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阿拉伯人用第三人称叙述自己的故事[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千百年来,阿拉伯人不断行走于欧亚大陆之间。在他们的作用下,源远流长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从古往的互识到如今的交融。然而在古老文明相互碰撞之时,那些传递文明的使者们却悄然转身,只留下那头裹巾条和一袭白色长袍的身影,化为了人们脑海中对阿拉伯世界为数不多却印象深刻的典型记忆。正是这种似曾相识而又模糊不清的记忆碎片,营造着阿拉伯文明特有的神秘,也让人们魂牵梦萦她那面纱之后的美丽脸庞。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在十九世纪的西方音乐领域,即使是那些欧洲著名的严肃作曲家们,也早已按捺不住对阿拉伯的好奇与痴迷。从1838年舒曼以《阿拉伯风格曲》为标题的著作诞生算起,丹麦作曲家加德(Niels Gade),俄罗斯作曲家里亚多夫(Anatoly Konstantinovich Lyadov)、阿连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以及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等人都曾撰写过这类题材的著作。聆听这些充满装饰和富有幻想的音乐,人们仿佛置身于作曲家身旁,与他们一同凝视那些繁复交织的“阿拉贝斯克”(Arabesque,即“阿拉伯”)图案;随着目光穿透花纹的间隙,渐渐迷离,思绪也慢慢消失在一片朦胧的臆想之中…… 实力不容小觑的庄东杰
  在欧洲本土的阿拉伯幻想日益风靡的同时,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殖民势力在阿拉伯地区的逐渐扩展,使得欧洲音乐文化对阿拉伯音乐的作用日益深化。伴随着欧洲音乐家们的到来,阿拉伯语毕业论文,阿拉伯地区不仅出现了音乐学校,拥有了西洋乐器的乐队,连西方的作曲理论体系都一并融入其中。西方音乐在和声布局、节拍节奏、配器上也触动了当地的传统音乐创作。可以说,相关于东方世界而言,此时的阿拉伯人已经更早地开始全面认识西方音乐。
  可惜,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听众并没有太多机会能够欣赏到阿拉伯人对西方音乐的理解与阐释,也没什么机会去聆听阿拉伯人是如何转述外邦人口中的阿拉伯故事的,而对阿拉伯本土作曲家的最新创作更是知之甚少。不过,幸运的是,在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作为阿拉伯世界最顶尖的国际乐团之一的卡塔尔爱乐乐团,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我们倾情献演,这不失为一个了解阿拉伯乐团的好机会。
  据悉,卡塔尔爱乐乐团成立于2017年,由卡塔尔莫扎王妃亲手建立并赞助。全团一百零一名职业音乐家均来自欧洲与中东国家的一线名团,通过严格筛选才得以进入。凭着对西方音乐的热爱与深厚理解,长久以来卡塔尔爱乐乐团致力于阿拉伯世界的交响乐普及与教育工作,在发掘阿拉伯地区的音乐人才与世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巨大贡献。乐团不仅每年都在驻地卡塔拉国家歌剧院举办四十余场乐季音乐会与艺术教育演出,2017年至2017年,还先后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和巴黎香榭丽舍剧院成功举办了专场音乐会。2017年,卡塔尔爱乐乐团在英国伦敦逍遥音乐节上演了一场由BBC全程直播的音乐会,获得英国广播企业、《纽约时报》、《英国卫报》等一些列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成为了阿拉伯乐坛的一颗耀眼明珠。
  如果说不惜重金、精心挑选、孜孜不倦、追求完美是一片沃土,可以赋予具有极高修养与天赋的乐队成员们以先天养分,那么想要让他们万花齐放,则还需要一位技艺高超的园丁。
