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题为《阿拉伯人与中国人刻板印象:文化间与跨文化传播探讨》,旨在探讨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对彼此的形象认知。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可追溯千年之久,历史上的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曾一度成为连接双方的纽带,见证了双方深厚的合作关系。 当今,双方仍然有着共同的联系,政治上,双方在实现世界和平与稳定等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似的立场;经济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重大的经济挑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实现互利互惠;阿拉伯国家还拥有全球的能源资源,而中国则是一座世界工厂,因此,双方都致力于加强经济关系。 文化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属东方社会,重视家庭和家庭关系,因此,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也具有十分相近的文化,奠定了双方人民之间的深厚关系。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凭借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在实现中东和平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新闻领域,也应该显现中国的有效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一段时期内的新闻媒体上是缺席的。 本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为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文化传播与意识印象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各国人民和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塑造了其意识印象,同时,意识印象也增加或减少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随着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传媒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探讨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对彼此的意识印象的变化,因为人们对他者的意识印象体现了文化和环境的异同。本文的重要性在于: 1.学术意义:针对中国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意识印象及其作用因素和处理方式,以及媒体所起的影响,文本是首例探讨。 2.实践意义:本文对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之间意识印象的探讨可以帮助人们修正负面的形象认知,并且帮助决策者制定相关的对外媒介策略,来塑造中阿之间的正面形象认知。本文也可以帮助学者认识到建构意识印象的传播渠道。 本文收集了有关文化传播领域最好的探讨成果,并兼容了中国、西方和阿拉伯国家的相关探讨。但是有关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相互的意识印象的文献很少。因此,本文探索的是中国人对阿拉伯人以及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意识印象的本质,寻找形成和作用意识印象形成的因素,同时还探讨不同的传播渠道(个人、集体和公共)对建构意识印象的作用。 文献综述: 本人曾试图获取若干与本论文主题相关的探讨成果,选取了与文化交流、印象形成探讨和本论文主题有关的最优秀探讨成果。 前面提到文化交流是各民族之间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当各民族互相开放的时候,彼此间就会产生理性和感性的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改善形象,为发展彼此间各领域关系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1)2001年,Marvin Wingfield的((美国教师对阿拉伯人的印象)):这是一项理论略论探讨论文,它延续了美国各教育阶段教师对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歧视,9.11事件之后,这种歧视更加强烈。论文表明,美国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总体上是在丑化阿拉伯人在他们头脑中的形象,直到他们成为大学生。 2)2001年,Hongying wang的((树立民族形象:以中国为探讨对象)):论文采用了“游戏理论”,它强调所有国家都致力于保护自身在全球公众舆论面前的形象,例如试图加入欧盟时的匈牙利,马来西亚和台湾也是如此,巩固了各自在国外的经济利益,而德国由于担心本国的全球经济利益,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受到破坏,在二战后支付了五十多亿马克的赔款。 对于中国的树立民族形象,wang说道,树立民族形象的目标由来已久,甚至在现代国家的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作者总结了共产党自1954年至1998年间的历次会议,归纳出共产党试图为中国树立的形象的重要特征及其为树立伟大中国人民形象所付出的努力,即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是帝国主义的受害者,是反对霸权、支持民族独立的,而且是发展中国家、独立的、强盛的、寻求与世界各国合作的国家。 2001年,土耳其学者易卜拉欣·达古基就“阿拉伯人对土耳其人的印象”进行了一项探讨,他对13种阿拉伯出版物进行略论,并对200名从土耳其回国的阿拉伯精英人士做了调查,他的探讨表明,阿拉伯东部的精英们对土耳其人持有负面印象,正好与阿拉伯西部精英们相反;论文还表明,可接受的土耳其人的负面印象与统治者,特别是军人有关,而与土耳其人民关系不大,因为他们都受阿拉伯东部军队和统治者的管辖。这项探讨别具特色,它兼顾了三种交流渠道:报纸、教学大纲、人物访谈。 1、这些探讨表明,文化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很大功效,文化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印象的模式化,并能够制造出一些固定的模式,这就意味着文化交流十分重要,而且它的各种渠道能对受众产生重要作用。 2、尽管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不断发展,却尚无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彼此印象的专项探讨。 