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二十世纪 阿拉伯文化 文化传播 中国
致谢8-10 中文摘要10-13 绪论13-33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13-16 二、本论文“文化”概念界定及阿拉伯文化特征概述16-21 三、学术探讨近况述评21-30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30-31 五、探讨措施31-32 六、结构安排32-33 第一章 历史回溯33-59 第一节 唐宋时期--初期繁荣33-40 一、唐宋时期中阿交往34-36 二、唐宋时期阿拉伯人及阿拉伯文化在中国36-39 三、唐宋时期中国对于阿拉伯的文献记载39-40 第二节 元代--阿拉伯文化大发展40-46 一、元代中阿关系40-41 二、元代阿拉伯人在中国41-43 三、元代阿拉伯文化大发展43-46 第三节 明清时期--阿拉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46-58 一、明清时期中阿关系46-47 二、明清国人关于阿拉伯世界的关注与记述47-54 三、阿拉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融合54-58 小结58-59 第二章 清末与中华民国时期59-104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中阿关系59-66 一、清朝末期中阿关系59-61 二、民国时期中阿关系61-66 第二节 宗教领域66-75 一、民国时期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67-69 二、回教新文化运动69-75 第三节 文学领域75-83 一、著作译介情况75-80 二、对阿拉伯文学的探讨80-83 第四节 教育与探讨领域83-103 一、阿拉伯语教育情况83-90 二、留学生派遣90-96 三、对阿拉伯文化的记述与探讨96-103 小结103-104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104-148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中阿关系104-109 一、对阿拉伯反殖民斗争的同情与支持104-105 二、万隆会议与两次建交高潮105-108 三、开拓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108-109 第二节 宗教领域109-118 一、伊斯兰教在新中国109-111 二、穆斯林朝觐活动111-113 三、伊斯兰教协会的成立113-114 四、伊斯兰学术活动114-118 第三节 文学领域118-127 一、阿拉伯文学著作走入国人视野118-121 二、文学著作译介情况及特点121-126 三、中国作家笔下支持阿拉伯人民的著作126-127 第四节 教育与探讨领域127-142 一、阿拉伯语教育情况127-132 二、留学生互派工作132-139 三、学术探讨情况139-142 第五节 艺术领域142-147 一、国际广播电台阿语频道的开播142-143 二、电影展、艺术团访问等交流143-147 小结147-148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至二十世纪末148-198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中阿关系148-153 一、第三次建交高潮与高层互访148-150 二、文化交流日益丰富150-153 第二节 宗教领域153-160 一、新时期的中国伊斯兰教153-155 二、伊斯兰学术活动155-160 第三节 文学领域160-176 一、文学著作的译介160-168 二、文学及文学史的探讨168-173 三、阿拉伯文学探讨会的成立173-176 第四节 教育与探讨领域176-192 一、阿拉伯语教育情况177-183 二、留学生工作183-186 三、中阿教育合作186-188 四、学术探讨活动188-192 第五节 艺术领域192-196 小结196-198 第五章 关于进一步发展中阿文化交流的思考198-221 第一节 增强中阿文化交流的动力198-201 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坚实的现实基础198-200 二、相似的内在人文精神与互补的文化异同200-201 第二节 克服中阿文化交流的阻力201-206 一、西方文化霸权产生的干扰和误导202-204 二、中阿意识形态异同产生的误会与矛盾204-206 第三节 加强中阿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言206-219 一、文化交流机制化206-211 二、文化交流途径多元化211-215 三、文化交流主体队伍专业化215-219 小结219-221 结语221-225 参考文献225-237 附录一: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一览表237-238 附录二: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政府签订的文化合作协定一览表(1949-1999)238-242 附录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大事记(阿拉伯国家派往中国 1956-1966)242-246 附录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大事记(阿拉伯国家派往中国 1977-1999)246-255 附录五:1956-1965 年、1972-1978 年、1979-1991 年阿拉伯国家来华留学新生国别结构统计表255-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