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还是向右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发展动向评析[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017年年底,在庆祝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成立53周年活动上,战略火箭军司令谢尔盖·卡拉卡耶夫表示,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新型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关于战略火箭军未来发展的关注。战略火箭军被称为苏联/俄罗斯唯一没打过仗的军兵种,但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便注定了它的不平凡。苏联解体之后,战略火箭军的发展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困难,但在不久之后仍得到了持续发展,这在俄军中是十分特别的。本文将在俄罗斯战略与技术探讨中心(CAST)下属《莫斯科国防简报》的一篇报道基础上,为广大读者梳理自苏联解体后俄战略火箭军的发展情况。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艰难的传承
  苏联是世界上首个成功进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试射的国家。自洲际导弹正式服役的那一刻开始,它便成了苏联/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中坚。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洲际导弹开始部署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在这个领域落后于美国,虽然这种差距不久后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将部署远程陆基导弹列入战略军事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组建了大量相应的军事单位。1959年年底,苏联在这些单位的基础上组建了目前的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后者在设立之初便是一个独立的军种,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军队架构中是绝无仅有的。
  随着战略火箭军的不断壮大,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当时苏、美两超争霸的格局下,战略火箭军成为双方核平衡体系中苏联对美国的最主要威胁。当时因为战略火箭军的迅猛发展,俄罗斯远程航空兵(即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发展受到挤压。对此外界一直存两种说法:其一,纯粹就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不喜欢飞机;其二,主要是因为以当时苏联的财政条件,侧重发展陆基战略导弹是最佳选择。如今,随着俄罗斯政府陆续解密一些机密文件,我们可以得知财政和经济原因是苏联选择发展导弹的最主要原因。
  应该说,苏联/俄罗斯空军在后来也象美国一样成为战略核威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后发展的潜射弹道导弹同样如此。后者还通过逐步发展达到了接近陆基导弹的技术水平,但因为具体使用、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原因,它在苏联军事计划中始终扮演着“次要和不完全确定的角色”。因此,苏联所建立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并不像外界所看到的那样“结实”。事实上,直到苏联解体,战略火箭军一直都扮演着战略核打击力量的主导角色。
  1990年9月,也就是苏联解体前不久,战略火箭军拥有苏联核武库中56%的战略发射系统(2500件中的1398件)和64%的核弹头(10271枚中的6612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联部署的核弹头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此时,战略火箭军使用的主要有SS-11、SS-13、SS-17、UR-100N/SS-19、R-36/SS-18、RT-23/SS-24以及RS-12M“白杨”/SS-25这7型战略导弹。每型导弹都呈系列化发展,拥有诸多衍生型号,这是苏联战略导弹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所有这些导弹均部署于战略火箭军下辖的36个火箭师/旅中,从威力、结构、复杂性以及经费等角度来看,此时战略火箭军的规模之大不言而喻。但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几年里苏共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均表示,在苏联解体前几年战略火箭军的花销只占苏联国防支出的5%~6%。目前,苏联时期国防支出的结构仍属机密,如果这个数字属实的话,其显示的并不是战略火箭军的维持经费有多么“便宜”,而是维持苏联整个军事机器的资金规模是何等的庞大,投入到海军、空军、导弹防御以及军用太空项目的经费之多也可想而知。
  在苏联解体后,规模庞大的战略火箭军也随之面临分裂危机。因为334枚洲际导弹(占总数的24%)部署于苏联加盟共和国。根据当时的武器装备分配规则,这些核导弹也将归属于这些共和国。鉴于核武器的特殊性,显然不能简单的一分了事,一夜之间多出数个拥核国家也是独联体内部和国际社会所无法接受的。为此,有人建议相关国家可以组建一个联合军事司令部,该司令部统辖包括战略火箭军在内的分散核力量。根据提议,任何使用核武器的行动都必须经过相关国家一致同意,而核武器在平时则由各相关国家自行负责。
  显然,这种提议是脱离现实的。一支“共用”的核力量必然要以“共用”的国防力量为基础。环顾历史,这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那些“共用”核力量的支持者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僵持状态。1992年,时任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的米哈伊尔·科列斯尼科被问及俄罗斯和乌克兰在这个问题上是否有合作机制时,他坦诚地表示“直至目前,我们没有任何合作”,而此类合作在后来也从未展开。此后,相关国家通过外交上的不断讨价还价,才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让俄罗斯外的其他国家放弃拥有战略核力量。1992年至1996年,乌克兰拆除或移交给俄罗斯其拥有的176枚核导弹,其中包括UR-100N UTTKh和RT-23UTTKh;哈萨克斯坦拆除了其继承的104枚R-36/SS-18导弹;白俄罗斯则将其继承的54枚机动型SS-25“白杨”导弹交给俄罗斯,并在俄军中继续服役。
  纵观苏联解体后的20多年,战略火箭军虽然经历了大量武器和基础设施遗落在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短暂风波,但这并不是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随着苏联的解体,全球地缘政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之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亲西方政策,战略火箭军失去了“潜在对手”。此时,俄罗斯和北约都在进行前所未有的裁军,双方就减少在欧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武器达成一致,中程弹道导弹等也被彻底销毁。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战略火箭军存在的合理性引发了俄罗斯国内的讨论。如果战略火箭军应该存在,那么它的规模该如何界定?政府在和平时期又能有多少资金承担相应的规模?
