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播报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乐队的声音还是继承了穆拉文斯基时期的特色,浑厚、大气、结实、粗犷而又不失细腻温婉,尤其是那特有的俄罗斯味道,“古色古香”,真如那浓烈醇郁的伏特加,醉人心耳。 11月18、19日,圣彼得堡爱乐管弦乐团(即当年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现在已恢复原名),终于在尤里・特米尔卡诺夫的统帅下,光临上海大剧院。 当乐团在大剧院舞台上全体亮相时,那种俄罗斯人特有的体魄和气质,立马给了我非同寻常的“视觉冲击”,特别是那位首席,高大魁梧,长发披肩,器宇轩昂,仪表堂堂,恍若是从古时的圣彼得堡沙皇宫殿中走到上海舞台的。 还有,乐队的摆位也与众不同。左右两边先是小提,然后左边依次是大提、贝斯,右边是中提,再往后是木管、铜管、打击乐。如此摆位,目前在欧洲乐队中已比较多见了,但圣彼得堡爱乐管弦乐团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大提琴一直摆到了指挥的前面,俄语论文范文,大提首席甚至与指挥面对面。另外,它的木管组与铜管组与弦乐各声部是“平起平坐”的,座位并不如常规乐队那样依次上升;更奇的是,铜管组“掩”在了弦乐后面。 两场音乐会全部是老柴著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波罗乃兹舞曲、第一钢琴协奏曲(丹尼斯・马祖耶夫独奏)、小提琴协奏曲(王之炅小提琴独奏)、第六交响曲、第四交响曲。我个人感觉这两场音乐会最值得欣赏的是老柴的两部交响曲。令人感到惊讶和欣喜的是,尽管经过了整整20年,乐队的声音还是继承了穆拉文斯基时期的特色,浑厚、大气、结实、粗犷而又不失细腻温婉,俄语毕业论文,尤其是那特有的俄罗斯味道,“古色古香”,真如那浓烈醇郁的伏特加,醉人心耳。 特米尔卡诺夫的指挥,以前只是在DVD上看到,此番现场的感受更为立体。站在指挥台上的他如成竹在胸、威严沉着的将军,牢牢地控制着乐队。他的动作手势不多,幅度也不大,只在关键点上发出指令,然起到的却是四两拨千斤的强烈效果,也由此可见他与乐队的默契程度。他的指挥风格柔中带刚,慢中融疾,疾而有致,句点清晰。特米尔卡诺夫的指挥尤其显示出其“控制”的功力,最明显的如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的结尾,恐惧而狂暴的进行曲迅猛结束时,是极具震撼力的,大多数指挥和乐队在这里的效果几乎都达到“爆棚”,但特米尔卡诺夫的处理是猛而不噪,烈而有致,节奏稳沉,特别是在音量上始终有所控制,犹如一位骑手稳稳地驾驭着狂奔的骏马。还有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小号吹出的那个著名的如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命运主题,特米尔卡诺夫指示乐手发出的音量也是相当有节制的,并不惊天动地,撕心裂肺,只是到了后面,随着乐思的展开,这个凶险的主题才越来越强烈。可以说,这是我多年来所听到的最为理性的柴科夫斯基。 这样的理性思维还贯通在特米尔卡诺夫对全局的把握和细节上的“微雕”,由于老柴的音乐比较感性,比较容易煽情。而特米尔卡诺夫则非常讲究结构的工整,他的老柴不逾法度,层层推进,稳如泰山,强调俄罗斯乐派的原汁原味,就好比一样是伏特加,既有俄罗斯伏特加,也有芬兰、法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的伏特加,而特米尔卡诺所酿制的是最为正宗的、甚至有些古朴的俄罗斯伏特加,这样的老柴味道,在当今是越来越难品尝到了。如在老柴第六交响曲中,在第一、第四乐章悲剧主题的表达时,特米尔卡诺夫非常注意乐句之间的“深呼吸”和抑扬顿挫,由此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老柴的那种悲入骨髓的绝望之感。 最后想说的是,这两场音乐会在曲目的安排上还是显得保守了些,如果一场演老柴的第四、第六交响曲,另一场演肖斯塔科维奇或穆索尔斯基或拉赫玛尼诺夫……或别的俄罗斯作曲家的著作,乐迷们的感觉也许会感饱满些,更过瘾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