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对祖国的爱,永远是世界各国诗人诗歌创作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在世界诗歌中,有不少歌颂祖国的名篇佳作,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诗人们或者直接赞颂祖国,如俄国19世纪天才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蒙古现代诗人纳楚克道尔基的《我的祖国》歌颂了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丽,抒发了保卫祖国的豪情;或者身处异国和异乡,深情抒发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形成世界诗歌中相当普遍的“乡愁诗”,如19世纪德国诗人海涅的《在可爱的故乡》,艾兴多尔夫的《思乡》《月夜》,法国诗人拉马丁的《密利或家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20世纪意大利诗人翁加雷蒂的《乡思》、夸西莫多的《岛》等等。乡愁诗在中国古代尤为历史悠久而又历久常新,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个农业大国,人们热爱土地,安土重迁,重视亲情,感情深挚,再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交通不太发达,出门在外归家不易,联系不便。因而,几千年来,乡愁之歌不绝于耳,代有新曲。最早奠定我国乡愁诗基础的,是《诗经》。如《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谁说黄河广阔,一束芦苇便可渡过。谁说宋国路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这是一个客居卫国的宋人思念家国之作。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大部分融注了浓浓的乡怀乡愁,如《离骚》的结尾:“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升到光明的高空,居高临下,忽然看到了故乡,随从的人们心中悲伤,我的马儿也浑身蜷缩,回头张望,不肯前行,表现了深深的迷恋家乡之情。班彪的《北征赋》写到“游子悲其故乡,心怆�以伤怀”。张衡的《归田赋》更是公然大力倡导由思乡而还乡。这样,乡愁的主题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历代诗人都从不同角度加以抒写。或闻雁而思乡,如唐代韦应物的《闻雁》:“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或因音乐声而动思乡之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或因秋声或虫声引发思乡心绪,如宋代姜白石《湖上寓居杂咏》其一:“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或见月而思乡,如李白《静夜思》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19世纪的俄罗斯也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农业大国,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人们热爱大地母亲,热爱祖国,因此,对祖国和故乡,像中国人一样,有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对祖国的感情更深于绝大多数俄国人。
  有突出成就的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个时间段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时期。关于屠格涅夫来说,1843年就是如此。这一年,有两个人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或者说生活历程。就在这一年,他出版了长诗《巴拉莎》,但大多数文章“对屠格涅夫的评价很勉强,甚至有些轻视”①,以致在德国柏林大学探讨哲学并获得哲学学位的屠格涅夫一度打算放弃文学创作,而努力成为莫斯科大学的哲学教师。恰在此时,当时大名鼎鼎而又令人生畏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刊物上长篇评论文章,从思想、风格,甚至立意、取材等方面热情洋溢地高度评价了这首长诗,并认为其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俄罗斯生活的细微处提取深邃的思想,优雅而细腻的讽刺隐含着强烈的同情心”②。从此两人交往甚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屠格涅夫也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并终生把别林斯基视为自己的良师。这一年的11月1日,屠格涅夫认识了到彼得堡来巡回演出的法国女歌唱家波丽娜•维亚尔多,并且对她一见钟情,但她已有丈夫和孩子,而且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幸福,不可能和屠格涅夫结合。而屠格涅夫多情而深情,且深情得痴情,为她长期侨居国外直至病死,为的是守在她的身边,每天见到她,哪怕他在“别人的安乐窝旁”凄凉寂寞甚至痛苦,俄语论文,他也不改初衷,只因为“她是我唯一爱过的、而且将永远热爱的女人”③。