  在这场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俄罗斯只需保持原有核力量十分之一的规模,“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应该进行精简,多余的核武器则进行封存。有意思的是,这个观点虽然激进却得到了不少军事专家和民间人士的支持。时任国防部长的格拉乔夫在谈到战略火箭军的近况时表示,“部分在俄罗斯领土的导弹已经退出战斗值班,对于它们去向虽大方向已经确定,但都没有具体的目标,而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哈萨克斯坦所继承的导弹均退出战斗值班状态并已封存。我们的导弹只有在总统同意的时候才能够使用,并且只用于核反击。但我不认为还有发动此类打击的可能性,很难想象核导弹还会被发射到另一个大陆”。可见,在这段时期俄国内对战略火箭军的存在有普遍的质疑。   与此同时,随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出现,俄军日常维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无法获得基本的国防经费,军内矛盾丛生,期间甚至发生了空军军官为工资而绝食抗议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日常维护费用高昂的洲际导弹使战略火箭军不可避免地也遭遇了困难,其预算被严重削减。即便是这样,实际到手的资金还不到预算的一半。这个数字远远不及此前正常维持所需的水平。战略火箭军的领导人被迫不断向政府“乞求”获得最低限度的资金。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在与美国就削减核武器的谈判中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关于俄军来说这或许算是最好的减负方法。1991年,苏联和美国签署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条约中的责任。1993年,俄、美两国进一步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条约规定了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结构必须进行大幅调整,战略火箭军占俄罗斯核力量的比重将下降,俄罗斯陆基战略导弹的发展也受到了严格限制。
  然而,西方国家的敌视并未随着俄罗斯的不断示好而有所改变,相反北约持续东扩,传统势力范围被不断侵蚀,美国更是退出反导条约。这种形势下,俄罗斯只能选择重新武装自己。在限于国力无法全面重整常规军力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核力量成为了俄军发展的优先选项。
  新一代导弹的探究
  战略火箭军在苏联解体后虽然遇到了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关于俄罗斯而言实际上成为一个伪命题。如何获得新型导弹以保证和提高战斗力才是战略火箭军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苏联解体时,战略火箭军装备的7型洲际导弹有相当部分已经不同程度的老化,其中SS-11和SS-13已经开始退役,当时还在继续生产的导弹只有R-36M2、RT-23UTTKh以及“白杨”3个型号。在继续生产的导弹中,R-36M2采用地下井发射方式,RT-23UTTKh不仅可以地下井发射,还可以利用铁路机动平台进行发射,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威慑力,“白杨”则是目前我们所熟知的车载式机动导弹。可以说这3型导弹构成了那个时期战略火箭军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因为R-36M2和RT-23UTTKh是由位于乌克兰的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Yuzhnoye NPO)研发和生产,这两型导弹的交付宣告停止,并且随着乌克兰的独立它们退出俄战略火箭军只是时间问题。
  “白杨”由莫斯科热技术探讨所(MIT)研发,Votkinskiy机械厂负责生产,苏联解体一段时间后该型导弹的生产仍在继续。1990年时战略火箭军已经装备了306枚该型导弹,到1993年数量达到了369枚,这也是该型导弹装备最多的时候。“白杨”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在战略火箭军看来,其并不能完全满足它们的需求。它们希望获得一款发射重量更大、更有效地穿透敌方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地下井发射和移动平台通用的导弹系统。在苏联解体前这种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此时不仅是战略火箭军实力的巅峰,更是相关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结果,俄罗斯不仅从苏联继承了世界上最大的导弹武库,还继承了至少5个新型洲际导弹的研发项目。
