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这篇小说是世界三大小说家之一的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被选编入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之前人教版也一直收录这篇小说,我做学生时也学过。但两个版本是不一样的,人教版砍去了原作中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万・伊万内奇这两个人物,所以小说不再是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而鲁教版的《套中人》虽然也有删减,却尽量保留了原版风格,布尔金和伊万・伊万内奇都出现了。但正因如此,鲁教版的《套中人》给学生的阅读增加了很大难度。首先是篇幅的加长,从56页到67页,长达12页。其次是形式复杂,每一个自然段都加着双引号,有的段落还是双引号套着单引号。再次是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增加了布尔金和伊万・伊万内奇这两个人,使得本来比较清晰的人物关系蒙上了一层迷雾,许多学生不细读注释就不知道这两个人到底是谁,是干什么的,跟小说内容有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竟成了解读小说最大的障碍。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我想学生读这样一篇被“复杂化”了小说肯定会一头雾水。如何把复杂变为简单,把长文教短,把压力化为乐趣,我自己也苦无良策。接到比赛任务时,我还有几天的时间,这几天我一直在思索破解的办法。“套中人”这三个字在我脑海里反复出现。我突然想起了一种玩具――俄罗斯套娃。灵光一闪,一个自认为奇妙的构思出现了。 谁没有玩过套娃呢?相信大家都见过,并且都知道套娃的特点――大娃套小娃,小娃套更小娃,更小娃套更更小的娃,有的套娃有六七层。这种结构多么象《套中人》的文本结构啊。你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别里科夫,但他的故事是通过布尔金之口向伊万・伊万内奇讲述的,伊万・伊万内奇是个听众,在原作中了一点评论,但基本上就是表达感受,叹息而已。讲述者布尔金和听者伊万・伊万内奇虽然只相当于剧本中的路人甲和路人乙,但却给故事加上了一层巧妙的“套子”,于是故事的结构变为乙(伊万・伊万内奇)听甲(布尔金)讲了一个对于丙(别里科夫)的故事。这个结构是可以用俄罗斯套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最外层是乙(伊万・伊万内奇),第二层是甲(布尔金),最里层是丙(别里科夫)。越往里层人物越重要。而文本中的双引号,双引号套单引号也成为这种结构形式的直观注解。我相信当我告诉学生文本是这样一个结构时,他们肯定不再困惑,反而会觉得妙不可言,对小说产生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我就设计导语,导语很重要。如前所述,本文的最大难度在于长度、形式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化,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语必须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怎么缓解?给他们送个礼物吧。送什么呢?就送俄罗斯套娃!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俄罗斯套娃的美丽图片,次第呈现出来,让人有爱不释手应接不暇之感。总而言之,事就这样成了。接下来,就是我上课的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件礼物,一件是――(此处放课件,呈现俄罗斯套娃),大家说这是什么? 生(眼睛亮了):套――娃。 师:全称呢? 生(齐):俄――罗――斯――套――娃。 师:对。(板书:俄罗斯套娃)我的另一件礼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长篇的短篇小说”《套中人》(板书:套中人 契诃夫)。这个人叫什么? 生:契诃夫(有个别学生把“契”,读成了“窃”的音) 师:(契)这个字念什么?“地(契)”什么来? 生(齐):qì。 师:好。刚才有同学在心里问:为什么是“长篇的短篇小说”呢?你们理解我的意思吗? 生1:因为这篇小说很长。 生2:这篇小说有12页。 师:很棒,你统计得很准确。(生笑) 师:我送大家的这两件礼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们说,它们哪儿相同呢? 生(齐):套!都有套! 师:对(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圈住两个“套”字)。还有吗?是不是都来自俄国? 生:是啊。 师:妙不妙?(生笑) 师:我要说这篇小说也是一个俄罗斯套娃,你信不信呢? 生(不置可否,心生怀疑):……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长篇的短篇小说。 (点击课件,呈现“环节一,汇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小说内容和人物关系”。) 师:我们在预习时一定遇到一些问题,现在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汇集一下问题,开始。 (生群起,找到自己的小组,开始讨论汇集) 3分钟后―― 师:好,大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生回位。) 师:大家说说遇到的问题吧。 生1:太长了,读不太懂。 生2:里面人物太多,关系复杂。 生3:怎么这么多的引号啊? 师:好。大家的问题提得非常好。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人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啊? 生(齐):是。 师:都有哪些人呢? 生(齐):布尔金,伊万・伊万内奇。 师:好。这两个人我们把它写在这里。(擦掉“俄罗斯套娃”,板书“布尔金”、“ 伊万・伊万内奇”。) 师:大家还觉得引号太多是吗?每一段都有引号。 生(齐):是的。 师:这说明什么呢? 生:小说是对话。 师:对,是谁和谁的对话呢? 生(齐):布尔金、伊万・伊万内奇。 师:这两个人的身份是? 生1:中学教师和兽医。 师:读书读得真细。这个在56页下的注释里。 师:这篇小说是有难度。但大家不要忘了我送你们的第一件礼物。它可是有妙用的。我们把布尔金叫做甲,他是故事的讲述者,把伊万・伊万内奇称作乙,那么这篇小说就可以说成是乙听甲讲了一个对于―― 生(齐):丙 师:对,丙,这个丙是谁呢? 生(齐):别里科夫 师:对,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我们可以画一个俄罗斯套娃,当然,是示意图啊。(生笑,师板书套娃示意图,画三层) 师:大家看,最外层我们标注为乙,代表听者伊万・伊万内奇;第二层标注为甲,俄语论文题目,代表讲述者布尔金;最里层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丙,别里科夫。越往里越重要,最里层是核心人物。大家明白了吗? 生(恍然大悟):明白了。 师:那么再看最里层这位“套中人”。他在形式上是套中人,但他自己的套子更多呢。是不是? 生(齐):是。 师:大家找找看。 (点击课件,呈现字幕“环节二,诵读圈点勾画,思考解决问题。思考一:‘套中人’的‘套子’有哪些?” 生1:有生活的套子和思想的套子。生活上的套子包括衣着的套子和卧室的套子。 生2:还有职业的套子,他是古希腊文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就像雨衣和雨鞋”,可以使他躲避现实生活。 生3:思想上的套子表现为歌颂过去,对当局明令禁止的事感到一清二楚,对当局批准允许的事满腹狐疑。 生4:他的语言也是套子式的论调。 师:对,他有一句口头禅,是什么? 生: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师:对。还有其他套子吗? (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先来画一画刚才这些套子。(板书画第二个“俄罗斯套娃)第一层:衣着的套子;第二层:卧室的套子;第三层:职业的套子;第四层:语言的套子,第五层:思想的套子。没有了吗?大家看他后来做什么了? 生:恋爱。 师:对,恋爱。他的恋爱是不是套子式的?媒妁之言,方式老套;包厢约会,俗套;性格不合,准小舅子反对而失败,情节老套。总而言之,也是套子式的。 (生点头。) 师:我们还看到,这位套中人,不光活着时与套子有着不解之缘,即使死了呢? 生:死了也进了套子,进了棺材。 师:对。这样的话,我的套娃就画不开了,因为太多了。(生笑) (点击课件,呈现字幕“思考二:作者用了哪些措施塑造套中人的形象?”) 生1:外貌描写。最外层的衣着套子用外貌描写。 生2:语言描写。套子式的论调,口头禅,都是语言描写。 生3:行为描写,他不仅自己躲在套子里,还用套子去套别人,这些都是行为描写。 生4: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透视他的思想上的套子,非常传神。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作家契诃夫用了这么多的描写措施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套中人”形象,你对这个人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小组讨论。 (生群起,参加小组讨论。师巡回课堂,俄语论文范文,了解讨论情况。) 3分钟后―― 师:好,大家回到座位上。 (生回位) 师:如果大家用“可”字组词,表达对别里科夫的情感态度,你会组什么词呢? 生1:可怜 生2:可悲 生3:可笑 生4:可恨 生5:可怕 生6:可耻(生笑) 师:好。大家说得很准。说他可怜可悲,我是很容易理解的,为什么又说他是可恨可怕的呢? 生:因为他不仅自己思想守旧迂腐死板,还用这样的思想去规范束缚别人,如开除学生,监视同事等。 师:对,我写一个字大家看一下,(板书“囚”)这是个思想的囚徒,是吗? 生(齐):是。 师:(板书:为虎作伥)但他又是个“为虎作伥者”。是不是? 生(一部分):是。 师:为虎作伥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呢?被老虎吃了的人变成了鬼魂,这个鬼魂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样的鬼叫“伥鬼”,大家说是不是可怜可悲可恨又可怕? 生(齐):是。 师:(点击课件,呈现“环节三:重点研读。思考:别里科夫死了,为什么小说并非喜剧式结局?”)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这样的人死了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可小说的结尾处,人们依然处于沉闷压抑的气氛之中,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又有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出现了。 