  居住在国外的屠格涅夫晚年身体多病,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国。1856年下半年,他在给好友鲍特金的一封信中说道:“不管别人怎么说,俄罗斯对我来说重于世上的一切。只有在国外,我才深切地感到这一点。”④1872年2月,诗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乡村》,把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和浓浓的爱国热情,用生动的形象显形出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
  首先,《乡村》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景画,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着笔。
  时间,凝聚在“六月的最后一天”。这是俄罗斯刚刚辞别春天的初夏时节,自然风光正是十分美丽的时候。而且,每年的6月24日是俄罗斯人的桦树节,这个节日表示春天的逝去和夏天的开始。按照俄罗斯习俗,人们在桦树节里尽情歌颂家乡的美景和劳动的光荣。因此,诗人特意把时间选定在6月的最后一天,既指明了这是俄罗斯自然风光很美的时候,又暗示出自己将按俄罗斯人的习俗,来歌颂家乡的美景和人们的劳动生活。
  空间,从远到近:从漫漫一千俄里之内的俄罗斯大地,到一个美丽的小乡村。诗人的眼光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不断摇动,从天空到地面,再由近向远。先是典型的初夏的天空:“茫茫长空匀净地碧悠悠”,“只有一片白云――仿佛是在轻轻飘浮,又似乎是在袅袅融散”,观察细致,表现细腻。然后由天空逐渐降到空中和地面:微风敛迹,天气暖洋洋的,空气像刚刚挤出的牛奶一样新鲜,云雀在歌唱,鸽子在叫唤,燕子在掠飞,大麻枝繁叶茂,郁郁青青……接着是一个特写镜头:一条坡度平缓的深深峡谷。两边的坡上长着几排爆竹柳,树冠似盖,枝叶婆娑;谷底潺潺流淌的小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的溪水底的小石子――诗人不直接写溪水如何清澈,而只用“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子在微微颤动”一句,就含蓄而简洁地写出了溪水的清澈见底,其艺术手法和美学效果类似我国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最后,又由近向远,摇向天边的地平线:“天地合一的地方,一条大河就像连接天地的一道蓝莹莹的花边。”这一段描写,艺术上不仅采用了类似电影镜头的移动措施,而且注重了颜色、气味和声音的表现。在颜色上,蓝、绿、白这些深沉和富于生命力的色彩占主导地位,有“碧悠悠”的天空,还有淡淡的白云,郁郁青青的大麻叶,绿盈盈的爆竹柳,白亮亮的小溪,和像“蓝莹莹的花边”一样连接天地的天边的大河;在气味上,则有像刚挤出的牛奶一样新鲜的清新空气,有夹杂着一丝焦油味与皮革味的烟火味和青草味,还有大麻发出的“一阵阵香烘烘、醉陶陶的气味”;在声音上,有云雀的悠扬歌唱,鸽子的咕咕叫唤,马儿喷的响鼻,小溪的潺潺流淌……
  在此清新动人、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的背景中,诗人着力描绘了一幅俄罗斯乡村的风情画。主要扣住乡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乡村的人来加以描写。
  乡村的一切,房舍、装饰、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是典型的俄罗斯式的。房舍是木板铺顶的松木农舍,还有“整洁的小粮仓”和“双门紧闭的小库房”;装饰是“凹凸不平的窗玻璃”,“护窗板上信手涂画着一个个插满鲜花的带把高水罐”,“每一家的小门廊上都钉着一匹鬃毛直竖的小铁马”;生活和风俗习惯则表现为:“每一家的屋顶上都高高竖着一根挂着椋鸟笼的竿子”,“每一间农舍前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条完好无损的小长凳”,屋前是摊开的干草和一个个的干草堆,更表现为:亚麻色头发的小伙子“穿着干干净净、下摆上低低束着腰带的衬衣”,“蹬着笨重的镶边皮靴”,老大娘“身穿一件崭新的家织方格呢裙子,脚蹬一双新崭崭的厚靴子”,“系着一条带红点的黄头巾”,脖子上绕着“空心大珠子串成的一条项链”,她手里那罐牛奶是直接从地窖里取出来的、未脱脂的。就连各种动物都是俄罗斯乡村常见的:咕咕叫唤的鸽子,喷着响鼻的马儿,默默站着摇着尾巴的狗儿,自在嬉耍的小狗崽,羽毛蓬松的母鸡,咯咯大叫的公鸡,关在栏里的小牛犊,以及“像线团那样蜷缩在墙根附近的土台上”的一只只猫――俄罗斯人特别喜爱猫,认为猫有灵性,甚至有巫术,是巫师的化身,它那尖利的爪子能够打退魔鬼的攻击,并且和家神――相当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灶神――是好朋友,能把家神驮进新居;猫还象征着安逸舒适、治家有方、事事顺心,因而是家庭幸福的象征,俄罗斯谚语:“爱猫的人也会爱妻子”、“猫和婆娘守家,俄语毕业论文,爷们和狗在外”,说明了俄罗斯人对猫的看重,因此俄罗斯民间习俗有:乔迁新居时,第一个进屋的不是主人,而是猫。俄罗斯人让猫第一个跨进新居的门坎,希望它给家庭带来幸福和美满。至今,猫仍然是俄罗斯家庭的宠物。以上这一切,细腻入微而又生动形象地描画了俄罗斯乡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画面。