  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多的洲际导弹同时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和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由于一系列事件造成的紧张关系,如在欧洲部署中程弹道导弹、阿富汗问题、美国新型战略进攻武器的部署(以“和平保卫者”和“侏儒”洲际导弹、“三叉戟”II潜射洲际导弹以及B-1战略轰炸机为代表)以及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倡议计划”(即我们俗称的“星球大战”计划)。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苏联领导层显然高估了美国的威胁,尤其是对“战略防御倡议计划”。为了对抗“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的威胁,苏联花费了大量时间论证相关武器性能和具体需求,许多反制武器的研发项目到80年代后期才进入到最后研发阶段。
  到苏联解体时,部分相关武器已经临近生产阶段,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俄罗斯继承的5个新型洲际导弹研发项目。这些项目具体如下:其一为R-36M3/Ikar,这是R-36M2重型液体燃料导弹的重大改进型,具有更强的反导系统突防能力以及更具弹性的弹头携带能力;其二为RT-23M/Yermak,这是RT-23 UTTKh固体燃料导弹的重大改进型号,与R-36M3均出自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之手,同样注重反导突防和多弹头携带能力;其三为RSS-40/Kuryer,这是一款由莫斯科热技术探讨所研发的新型车载导弹,该型导弹曾进入到飞行测试阶段;其四为“信天翁”(Albatros),这是一款新型固体燃料洲际导弹,有地下井发射型和机动型等不同型号,由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负责研发,计划采用独特的滑翔翼战斗部;其五为RS-12PM-OS/Universal,一般认为这是一款在“白杨”基础上发展而来、可地下井发射和机动发射的轻型固体燃料导弹,由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和莫斯科热技术探讨所联手研发,两者分别主要负责地下井发射和机动发射型号。苏联解体时该导弹正准备进行飞行试验,它的研制规避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一些相关限制。
  这若干导弹项目使俄罗斯军方看似有诸多选择,然而这其实只是假象。首先,上文已经提到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在乌克兰独立后已经不属于俄罗斯,这就意味着R-36M3和RT-23M两型导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选项;“信天翁”则在研制阶段遇到了重大问题,即便苏联没有解体它被选择的几率也十分小;Kuryer是一款性能不错的洲际导弹,研发也到了比较深入的状态,距离实际使用已经非常近,如果在苏联时期它很可能被选中,但在如今它并不合适。因为在苏联时期战略火箭军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其庞大的规模,它可以装备从小型到超重型在内的各类导弹,如今战略火箭军需要的则是一款可承担其使命的新型导弹,它需要有足够的威力穿透敌方反导系统,而Kuryer作为一款小型导弹是很难满足需求的。
  显然,遗留下来的5个洲际导弹项目真正能让俄罗斯军方选择的只有一个,那就是Universal。但如果要将其投入现役也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作为联合研发的另一方,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负责研制的导弹部分包括第一级发动机、反导对抗装置、战斗部整流罩以及组装首枚用于飞行试验的试验弹。如果要继续发展该型导弹的话很难绕开乌克兰,否则无异于重新研发。而继续与乌克兰合作的话也并非不可能。本世纪初期因为无法迅速引入新型导弹,战略火箭军为保持战力只能选择对现有导弹进行延寿,而R-36M2等导弹是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的产品,所以战略火箭军选择了与乌克兰合作。   然而,根据俄、乌双方公开的信息来看,Universal项目的合作在苏联解体后从未展开过。战略火箭军的一名前副司令在他的回忆录中直接说到,在乌克兰独立之后相关合作已经不可能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相比于俄方的“决绝”,乌克兰方面则要热心得多,他们一直试图将导弹联合研发进行下去,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的首席设计师就曾直接向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建议,请求他进行干预,然而这件事最终杳无音讯。俄、乌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只达成了一个协议,根据协议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将其在这个项目上已经完成的工作全部转交给了俄罗斯。
  “白杨”M出世