师:对啊,死了一个,又来一个,一个别里科夫倒下去,千万个别里科夫站起来。大家当然不高兴了。可为什么别里科夫能够阴魂不散呢?是什么让这样的人层出不穷呢? 生1: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 师:对。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适合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生长,社会环境是别里科夫这株奇葩赖以生存的土壤。(板书:画第三个套娃,里面写:社会环境)那么,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 (点击课件,呈现“创作背景补充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作用,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师:大家看,这第三个套娃,是套中人的灵魂。但以一般人的写法,把别里科夫写死,大团圆结局就行了,而契诃夫在文末又添上这有力的一笔,你如何评价他的这种写法呢? 生:不拘一格,不落俗套。立意深刻,矛头直指本质。 师:非常好。这三个套娃分别是形式上新颖,内涵上丰富和立意上深刻,契诃夫就是以这样形式和内容高度完美统一的著作成功地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套中人的形象。当然,这种结构也可以叫做洋葱式,或剥笋式。 (点击课件,呈现“环节四:拓展发现:你能联想到我国历史上哪些黑暗时代?你能例举几个古今中外“套中人”的悲剧故事吗?) 生1:慈禧。(大家笑) 师:哦,说一说。 生1:慈禧思想守旧顽固,阻碍变法维新,杀害戊戌六君子 师:言之有理。 生2:孔乙己(大家笑)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孔乙己也是鲁迅这样的大作家写的。(大家笑) 师:哦,是吗?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说伟大作家的著作有相通之处,是吗? 生2:是。孔乙己被科举制度毒害,到酒店站着喝酒还穿长袍。 师:是啊,这两个人还都是在着装上与众不同呢。(课堂很安静) 生3:清朝。(大家笑) 师:哦,清朝是一个时代对吗?这个时代也是吗? 生3:对,清朝闭关锁国,最后走向灭亡。 师:你很有思想。其实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如果僵化封闭,都是荒唐可笑,只有死路一条。 (点击课件,呈现3个例子“1、海瑞5岁的女儿在饥饿之时,接受了一个男仆人给予的一块饼,海瑞受“男女授受不亲”的作用,逼得女儿绝食自尽。2、《儒林外史》中的老秀才王玉辉对女儿绝食殉夫的举动不但不劝阻,反而大加鼓励,说这是“青史留名”的事。女儿死后,他仰天大笑,连说“死得好,死得好” 。3.鲁迅先生笔下有个奴才,豁命为主子复仇,主子只对他说了一句“你,很不错的”,他立刻欢悦起来,“觉得咸菜比先前香脆了许多”。) 师:多么残酷的真实,多么辛辣的讽刺,多么杯具的故事!同学们还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比如力图打破套子却最终失败,或突破套子获得成功的? 生1:《红楼梦》的贾宝玉,是个封建叛逆,但是最终失败; 生2:易卜生的《娜拉》里女主人公娜拉,她的出走是走入了一片漆黑,鲁迅先生认为她不会成功。 生3:花木兰不信女儿不如男,毅然替父从军,十年战功,铸就女汉子的铁血传奇。 (大家笑) 师:说得多么精彩啊。我们陈规陋习,三纲五常,清规戒律,死板僵化的种种规矩需要我们去大胆破除,只有破除了这些规矩和套子,我们才会有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才会有幸福的人生,光明的未来。 (点击课件,呈现“环节五:拓展阅读――深味浓黑的悲凉”) 1.闻一多《死水》(对比阅读) 2.清朝文字狱历史知识(了解) 3.封建社会“避讳”文化知识(了解) 4.《红楼梦》相关片段(深化) 《死水》是诗人闻一多的代表作,用诗歌的形式描写毫无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而我们这篇小说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大家在对比阅读中可以体会它们更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我们齐读闻一多的《死水》。 生齐读《死水》(略) 师:本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后记:由于时间所限,本课着重鉴赏小说的形式,略论内容,研读立意。没有就写作手法(讽刺、夸张、漫画式、对比)和别里科夫与瓦莲卡的恋爱展开谈。讽刺夸张手法也是很突出的,读者在读某些句子时总是忍俊不禁,可以设想别里科夫如果生活在现在,他的着装一定首选航天服。瓦莲卡是“精神灿烂”的典型,思想进步,性情活泼,富有感染力,与别里科夫其实是处处相背,格格不入的,但她却爱上了别里科夫,并成为为他的死哭泣的唯一一人。这也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瓦莲卡看来,别里科夫到底有哪些值得哭的地方呢?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地方。完全可以再用一节课进行兴味盎然的研读。 尚成立,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