本探讨的目的: 通过简要概述本论文主题及前人探讨成果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和社会对了解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者说树立积极形象的重视程度就显而易见了。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这种重视越来越明显,在国际关系中也受到更多的关注。虽然这一形象论对中阿关系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没有发现有关的任何探讨,因此,本论文的探讨主题就是要了解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印象本质和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本质,确定其内容和形成中的作用因素,探讨不同交流渠道(个人的、集体的、大众的)对形成这种印象所发挥的影响。 理论部分本文探讨意识印象的概念及其模式和趋势,作用其形成的传播渠道,意识印象与文化接触的关系,以及人群的教育方式,公民理论。 实地探讨部分本文识别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现实中的意识印象,以及西方对中国人的意识印象。以及传播渠道对意识印象形成起到的影响,特别是不同传播渠道在建构阿拉伯人和中国人之间意识印象所起到的特定影响。 本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探讨问题。在理论方面,本文致力与探究文化传播和意识印象的概念,以及在构建意识印象中最重要的传播方式。 在实践层面,本文提出以下问题: 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意识印象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意识印象建构中是什么因素在起影响? 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意识印象的本质是什么? 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意识印象建构中是什么因素在起影响? 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意识印象受到了什么传播渠道的作用? 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意识印象受到了什么传播渠道的作用? 本探讨的假设: 假设一:2000年以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印象发生了变化。 假设二:阿拉伯世界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有不好的印象。 假设三: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在促进自己的文化方面做得努力还不够。 本文属描述性探讨,旨在了解与论文探讨主题相关的现象,并通过各种现象、事件和近况对其进行科学细致的描述,收集信息予以略论和阐释,得出结论。本文旨在通过收集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根据论文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处理,来了解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在彼此头脑中的印象以及传播渠道对形成这一印象的影响。 本探讨属量化探讨,主要使用量化和统计措施来处理论文主题。 本文采用量化略论法,旨在了解双方对彼此的意识印象及其形成因素。按照这个探讨措施,采用了描述略论措施。描述性探讨主要试图对事实和现有的趋势加以证实,例如抽样探讨对象的特征等,以回答本论文提出的疑问,实现论文和新目标;略论探讨则主要试图说明和阐释原因,考察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勾勒阐释意义。作者采用这种措施来考察探讨对象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塑造意识印象的各种原因和正面与负面作用因素之间的关系。 由于探讨对象数量庞大,作者着重对三个阿拉伯国家进行探讨,即沙特、埃及和也门。根据这三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经济状况和媒介发展来选择;同样,也将选取三个中国城市,即北京、上海和广州。因为北京是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而上海和广州则都是经济中心。 本文使用设计好的调查问卷,以回答相关问题。作者从阿拉伯国家随意抽取了1500人,每个国家各500人,向其分发了问卷,最后收集到489份问卷;向三个中国城市发放了1000份问卷,最后收集到389份问卷。 为了实现本论文的目标,略论采集到的资料,采用了若干统计措施,如SPSS。 本探讨的结构: 本探讨分为理论探讨和实地探讨两个部分。在理论探讨部分,本文将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章讨论刻板印象的构成、作用因素和传播渠道。首先,本文将刻板印象定义为在某群体成员中普遍存在的意识概念,表明这些群体对特定的人、体制、阶级、性别,或者特定的哲学、政策、民族等等的倾向。这一章还将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概念做了辨析。 接下来,本章研讨了刻板印象产生的作用因素。刻板印象的产生受到诸如成长背景、教育、文化经历、战争、冲突和媒介等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形成了对认知对象不同的印象。同时,历史、文化、政治倾向和社会反应也起很大的影响。个人居住的地点、个人关系、家庭关系、邻居和朋友都会作用到个人对信息的接收。在多种因素里面,本文主要研讨如下几个因素:宗教因素、经济因素、战争和冲突、旅游和社会因素。 最后,本章将讨论刻板印象的传播渠道,分别研讨了报业、视听传媒、电影、互联网和人际传播对刻板印象的塑造。 第二章讨论的是文化传播渠道。本章将研讨传播的定义、功能、目标、效果和障碍,文化的组成、特点和功能,以及作用文化传播的因素。 本文倾向于将文化定义为在宗教和社会价值框架之下代代相传的,在人们的思想、相处和行为方式中牢固存在的普遍特性。而人类传播则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得以理解他所处的个体和群体环境的特殊意义,从而能够适应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传播模式应该按照某些标准来划分,最重要的标准有:略论的单位和层面、传播的功能和传播的目的。 而传播的障碍体现在:第一,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无法清晰表达信息内容的意义;第二,信息接收者的心理状态的阻碍,以及愿意接受信息的程度;第三,信息包含着某些错误或者某些材料降低了其清晰度,使得接收者产生不确定感和困惑;第四,无效的传播手段,也就是说信息传递与周围环境不一致,或者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因素。