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路撒冷异乡人》看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对小说《耶路撒冷异乡人》情节的简单概括,略论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矛盾和困惑。小说中的二位主人公,同是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律师”和“埃米尔”,在不同的环境状况和变化下,产生了不同的民族身份认同变化。然而,最终二人均无法摆脱身为阿拉伯人的民族身份,他们其实是以色列阿拉伯人的一个缩影。探讨在夹缝环境中生存的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民族身份认同,是有关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的课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身份认同;以色列阿拉伯人;耶路撒冷异乡人
  作者简介:马鑫(1986.12-),女,汉族,天津人,,探讨方向为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一、民族身份认同概述
  认同(indentity)一词最早起源于哲学领域,后在心理学领域上被广泛运用。心理学领域上的“认同”一词最早由精神略论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在1921年首先提出了认同的基本概念,“认同是精神略论已知的与另一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它在俄底浦斯情结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影响。”[1]在弗洛伊德之后,认同的概念又有所发展。“亨德里克(Hendrick)提出,认同是一个持续改变的过程,婴儿的自我认同可能是由模仿的快乐激发的,但是和单纯的模仿还不同,认同对掌握外在世界有重要意义。”[2]卡斯特认为,“认同是社会行动者构建意义的来源,是行动者面临外来压力和矛盾的根源,行动者的外在身份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社会舆论来产生,但只有行动者内化这种身份并在此过程中构建意义,才能视为认同。”[3]
  二、卡书亚小说《耶路撒冷异乡人》的身份认同问题略论
  (一)萨义德・卡书亚生平简介
  萨义德・卡书亚,生于1975年,阿拉伯后裔,是一名生活在耶路撒冷用希伯来语写作的以色列籍巴勒斯坦作家和记者。在位于以色列三角地带[4]的阿拉伯村庄缇拉长大,毗邻“绿线”[5],毕业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士学位。之后他任职于希伯来报社通讯员,后转为电视评论家。以色列《��土报》专栏主笔,曾主编美国阿卡西出版社著名的“城市黑色小说”系列中的《黑色耶路撒冷》一书。卡书亚与以色列其他阿拉伯裔作家用阿拉伯写作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只用希伯来语写作。
  卡书亚2002年处女作《跳舞的阿拉伯人》一举获得两项文学新人大奖。2017年第二部长篇小说《留待清晨》入围2017年度柏林文学奖,并即将拍成电影。他的第三部小说《耶路撒冷异乡人》一出版便横扫各大文学排行榜,蝉联逾30周,荣获“伯恩斯坦文学奖”,并入围“萨丕尔文学奖”决选。作者也因此被以色列《国土报》称作当代最重要的希伯来语作家之一,正式跨入了国民作家的行列。
  (二)“律师”:无法逃离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
  小说的第一位主人公,一位没有名字的“律师”,来自一处名为“三角地带”的阿拉伯城镇聚落,完成大学学业之后,来到耶路撒冷工作、生活。受过高等教育、事业有成、家境富有,住在犹太区,说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让小孩上犹阿种族混合的学校,开得起豪车,住得上大宅。他的生活状况与以色列本地犹太人并无差别。“我等你,你没来,希望你一切都好。我想谢谢你昨天带给我美好的一晚。明天打电话给我?”[6]仅仅一张寥寥数语的字条便打破了乍看起来平静美满的日子。原来,“律师”去旧书店买了本名叫尤纳坦的人的藏书,而且,书中夹着一张有暧昧信息的字条,笔迹明显是自己妻子莱拉的。律师便怀疑,她在认识自己之前还有过别的男人,他体内潜伏的阿拉伯血液瞬间沸腾。在那一刻他才发现,无论他在以色列中生活了多久,无论他如何努力地扮演一个“真正的”以色列人,他终究还是阿拉伯人,无法摆脱其身为阿拉伯人的民族身份。富裕的城市生活、努力打造的犹太生活,只是一件美丽而脆弱的蝉衣,无意中触碰到的一个“点”,如同踩在雷区上,一切都直接刺中了“律师”那深入骨髓的自卑――他是阿拉伯人。生在哪里,就是怎样的人。他终究还是漂泊在这块土地上的异乡人罢了。
  (三)“埃米尔”:民族身份转换后的身份认同
  不同于“律师”,作者对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叫埃米尔,来自名为“迦朱里亚”的阿拉伯村落。在耶路撒冷,身为阿拉伯人,尽管成绩优异,但是可选的职业范围十分有限。埃米尔毕业于希伯来大学社工系,在社会服务部东耶路撒冷分局担任社工工作,收入勉强能够在耶路撒冷过活。他工作认真勤奋,但其实内心想要逃避一切。莱拉和埃米尔互相吸引。然而在某天的舞会上,埃米尔因为被周围人嘲笑而在中途丢下莱拉羞愤离开后,第二天就辞职并彻底消失了。莱拉在那次舞会上被埃米尔丢下后落寞地独自回家,第二天给埃米尔留了一张字条,而这正是“律师”从那本二手书里发现的字条。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埃米尔接手了为一名犹太残疾青年做护工的工作。这个残疾的犹太青年便是尤纳坦,因为上吊自杀未能成功而全身瘫痪。在尤纳坦死后,他开始以尤纳坦的犹太身份重新进入社会,先是以尤纳坦的名字申请了耶路撒冷最好的艺术学院主修摄影,然后更改了邮政信箱,最后甚至更换了身份证,就这样慢慢地将自己变成了尤纳坦。
  不同于“律师”那样设法伪装一个犹太身份,埃米尔干脆摆脱掉了阿拉伯身份,直接将自己变成了一个犹太人,完全进入了他从未触碰过的新的世界。同时,他也更清晰地看到了以色列社会里犹太、阿拉伯两个民族更多的不平等。当他拿着尤纳坦的身份证、几个月来自己摸索学习拍到的照片去参加艺术学院的面试,他相信他的照片足够优秀,也可以在这个领域继续努力、继续发展。他只想向人们证明,他是优秀的。埃米尔的生活在转换身份之后的巨大反差,更加使他坚定,他多么的渴望这个犹太身份,同时,他的民族身份认同也完全变成了以色列犹太民族身份认同。