  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的退出使莫斯科热技术探讨所不得不独自完成这有一大半乌克兰血统的RS-12PM-OS,它最后顺利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在1998年最后几天,首个装备10枚地下井发射版新型导弹的火箭团开始战斗值班,该团隶属于第27近卫火箭集团军的第60火箭师(目前战略火箭军下辖3个火箭集团军合11个火箭师,随着老旧导弹的退役,未来将缩减为2个火箭集团军合10个火箭师),该师以装备地下井发射的洲际导弹为主。这些新装备的导弹并没有采用研制时的名字,而是我们目前所熟知的“白杨”M。“白杨”M的发展虽然与“白杨”有一定关系,但已经可以视为一款新型导弹。之所以采用现有名称主要是因为《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对新型导弹的发展有所限制,但其条文中的“漏洞”却足以让一款新型导弹“变成”现有的导弹的升级版(在《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谅解备忘录中“白杨”M直接被冠于RS-12M VARIANT 2的编号)。
  截至2017年,地下井发射版“白杨”M的部署数量已经超过60枚(均部署于第60火箭师),机动发射版的则已经部署超过36枚,其中18枚为升级版的RS-24/“亚尔斯”(Yars)。RS-24主要是在“白杨”M的基础上改进了战斗部,采用了新的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RS-24也被称作“白杨”MR,它出现的时间点恰好是在《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以及美、俄相继退出《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时候,因此它的出现并未引发争议。在未来数年RS-24将是俄罗斯唯一大规模生产的洲际弹道导弹(在2017年之后,“白杨”M便已经停止采购,新采购的型号均为RS-24),莫斯科技术探讨所设计的“布拉瓦”新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在许多设计和部件上和RS-24是通用的。
  随着“白杨”M系列的逐步成熟,俄军也准备利用RS-24对现有的老式导弹进行全面换装。根据目前制定的方案,两个装备“白杨”的火箭师和一个装备UR-100N UTTKh的火箭师将首先换装。很多人关心这样的换装需要多长的时间。俄官方并未提供相关数据,作用这一进程的因素可能也很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公开信息和大背景作出初步判断:
  首先,我们可以参照“白杨”M至今的服役速度,在其部署至今的15年里,装备速度为大约每年6~7枚。这个数字相比于苏联解体前后要少得可怜,从1985年至1993年,苏/俄仅“白杨”就部署了369枚,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40余枚新型导弹部署(有意思的是近几年来“白杨”也在以相近速度退役,根据美、俄在《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框架下交换的信息,从2017年中期至2017年中期,“白杨”的数量从294枚减少到了176枚)。两组数字的对比,一方面确实显示出目前战略火箭军与巅峰时期的差距,但不能忽略的是“白杨”M在开始装备的前几年多少有试验性质,部署规模也比较有限,从“白杨”M到RS-24也是一个技术和需求逐步成熟的过程。因此,“白杨”M的实际装备速度可能要比这数字更快一些。
  其次,战略火箭军的换装与整个俄军的装备更新是一体,因此它也可能面临和其他军兵种换装时面临的同样问题。如资金、管理以及行政(包括军方与工业界的价格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技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不可小视。相比较其他军种而言,因为战略火箭军是俄军乃至俄国家的优先发展方向,因此其在资金和行政上会稍具优势。不过它也有自己的烦恼,例如,俄语论文范文,“白杨”M的生产厂家为沃特金斯机械制造厂,目前该厂的生产设备老旧亟需更换(俄罗斯许多军工厂均面临类似问题),否则将很难满足需求。未来该厂还将量产“布拉瓦”,可以说它担负打造俄罗斯未来战略核力量的重担。该厂虽然已经准备进行相应的技术升级,但能否满足大量战略导弹的生产依然是个问题。俄政府曾考虑建造一个全新的厂家生产导弹,但俄罗斯军方对此似乎并不热心。
  最后,“白杨”M虽然最终是由俄罗斯人自己完成的设计,也是在俄罗斯境内生产的,但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半的乌克兰血统,在部分技术、元件以及材料上对乌克兰仍有依赖。其中,需要进口的重要物件包括导弹的结构材料(如非金属纤维)、燃料、电气元件以及发射装置部件等等,莫斯科热技术探讨所的总设计尤里·所罗门诺夫曾不无担心的表示这种对进口物件的依赖可能进一步加强。显然,战略火箭军不仅在现役装备的延寿维护上,更是在新一代武器的某些领域上对乌克兰有所依赖。作为俄、乌双方在太空探究以及空间和导弹装备发展运用合作的一部分,乌克兰政府每年都会发布相关报告,报告会列举向俄罗斯提供的设备和技术清单。从报告可以看出,俄罗斯为战略导弹从乌克兰进口的元件和材料规模确实很大,这对维持R-36M2、UR-100N UTTKh以及“白杨”等现役装备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报告还提到乌克兰还参与了俄罗斯R-29RMU2新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生产。
  综上所述,“白杨”M系列作为当前乃至未来战略火箭军的支柱装备,它的技术成熟度和服役速度都已经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但目前面对战略火箭军需要大量换装的装备,其能否迅速大量替代它们仍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稳定因素。