  诗人进而描写了俄罗斯乡村中的人,从而赋予这幅画面以灵魂和精神。这里的人是轻松自在的:“孩子们那头发卷曲的小脑袋,从每一个干草堆里纷纷钻出来”;也是活泼欢快富于幽默感的:小伙子们“靠在一辆卸了马的大车上,在伶牙利舌地相互取笑”;妇女们也健壮而勤劳:“一个少妇正用一双健壮有力的手,从井里提上来一只湿淋淋的大水桶。”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保存着淳朴的古风,十分热情地把路过的陌生人当作客人招待――主动送来牛奶和面包,并且非常诚恳地请求:“吃吧,随便吃点儿呀,过路的客人!”
  这优美清新的自然风景画和淳朴宁静的乡村风情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汹涌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俄罗斯大自然和俄罗斯人民的细致入微的了解,更显示了诗人把深厚的爱国之情形诸文字的出色的艺术才华。
  但在柏林大学探讨过多年哲学而且对人生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思考的晚年屠格涅夫,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他在结尾进一步画龙点睛,让著作上升到更高的哲理层面。首先,他面对如此清新优美宁静和谐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情不自禁地由衷地感叹:“哦,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村生活,是多么富庶、安宁、丰饶啊!哦,它是多么的宁静和美满!”在此基础上,他画龙点睛,使这首散文诗上升到颇高的哲理层面:“我不禁想到:皇城圣索菲亚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还有我们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呢?”皇城指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又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即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城内圣索菲亚大教堂原为拜占庭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后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此处指1878年的俄土战争,当年1月,俄军占领阿德里安堡后又准备进军君士坦丁堡,准备重新让东正教的十字架挂在圣索菲亚的大教堂上。这里隐喻着人们为了宗教而进行征战,甚至借宗教之名而力求建功立业的功名之心。而“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指的是财富和声名。城里人一般是比较开化的人,受文明熏陶尤其是西方文明熏陶较多的人,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财富和声名,一生为名利而紧张劳碌。因此,城市是繁荣而又喧嚣的,它充满机会引发竞争,带给人们诸多物质方面的享受和扬名立威的可能,但也往往使人身陷物欲之中,失去自我失去本真,失去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失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从童年到青年生长在美丽宁静和谐的俄国乡村斯巴科耶的屠格涅夫对乡村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后来因为维亚尔多夫人而出国,主要住在现代城市里,对城市生活又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在本文中,他像个浪漫主义者一样,把乡村和城市作为自然与文明的代表,并且表明了自己推崇和谐宁静的自然生活而鄙弃追名逐利、紧张不已的城市生活的态度:乡村的生活是富庶、丰饶、宁静、美满也自由自在的,那追名逐利、紧张兮兮的城市生活跟它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乡村》观察细腻(如猫儿在阳光下“竖起透明的耳朵”、看出七十来岁的老大娘“当年是一个美人儿”等等,最为突出),文字优美,既有清新、宁静的俄罗斯乡村风景风情画,又有奠基于此的哲理思索,从而融哲理于散文诗中,使这首散文诗有情有理,而又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自然而然地成了俄罗斯诗歌史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一首百读不厌的名作。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探讨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①②③④亨利•特罗亚:《世界文豪屠格涅夫》, 张文英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第27页,第88页,第85页。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