  三、以色列阿拉伯人民族身份认同略论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屡次发生中东战争,处于夹心层中的以色列阿拉伯人认为“我的国家正与我的民族交战”,深陷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困惑和迷惘之中。但是,他们已经成为以色列公民的事实不可改变,很多以色列阿拉伯人为了在以色列平安生活,如小说中的“律师”和“埃米尔”,努力地将自己的身份认同向以色列国家认同靠拢。而这一认同意识的变化,无非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第一,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生活状况。客观地讲,以色列建国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以及周边邻国的阿拉伯人,其社会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安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也比较高。据以色列官方的宣传,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是整个中东地区最富裕、享受民主权利最多的阿拉伯人。以色列籍阿拉伯人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阿拉伯儿童享有与犹太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权。
  第二,巴勒斯坦建国无望。不得不承认,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一个奇迹。由一个非常贫瘠的中东小国,区区710万人口,阿拉伯语毕业论文,战争不断,却成就了世界第二科技强国的地位。而巴勒斯坦却68年未能建国。主要原因为:巴勒斯坦民族组织本身不成熟、巴勒斯坦多个政治派别矛盾尖锐、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以色列的阿拉伯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逐渐意识到,即使未来有一天巴勒斯坦能够建国,也不一定必然实现其自身的政治诉求,也不一定代表其自身利益。以籍阿拉伯人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已经是以色列的公民,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在以色列国家范围内与犹太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力,而不是从以色列分离出去。这一认知使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的身份认同发生了从巴勒斯坦民族认同向以色列国家认同的转变。
  第三,遭受阿拉伯同胞的遗弃。关于巴勒斯坦民族的界定,《巴勒斯坦国民宪章》指出,“1947年前一直定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人;1947年以后,不管出生在哪里,只要其父是巴勒斯坦人,他们也算巴勒斯坦人。”[7]虽然有明文的界定,但是关于犹太人,他们是阿拉伯巴勒斯坦人;关于巴勒斯坦人,他们是以色列人,在矛盾的民族身份之下,比生活在歧视、排挤的以色列社会中更痛苦的,就是遭受着阿拉伯同胞的遗弃。自以色列建国以来,以色列民族政策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隔绝与分化。以色列阿拉伯人失去了与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世界的联系,由于他们拿的是以色列护照,他们不能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去。因此,他们被众多阿拉伯同胞们视为与以色列为伍的不伦不类的群体。因为这特殊的民族身份,经常会被其他阿拉伯人怀疑为以色列的间谍而得不到信任,以色列籍阿拉伯人无形之中就和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及其他阿拉伯人产生了隔膜,甚至遭到某种程度上的遗弃。
  四、结语
  以色列阿拉伯人的身份认同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8-1967年迷惘时期;1967-1988年以色列阿拉伯人在巴解组织的领导下联合被占领土的阿拉伯同胞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这一时期的身份认同为巴勒斯坦民族身份认同;1988年以后,阿拉伯语论文,因1988年巴解组织公开承认以色列,开始同以色列的和谈道路,他们的身份认同又回归到以色列国家认同中了。其身份认同的不断颠覆,表明了他们的政治意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趋于成熟、独立和自主。他们争取与犹太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总之,以色列阿拉伯人希望以色列成为一个“所有公民的国家”,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个愿望在短期内恐怕很难实现,但以色列阿拉伯人为实现上述目标所采取的抗争手段是合法的、非暴力的,最终目的也是以平等地位和身份真正融入以色列社会,而不是脱离,故他们与犹太人的关系并非是对抗性的。应该说,在以色列构建一个各民族平等的和谐社会的希望是存在的。许多年来,以色列北部的海法、阿卡等城市,还有中部的老城雅法,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就相处得比较融洽。我想,如果犹太政府、以色列阿拉伯人、犹太人一起共同努力,那么,包括阿拉伯民族在内的以色列各民族享有同等地位和权利的一天也会早日到来。
  注释:
  [1]李孟潮、王高�A,对弗洛伊德作品中认同的概念探讨[J].上海精神医学,2017年第2期,第2页。
  [2]李孟潮、王高华,对弗洛伊德作品中认同的概念探讨[J].上海精神医学,2017年第2期,第3页。
  [3]郭台辉,公民身份认同:一个新探讨领域的形成理路[J].社会,2017年第5期,第7页。
  [4]三角地带是以色列境内一处阿拉伯城镇聚落,为当地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的聚集地。
  [5]The Green Line,以色列建国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以色列独立战争随即展开。双方在1949年达成停火协议,并划定临时边界,这条边界称为“绿线”。
  [6][以]萨义德・卡书亚著,吕玉婵译,耶路撒冷异乡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44页。
  [7]李意,萨义德思想与巴勒斯坦民族主义[J].国际论坛,2017年第12卷第1期,第69页。
  参考文献:
  [1][以]萨义德・卡书亚著,吕玉婵译,耶路撒冷异乡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国民族视阈下的巴尔虎蒙古人身份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