  液体导弹重生之惑
  “白杨”M系列虽然已经逐步成熟,但关于俄战略火箭军而言,它未必适合替代全部的现役导弹,尤其是那些采用液体燃料的洲际导弹。目前,现役的液体燃料导弹大都已严重超出服役期限。鉴于此,俄罗斯军方正在寻找一款最佳替代品。俄罗斯正在发展中的洲际导弹项目不少,但多数是在对现役产品的修改。因此卡拉卡耶夫口中的新型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导弹引发了外界的格外关注,这种新型导弹一旦出现,将意味着“白杨”M系列在战略火箭军中不再是一枝独秀。   这种新型导弹在2017年正式公开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促使该导弹出现或者说有机会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上文的提到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以及美、俄相继退出《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同时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ALT)也陷入僵局。这样研制一款新型洲际导弹也就暂时没有了限制,尤其是关于这样的重型导弹,原先的条约对其携带多弹头有严格限制。而这正是这类液体燃料导弹的优势。其次,美国在反导问题上的持续紧逼,关于俄罗斯来说,思考如何反击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关于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威胁,俄罗斯国内的建议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例如,有专家建议应该重启苏联时期的导弹项目,如Kuryer小型洲际导弹以及Skorost中程弹道导弹。要让这两型导弹作为主力去对抗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不大现实,但对抗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反导系统却是行之有效的。此外,有媒体援引可靠消息来源称,“俄罗斯正在就发展新型地下井发射型和机动型导弹系统进行可行性探讨”,这里的机动型以铁路的方式机动。苏联曾是世界上第一个部署铁路机动型洲际导弹(即前文提到的RT-23 UTTKh导弹)的国家,俄罗斯后来继承了这些导弹,但目前已经全部退役。重提发展此类导弹引发了好奇者的关注,但是俄国内普遍认为重新发展此类铁路机动型导弹毫无意义,卡拉卡耶夫在回应外界这个问题时也没有明确的表示。而这里提到的地下井发射型是指俄政府较早前批准启动的“沙玛特”(Sarmat)研发项目,也就是如今正在研发的重型液体燃料洲际导弹。该项目除了名字本身外,具体信息并不多。少数公开的信息显示,项目由马克耶夫国家导弹中心负责,化学自动化设计局和Avangard企业两家单位也参与其中。其中,化学自动化设计局主要负责开发新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此前它曾负责UR-100N UTTKh和R-36M2两款导弹发动机的研制,而Avangard企业主要负责开发导弹的运输和发射装置。
  主张重新研发液体燃料洲际导弹的声音在俄罗斯一直都是存在的,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的首席设计师吉尔伯特·叶夫列莫夫曾于7年前表示,“俄罗斯亟需从2017—2017年开始部署新型大威力液体燃料洲际导弹,导弹的发射重量应该超过100吨”。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曾主持过液体燃料洲际导弹的研发,因此叶夫列莫夫的言论是很有分量的,类似的言论使支持研发新型液体导弹的呼声越来越高,“沙玛特”研发项目不久后也被列入到俄罗斯国家武器装备发展规划。
  当然,反对液体燃料的声音也不少,俄语毕业论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导弹的使用成本。如果单论采购费用,批量生产的液体导弹肯定要比固体导弹便宜。举个简单例子,在1983—1985年采购1枚UR-100N UTTKh只要80.9万卢布,而在80年代1辆T-80U主站坦克就要82.4万卢布。然而除采购费用外,其运行成本也是使用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恰恰是液体燃料导弹的重要缺陷,因为液体燃料中含有大量有毒和腐蚀成分(如庚基、四氧化二氮等),这使得它的日常操作和维护极其复杂,这是用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战略火箭军负责装备的前副司令曾将南方科研生产联合体和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的液体导弹与莫斯科热技术探讨所研制的固体导弹进行比较,他着重强调了固体燃料技术的易用性和可靠性,他还提到军队需要为那些工作中需接触有毒和腐蚀化学物品的官兵支付高昂的薪水。
