更具前沿性和探究性的学术探讨中去。 总而言之,对比俄罗斯与欧美的探讨生教育,我国的探讨生培养目标还不够清晰,导致了我国探讨生和探讨生教育实际效果不够理想。近一两年来,国内部分著名高校已经开始改革探讨生教育,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苗头,例如学术论文不再作为获得学位的要求、加大招收探讨生中工程的人数比例、探究全日制工程培养途径 [3],等等。 (二) 探讨生招生的多样化和自主化 俄罗斯的探讨生招生具有多样化和自主化的特点。首先,招生指标不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而是由院系提出上报学校,由学校审核决定院系的招生人数;其次,没有全国的统一考试,而是由各高校单独进行入学考试和录取工作,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我国的探讨生招生从招生人数到考试科目、考试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国家的控制,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可以相对地保证生源的质量,但却削弱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入学考试统一分数线、统一形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部分具有专长的优秀本科生由于考研分数没有达到分数线而未能继续攻读学位,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的损失。笔者相信,探讨生招生的多样化和自主化将是未来探讨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三) 重文轻理现象可能产生的深远作用 近年来,俄语论文,我国著名大学例如清华、北大,高分考生重文轻理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受到就业形势的引导,包括“状元”在内的高分考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趋之若鹜,而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传统工科愈发遭到冷落。与此类似,俄罗斯经济学专业的探讨生数量近几年上升为仅次于科学技术类专业的第二位,对此,俄罗斯教育部制定的缩减探讨生招生人数主要涉及人文和经济领域,因为近几年人文和经济专业答辩的探讨生几乎占所有探讨生人数的一半,但论文质量却一年不如一年。有相当一大部分人文社会及经济类专业的探讨生论文纯属“伪劣产品” [4]。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摒弃工程师的职业,而把目光纷纷投向华尔街。于是,美国的一流高校包括常青藤学校、MIT等,都发出回归实业的呼声。美国和俄罗斯的做法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四) 探讨生教育的纯净化 俄罗斯大学毕业生报考探讨生的目的多种多样。除了一部分学生报考探讨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自身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谋求自己满意的职业,还有为数众多的学生是为了其他的目的报考探讨生。例如有人是为了捞取“功名利禄”,国家政权机关的公务人员和公司的领导人得了传染性的“学位病”,他们利用权力和非正当方式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前教育部部长菲利波夫指出,目前俄罗斯副州长中半数都获得了学位。 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去年5月,清华大学法律王进文在其个人微博上爆料,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律院读,但同学均未见到本人”。微博发出以后,网友纷纷跟帖留言,指出教育不应该“产业化”甚至“行政化”,“教育腐败会伤国之根本”,高官不应“不学而得学位”等。关于该官员是否真的利用权力获得读博资格,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有关方面调查。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俄罗斯的情况相似,官员利用权力和非正当方式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的现象肯定存在。探讨生教育的纯净化关于探讨生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迫在眉睫的。 在世界各国中,俄罗斯的教育事业算得上是比较发达的。历经几百年,特别是在20世纪历经70年的发展,俄罗斯教育取得了辉煌成绩,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俄罗斯与中国都处在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两国的探讨生教育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俄罗斯的探讨生教育近况及其在改革方面的一些做法可为我国探讨生教育改革提供一面明亮的镜子。教育改革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李雅君, 乔桂娟. 俄罗斯学位制度与探讨生教育发展述评. 外国教育探讨, 2017(5):81-85。 [2]王立. 俄罗斯探讨生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24):63-65。 [3]于福莹,肖宏,王加春,漆汉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 探究全日制工程培养途径. 学位与探讨生教育. 2017(231): 50-53。 [4]姜炳军.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探讨生教育发展状况述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2):107-110。 (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