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虽然政府在国家形象塑造上发挥着主导影响,但国家间日益紧密的经贸交流逐渐成为作用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阿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舞台。由于互补性强而使中阿经贸交流实现了互利双赢,但随着中国商品和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阿拉伯国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产品质量问题、部分公司未诚信守法经营、部分中国员工不能融入当地生活等问题,这些经贸因素已逐渐成为在阿拉伯国家作用中国形象的重要变量,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同样的问题在埃及也时有发生。作为阿拉伯大国和北非大国,埃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产品重要的出口地和地区集散中心。中国出口埃及的商品种类齐全,各档次产品能够满足埃及人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消费能力较低的埃及普通民众从中国商品中得到了实惠。《今日中国》副主编、埃及人伊斯梅尔在2017年9月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符合埃及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在通货膨胀加剧的当下,对埃及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不过,中国出口埃及的产品中也不乏假冒劣质,特别是服装鞋帽、文具、五金、家电等日用品,这些商品在中埃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由于涉及面广、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埃及民众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怨言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中国出口到埃及的很多商品对当地相关产业造成冲击,不少埃及公司和民众对中国商品原本就有抵触心理,产品质量出问题进一步引发他们对“中国制造”的批评,要求限制中国商品的呼声在埃及有一定市场。埃及政府也认为,中国的劣质产品给埃及市场造成了混乱。自2017年7月起,埃及政府要求中国海关对出口埃及的全部工业产品进行装运前检验和监装,确保出口埃及工业品质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埃及。不过,仍然有不少公司通过转运、伪造检验证明等手段继续向埃及出口伪劣产品,作用“中国制造”的形象。 对于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商务部亚非司协调处处长景宁在20lO年9月接受《非洲》杂志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销售的很多日用品和轻工品都没有品牌,质量没有保证,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部分中国商人通过销售劣质产品追逐利益,作用整个中国制造的声誉,甚至使国家形象也大打折扣。”的确,阿拉伯人对中国产品的态度正有从“有口皆碑”转为“敬而远之”的趋势,我们应当汲取以往在俄罗斯、东欧的教训,一旦阿拉伯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失去信心,那么恢复信心必将耗时费力。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损害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的“讲诚信、重道德”的国家形象。 二、部分公司的经营活动有损国家形象 走出国门的公司是中国面向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联系互动的主要纽带之一。“关于外部世界而言,中国公司的行为,直接作用着外部世界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的认识与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出去’的公司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阿拉伯国家是中国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目前有大批中国公司在阿拉伯国家开展各类业务。总体而言,中国公司特别是大型公司在阿拉伯国家有着良好的声誉,它们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与所在国的互利双赢,而且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提升了中国公司甚至中国的整体国家形象。尤其是以中石油、中石化、华为和中兴等为代表的一批公司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优秀公司公民的楷模。然而,也有不少中国公司在经营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作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些问题在工程承包公司中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公司因缺乏国际化运作经验导致项目执行情况较差。中国改革开放刚刚三十年,中国公司“走出去”的历程则更短,不少中国公司开展国际业务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既缺乏对对象国国情、文化、政治经济政策的深入探讨,也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业务经验的人才,往往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就迈出国门。不仅中小企业如此,一些大型国有公司也存在这种现象,其结果就是,中国公司将国内工程承包项目的运作经验应用到国情完全不同的阿拉伯国家,这往往导致项目执行情况较差,引起东道国的不满。如果说中铁十四局承建的麦加轻轨项目最终“赔了本”但“赚了吆喝”的话,那么中铁十五局承建的沙特重点项目“200所学校项目”则可能导致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失利。笔者通过中国驻沙经商机构了解到,该项目管理团队由于缺乏国际承包工程的经验和能力,对沙特国际承包工程实行的英美标准不熟悉,项目管理缺乏计划性,设备材料采购、劳动力组织、生产进度缺乏精细控制,施工过程因分包单位众多而混乱无序,各分包单位之间无统一质量管理,施工水平参差不齐,与业主和监理的沟通也存在障碍。截至目前,该项目工期已延误,作为业主的沙特政府对项目完成情况表示不满,经沙特媒体报道后,不少沙特人对中国公司能力提出质疑和批评。作为国内工程承包行业的龙头公司之一,中铁建虽希望在沙特做大做强,但由于缺乏运作国际工程的经验和能力而使项目运作出现较大问题。大公司尚且如此,类似的情况在中小型工程承包公司中则更为普遍。 第二,部分公司恶性竞争导致项目质量下降。大批中国工程承包公司涌向阿拉伯国家后,为获得工程项目而开展恶性竞争,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串标、围标、贿赂官员现象严重,导致中标公司的中标价格很低,盈利空间有限。因此,部分公司为节省成本而开始贿赂监理、降低施工标准、违反合同规范,甚至偷工减料、野蛮施工。目前由恶性竞争所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在少数,一些阿拉伯国家已对此表示不满。近两年来,中国驻阿尔及利亚、苏丹、沙特等国使馆均就此情况多次对国内公司发出提醒和警告,要求保证项目质量以维护中国公司的整体形象。 第三,部分公司不守法经营,缺乏社会责任。阿拉伯国家虽然总体经济发 展水平不高,但其法学体系往往借鉴西方,对经济活动的要求和规范比较严格,尤其是劳工和环境方面。