  回顾卡塔尔爱乐乐团的历届执棒者,从2017年的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到2017年韩国著名大提琴家张汉娜,显然他们已经让卡塔尔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世界公认的出色水准。而担任本场音乐会指挥的庄东杰,虽为中国台湾新生代青年指挥家,阿拉伯语论文网站,名气不大,但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年仅三十三岁的他刚刚捧得2017年马尔科国际指挥大赛冠军,还曾获得2017年马勒指挥大赛第二名、2017年索尔蒂指挥大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与观众票选大奖以及2017年布加勒斯特国际指挥大赛第三名。未来,庄东杰还将受邀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等二十七支欧洲顶尖乐团。堪称“万里挑一”的指挥,配合出众的乐团,相信一定能为大家带来一场听觉的享受。
  除了阿拉伯本土乐团来沪演出弥补了国内不了解阿拉伯乐团近况的缺憾之外,这场音乐会还充满着更大的惊喜,音乐会中将要演出的四部著作居然还可以同时满足国内听众们的另外两个缺憾! 卡塔尔爱乐乐团
  首先,我们可以从前所未有的独到角度,听阿拉伯人如何转述西方人眼中的阿拉伯故事。尽管这场音乐会的开篇与压轴著作――交响组曲《天方夜谭》与《酒神之舞》(选自歌剧《参孙与达莉拉》)描绘的都是阿拉伯地区的故事与传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参孙与达莉拉》讲述的主要是犹太人的故事,但就地理位置而言,其发生地以色列仍处于阿拉伯的核心地区),但两部著作的音乐语言以及描绘形象却统统是“欧化”的。比如《天方夜谭》中的铜管明确地刻画了一个粗暴又强壮的苏丹王形象,小提琴则勾勒出了柔和细腻的舍赫拉查德形象,两者在力量与大小上的强力对比有点类似迪士尼卡通中的夸张描绘。又比如在《酒神之舞》中,抒情段落一出现就迎面扑来一股法式香气,而带有微醺状态的阿拉伯音调似乎与今天,明文禁酒的伊斯兰文明格格不入。
  因此,这让我们十分期待,在西方人已有的经典解读之下,阿拉伯的本土音乐家们会选择哪一种效果?更为夸张,趋于保守,还是有全新的阐释?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黎巴嫩当代作曲家马塞尔・哈利法的这首《拉巴卜琴与乐队协奏曲》(第三乐章,中国首演)对阿拉伯地区的最新音乐创作情况有所把握。哈利法在以往的创作中,常常试图在结合阿拉伯音乐精髓的前提下,利用更富张力、走向世界的现代元素与写作方式来打破传统的阿拉伯音乐,如《阿拉伯协奏曲》(Arabian Concerto)、《回归交响曲》(Symphony of Return)以及《安达卢西亚协奏曲 》(Concerto Al-Andalus)等。
  最后,我还要特别“剧透”一下暗藏在本场音乐会中的一枚弥足珍贵的“彩蛋”,那就是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笔下的《阿拉丁组曲》(Aladdin Suite)。这首著作共由七首乐曲组成,分别名为《东方节日进行曲》(Oriental Festival March)、《阿拉丁之梦与晨雾舞曲》(Aladdin’s Dream And Dance Of The Morning Mist)、《印度舞曲》(Hindu Dance)、《中国舞曲》(Chinese Dance)、《伊斯法罕集市》(The Marketplace In Ispahan)、《囚徒之舞》(Dance Of The Prisoners)以及《黑人舞曲》(Negro Dance),写于1918年至1919年间。之所以称之为“弥足珍贵”,不仅是因为这部著作在国内很少上演(目前可查到非完整成套的演出记录只有一次:2017年9月11日,七十二岁的爱沙尼亚指挥大师尼姆・雅尔维率领荷兰海牙爱乐乐团首度访华时演奏了《阿拉丁组曲》中的四首乐曲),更需珍惜的是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这部著作的全套录音也十分少见,目前可寻觅到的只有两套。因此,这次有机会在现场一次性饱览除《印度舞曲》与《囚徒之舞》之外的全部五首著作,实乃幸事!
  既然神秘的阿拉伯人即将不远万里,带着瑰宝行至我们家门口,让人还怎能按捺得住兴奋,不去一探索竟?既来之,则听之,2017年10月23日,东艺音乐厅不见不散!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