第五,人们拒绝与他们自己的想法相矛盾的观点。 而文化的概念和空间足以包含个人和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由多种因素组成,也体现着多种特点: 第一,文化的构成包括文化的普遍性、文化的特殊性、文化的选择性。第二,文化的一般特点有:文化的学习能力、文化的传递能力、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变化与进化、文化的人文性、综合的社会文化、文化的复杂结构以及文化的动力学。 对于文化的功能,本文论述了每个人都有文化权利,保护和捍卫文化的特性是不可放弃的国家职责。 接下来,本文讨论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包括家庭、宗教场所、媒介、教育机构、工作场所和机构、书展等等。 在理论讨论之后,本文进入实地探讨部分。这部分是本探讨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第三章讨论的是本探讨的措施和工作流程。本探讨采用描述略论措施,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调查内容进行略论,旨在略论所观察到的现象,揭示各种向度之间的关系。 本探讨的人口社区包括阿拉伯社会的各成员国及中国社区。调查的时间跨度为一年,从2017年到2017年。探讨者在中国社区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了389份问卷;在阿拉伯的三个国家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也门发放了750份问卷,回收了489份。 本文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和Cronbach's Alpha来测定量表的内在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本探讨具有较高的可靠系数(0.71-0.91)以及内在一致性(0.83)。 本文采用SPSS软件来略论数据。在将数据进行编码和登录后,采用莱克特五点量表进行分类: 1-1.80表示非常负面的作用; 1.81-2.60表示比较负面的作用; 2.61-3.40表示正常作用; 3.41-4.20表示比较正面的作用; 4.21-5.00表示非常正面的作用。 接下来本文对问卷调查的一般信息进行了略论。进而略论了以下探讨问题: 一:阿拉伯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 通过对数据的略论,我们发现阿拉伯人对中国的平均印象(3.63)是第四类别。结果还显示对不同的主题个人的印象跨度比较大。但是在一个问题上显示高度的赞同,那就是“我支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第二:形成个人对中国印象的因素是哪些? 探讨结果表明,以下是正面的作用因素: 1.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往来 2.阿拉伯国家的中国产品 3.到中国旅游 而以下因素起到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1.报纸上描述的中国人 2.书本、小说和故事中的中国人 3.广播中节目中的中国人 4.习惯和传统 5.语言 第三:在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中什么信息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这个部分主要是对以下信息进行略论:你是否认识中国人,你是否到过中国,是否想要去中国,想要拜访中国什么地区,有没有跟中国人打过交道,如果有,那么他们认为中国人是如何对待阿拉伯人的,你认为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关注中国的新闻,关注哪方面的新闻,你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工业地位。 第四:2000年前后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有没有区别? 探讨结果表明,54.8%的人在2000年以前对中国没有特别的印象。其中有71_9%的人在2000年以后对中国的印象更好了。 接下来,本文略论了对中国人的调查结果: 第一,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了解是什么样的? 结果表明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平均印象(3.52)也是处于第四类型。同样,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印象也随主题的变化而有所区别。主题从正面到负面的排序为:阿拉伯人的文化与众不同;中阿关系总体来说比较紧密;阿拉伯人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我支持与阿拉伯国家加强联系;一般而言中国人信任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很友好,没有敌意;中国从阿拉伯的政治地位中获益;一般来说中阿关系仅限于经济领域;我和阿拉伯人相处比其他人更好;阿拉伯在中国的文化活动产生了正面的印象。 第二,在中国人心目中什么因素作用了对阿拉伯人的印象? 结果显示以下因素从正面到负面对中国人的阿拉伯印象产生作用:服饰、宗教、习惯和传统、中阿政治关系、到阿拉伯国家旅游、语言、书本小说中的阿拉伯人、影视剧中的阿拉伯人、卫星电视中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产品。 七个形成对阿拉伯人印象的因素其作用大小从正面到负面排序如下:网络上对于阿拉伯人的信息、阿拉伯的成语典故、与阿拉伯人交友、学习和工作关系、中阿贸易关系、报纸中的阿拉伯人、广播节目中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在中国的行为。 第三:什么信息在塑造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印象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这部分与上一部分中阿拉伯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所提问题对等。 第四:2000前后中国人对阿拉伯人的印象有区别吗? 结果显示有61.2%的中国人在2000前对阿拉伯人有印象,而2000后有37.4%的中国人对阿拉伯的印象有非常大的进步。 第四章是研讨当今和未来中阿之间的文化和媒介合作。本章提出尽管中阿之间在经贸、文化等领域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媒介领域的合作十分欠缺。双方都倾向于从西方媒体获取对于对方的信息。本文进而略论了中阿双方在媒介领域的合作近况,提出了中阿媒介合作的新趋势。 第五章是探讨结论、讨论和建议。本章认为政府在促进中阿媒介和文化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章分别描述了中国政府和阿拉伯各个国家政府在促进中阿关系中所做的努力。最后,本章在媒介领域和文化领域分别提出一系列建议来加强中阿合作关系。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