一些中资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违反当地法规,回避社会责任,已造成一些不良作用,如阿拉伯国家腐败现象较普遍,一些公司便据此认为凡事都可通过贿赂解决,不少公司存在偷税漏税、违规经营等问题;一些公司不依照规定足额雇佣当地员工,或按照在国内经营的思路,在工资、福利、休假、劳动保护等方面给当地员工较低待遇,并时常克扣酬金,从而导致劳资关系时有紧张;一些公司以高薪为诱饵并勾结黑中介从国内招聘大批工人赴阿务工,但实际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资待遇往往相去甚远,导致劳资双方严重对立并时常爆发群体性事件,在当地造成恶劣作用;一些公司在阿拉伯国家大量使用国内已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施工中乱挖乱弃,不做防噪音、防粉尘处理,各种野蛮施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危害等等。这些现象均严重损害了中国公司的商业信誉,并引起部分阿拉伯国家政府和民众的不满。 第四,部分公司的员工不遵守当地法学和习俗。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赴阿开展业务的企业都是国内的骨干公司,员工也都是在公司内层层选拔产生,并进行严格的出国培训。因此,中国人在阿拉伯人心目中一直是“懂规矩”、“懂礼貌”的代名词,是“真诚友好”的朋友。近年来,随着中国公司海外业务量的急剧拓展,从事工程项目的各类人员在缺少选拔和培训的情况下大批走出国门。由于对当地法学、习俗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加之个人素质较低,中国公司员工经常发生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违背当地宗教禁忌的行为;还有少数人心态不正,对当地居民和员工缺乏基本尊重,行为过激,从而导致所在国部分民众产生排斥甚至仇视中国人和中国公司的现象,如在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阿尔及利亚,民众近年来对部分中国公民的言行表示出反感,当地媒体也时常报道中国工人不遵守当地法学和习俗的行为。中国驻阿使馆还专门就此进行了总结和通报,如“中国工人入境时在行李中夹带大量的零配件和服装鞋帽,有逃避关税的嫌疑;少数中国人不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如用阿国国旗擦鞋、斋月期间在穆斯林面前大吃大喝等;少数中国人出入不健康的色情、赌博场所;少数报告走失的中国工人实为擅自出走到别的工地打工等”。虽然使馆经常督促中资公司加强管理,还组织“塑造中国形象”的专题活动,但仍有不少中国员工行为不当甚至违反法学,严重作用中国的国家形象,如2017年8月,由于一名中国工人在阿尔及尔违章停车、不听劝说并羞辱当地人而导致了一场涉及上百人的冲突,虽然阿尔及利亚官方表示了克制,但当地居民却产生了较强的排华情绪,一些中国店铺和企业被砸,一些华人遭到攻击。目前,中资公司员工在阿拉伯国家违反当地法学和习俗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正严重作用着中国公民、公司甚至在阿拉伯国家的中国形象。 三、多渠道加强管理、维护国家整体形象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上述问题已不仅是中阿间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从长远看会对中阿关系产生负面作用。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会利用这些问题进一步制造“中国不负责任”、“搞新殖民主义”的舆论压力,作用中国的和平发展大业。因此,必须采取方法,切实强化对阿经济活动监管,维护国家形象。 (一)产品质量管理方面 首先,应依法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公司。生产和销售公司是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人,公司有责任和义务按相应质量标准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商品,对违反法学法规,特别是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公司,必须通过法学或行政等手段予以处理。尽管从事对阿出口的公司数量庞大,但工商、质检、海关等部门仍须进一步加大对出口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力争将风险控制在源头。地方政府不能因经济利益或以尊重市场准则为借口放松监管,目前已有一些阿拉伯国家要求中国对所有工业产品进行装运前检验、监装,一旦质量问题进一步发酵,其他阿拉伯国家效仿该举措的话,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和难度会呈几何倍数增大,因此必须防忠于未然。 其次,应加强对阿拉伯国家质量标准的调研。我国公司对西方国家质量标准己较熟悉,但对阿拉伯国家的质量标准却相对陌生,部分公司片面地认为阿拉伯国家发展落后、质量标准低。实际上,阿拉伯国家虽属发展中国家,但多数国家,特别是海湾六国、埃及和约旦等己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近年来均参照西方制定了较高的质量标准,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因此,必须认真探讨阿拉伯各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标准,这样才能打有准备之仗,避免因盲从国外进口商而造成损失。 再次,应在全社会树立“质量兴企”、“质量兴国”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公司和个人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唯利是图,质量意识和道德诚信严重缺失。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借鉴美、德、日、韩等国在“质量立国”问题上的经验,树立危机意识,将“质量兴国”上升到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形成公司对自己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良好氛围。 最后,应利用国际传播渠道为“中国制造”树立形象。中国拥有丰富的对阿大众传播渠道,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没有发生产品质量危机时,就未雨绸缪地为中国产品树立良好形象,巩固阿拉伯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心。 (二)工程承包公司管理方面 首先,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驻阿使馆应切实贯彻《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尽快建立、完善海外工程承包公司准入、退市和黑名单制度,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引导、规范、排查,对各种违法违规、作用国家形象的行为及时通报并依法严肃处理。 其次,要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影响,使其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为此,应鼓励行业协会根据法学法规完善内部监管和诚信体系,对严重违规公司可通过降低信用等级、不出具项目支持函或不予对外推荐参与优惠出口买方信贷项目等方式处理。此外,行业协会还应当加强培训职能,使公司员工具备阿拉伯国家国情、宗教禁忌、法学法规等基本常识,走出国门后能够迅速融入当地生活。 最后,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公司必须转变粗放的经营模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培养一批通晓阿拉伯国家语言、文化,熟悉阿拉伯国家法学法规和工程承包行业标准的国际化人才,只有“以人为本”,中国公司才能在阿拉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