  也有人提出疑问,究竟液体燃料导弹有什么样的优势,能够达到固体燃料导弹所无法达到的性能?俄罗斯国防部负责装备的前副部长波波夫金对此的回应是,“‘白杨’导弹最多可以携带3枚弹头,1枚重型(液体)导弹则可以携带10枚,这说明重型导弹更具有效性”。波波夫金的这种论断立即遭到了质疑,假如俄军的目标是研制一款100吨级的重型洲际导弹,那么首先它与“白杨”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选手,因此这种对比本身就有失偏颇。其次,如果固体燃料也可以达到100吨级的发射重量,它也能携带10枚弹头。其实,战略火箭军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经部署了此类导弹,即RT-23 UTTKh洲际导弹,其在携弹量、发射重量等关键指标上均不逊色与采用液体燃料的UR-100N UTTKh洲际导弹。并且在苏联时期RT-23 UTTKh也已经开始替换后者,如果不是苏联解体,或许后者已经被全部替换。如今RT-23系列却极少被提及,在反对发展液体导弹的人士看来,他们“很难理解”俄政府为何持续选择升级UR-100N,而非RT-23。
  关于这场争论,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美国的经验。美国在很早便已经选择固体燃料技术替代液体燃料技术,外界对此的略论很多,例如有人说“山姆大叔”不喜欢接触那些有害化学物品,这些或许都是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美国人早已发掘出廉价固体燃料的“奥秘”,而苏联/俄罗斯至今仍未能参透。因此当前俄罗斯只能继续选择、或者说“偏好”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正如卡拉卡耶夫说的那样,俄罗斯具有“丰富的”液体导弹研制经验并拥有相应的生产基础。从时间上看,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便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固体燃料,这意味着苏联和美国之间在这个领域有着近30年的差距,但这并不是说苏联“不求上进”。正好相反,在这30年间,苏联的军政高层以及洲际导弹的实际使用者战略火箭军都在催促工业界迅速缩短与美国的差距,只是直至苏联解体它也未能在这个领域赶上美国人的脚步,而这种差距也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这种差距是极其微妙的,苏联或许曾有机会消弭这种差距,其中的关键在于它的化学工业是否足以满足固体燃料技术的需求。一旦满足需要,苏联便会开始优先发展固体燃料导弹。上文提到了苏联解体时装备有7型洲际导弹,这其中3型导弹采用了固体燃料技术,其中RT-23 UTTKh更是有机会替换掉剩余的液体导弹。同时,苏联解体时在研的5个洲际导弹项目中也仅有一个项目采用液体燃料技术。这意味着苏联已经非常接近消弭与美国在该领域的差距,然而这一切随着苏联的解体功亏一篑。
  总 结
  在苏联解体20多年后的今天,战略火箭军仍然是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其规模相比于苏联解体前后虽然已经大为减少,但其发射系统和核弹头仍占据了目前俄核武库的很大比重。相比于其他军兵种在苏联解体后战力萎缩至今未能恢复元气,战略火箭军因为作为俄罗斯国家战略的优先选项,它即使是在俄罗斯经济最困难时仍获得了“白杨”M等新型装备。近年来,俄军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改革对俄军的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目前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此次军事改革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部分部队甚至可能推倒已有的改革回到过去。然而,战略火箭军在这场改革中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作用,其地位可见一斑。这也印证了已故前战略火箭军司令、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13年前曾对卡拉卡耶夫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有可靠的战略导弹部队,军事改革可以‘随便改’,这都不作用国家安全”。
  随着“白杨”M系列导弹稳步服役,战略火箭军的战力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是有所保证的,其未来之路将走向何方主要取决于政府和军方高层的决策。新型液体洲际导弹的研发或许是高层想继续加强战略火箭军的一个举措,然而这遭受到的质疑却暴露出了发展路线上产生的争议,类似争议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扩散。同时,选择液体燃料导弹如果确实是因为俄国防工业无法拿出同等质量的固体燃料导弹,那么未来俄国防工业能否持续满足战略火箭军的需求也是一个疑问。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目前战略火箭军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微妙时期,当前的决策不仅可能作用战略火箭军未来的装备质量,对俄国防工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刺激,因为它们需要让工业界拿出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编辑/万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