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现代化、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文化的多元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作用当前中国穆斯林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阿訇,应该确立坚定的国家意识,坚守伊斯兰的中正之道,主张宽容与对话,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以此更好地担当穆斯林社区教化和发展的重任。同时,只有在一定社会体系的支持下,阿訇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使命。 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阿訇负有替圣传道、宣扬主命、消除愚冥、为人师表的责任。阿訇除了宣扬教义、解释教法、力行教规、开展教化外,通常也是穆斯林社区公共事务的领袖和社会事务方面的咨询师,在穆斯林大众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
全球化对中国穆斯林的作用
当今世界,随着国与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和依赖性的加强,全球经济把人类凝聚成一个地球村,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也被裹挟到同一个“村落”中互动。与此同时,人类文明经受着越来越多的考验,战争问题、道德问题、信仰问题……接踵而来。作为少数族群的中国穆斯林,也早已被卷入全球化浪潮中,既经历着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文化的启迪和作用,也遭遇了全球范围内非伊斯兰文化的多重挑战。 世俗化中,消费市场的扩大引发了人类消费欲望的膨胀,人们的宗教信仰普遍淡化,宗教的道德说教在世俗化的背景下显得苍白乏力。对一些穆斯林而言,世俗化使他们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享受之中,远离了伊斯兰教的两世观,重今生而轻来世、图物质而弃精神。 现代化中,人类科技的发展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有目共睹。与唯现代化相对的是对现代化的盲目排斥,这一点在中国穆斯林民间体现得尤为突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仍有个别阿訇抱残守缺,拒绝现代化带来的变革,甚至还有一些阿訇以“读下四书为功名,读下真经两世明”的论调,宣扬读书无用和读书无益于后世的思想,导人于新的蒙昧和无知。盲目地接受和排斥现代化,对穆斯林群体都有危害,应该冷静地略论其益处,但也要在享用的过程中保持合理合法,将伊斯兰的价值和伦理贯穿其中。 19世纪以来,民族主义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通常都持有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如阿拉伯民族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等,成为反西方、反霸权、反侵略的口号和工具。民族主义使穆斯林社群观念淡化,造成了信仰社群的分裂。根据《古兰经》和圣训,伊斯兰教信仰其实是对民族、血缘、种族等人为边界的淡化,通过强调信仰来消解人为因素形成的认同障碍,“天下穆斯林皆兄弟”。 可惜的是,这一宗教观念因强调信仰认同而往往被西方学者贬为“泛伊斯兰主义”,成为西方“伊斯兰恐怖症”(Islamphobia)的思想根源。其实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伊斯兰的精神,就会发现,伊斯兰教恰恰启示人们可以通过消解民族主义来促进人类的团结与和平。这一点值得中国穆斯林重视,不能盲目地强调不同群体的特殊性而忽略了共性,更不能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轻视其他民族,这样只能助长自己的狂妄与自大,导致自我封闭和孤立,甚至给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媒体、移民、旅游和广泛的社会交往,多元的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穆斯林的作用日益加深,改变了中国伊斯兰文化长期以来的封闭性特征。随着国际穆斯林移民的增加,中国伊斯兰教的多元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传统上以“三大教派,四大门宦”为特征的中国伊斯兰教分类体系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新与旧、保守与革新、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处于互动和整合状态中。国际上较大的有关伊斯兰的思潮、运动、事件等,都能够在我国看到其反应和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素质的拓展
伴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落实,中国穆斯林民间的基础教育设施得到了改善,教育质量有所提高,穆斯林的整体文化素质也有所改观,因而对阿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良好的综合素质是阿訇为任一坊必不可少的条件。 坚定的国家意识是阿訇首先要具备的思想观念,阿訇要永远站在国家立场考虑中国伊斯兰教的生存和发展。国教相依,国家稳定则穆民安逸,国家富强则信士乐居。作为一坊的精神领袖,阿訇不仅仅是宗教仪式的领导者、宗教教义和教法的解释者、宗教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社区内最具向心力,并深受本坊及外坊穆民尊重的知识分子和道德典范,因此其国家意识关于本坊穆斯林的思想意识也必定具有很大的作用。 中正思想是阿訇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阿訇要将正确的伊斯兰思想和观念传达给信众,告诉人们伊斯兰教导人要忍耐、宽容、善良,伊斯兰坚决反对暴力、恐怖和极端。不能由于个人和族群的利益就对伊斯兰教教义进行随意性解释,造成盲断和盲从。要消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固执的教派偏见,这些思想是导致穆斯林分裂和伊斯兰教被误解的关键,也是偏激行为产生的思想根源。 宽容与对话是阿訇必须具备的又一思想观念。作为伊斯兰学者和穆斯林知识分子,阿訇应该担负起为穆斯林进行释疑和解惑的使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促进不同信仰之间的了解,阐扬中正的伊斯兰思想,充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者。同时,要加强同一信仰群体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对话,要以宽容的理念对待不同信仰和不同派别的群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知识的伊斯兰化,即根据认主独一的基本教义,将人类知识重新进行改革、修正和定位,使之在符合宗教精神和人类普世性伦理的框架下使用和传播。它是伊斯兰世界中具有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穆斯林学者提出来的话题,可以说是宗教界较早对人类脱离了道德规范却飞速发展的知识和科技进行的回应。但目前国内学者对该话题仍非常陌生,而穆斯林民间更是在知识的快速积聚中无以应对。为此,阿訇必须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首先,阿訇必须拥有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包括教法律、教义学、阿拉伯语等,能够处理一坊穆斯林的日常宗教事务,阿拉伯语论文网站,担负起教化一坊的责任。 其次,阿訇要有扎实的汉文化基础,具有基础的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史哲知识,如此才能保证更好地理解经训,做到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用明白通畅的言辞宣扬伊斯兰教文化。 最后,阿訇应该有基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正确观察和了解社会,而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揭示自然的神奇与奥秘。认主学方面的经典除了哲学推理外,一般与自然科学知识有关,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理解教义的深奥义理。 鉴于此,笔者呼吁必须通过提高阿訇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改变目前往往是那些读不了书、吃不了苦、家里管不住、社会管不了的“问题孩子”才被“遣送”到清真寺学习教门知识的窘迫局面。此外,社会要为阿訇提供自由的思想空间,保证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即阿訇要有清醒的政治意识,但也不能过分迎合政治而脱离穆斯林大众,使政府能够通过阿訇听到民间的声音。
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责任
作为教职人员,阿訇要身体力行,劝善戒恶,因此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宣传者,宣扬教义和教化坊民是阿訇一生的工作和使命。阿訇应该具有为坊民整体信仰素质的提高而奋斗的意识,抛弃了这一工作,单纯以领拜开经、送死迎新、维持坊事为主要内容,则是阿訇不思进取、安于近况、职责不明的表现。 在穆斯林社区,阿訇往往给人一种谨慎威严、不苟言笑之感,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和宽容心。曾经有基督教牧师和汉族朋友多次询问笔者,能否向阿訇请教和讨论问题?如果同阿訇讲话应该注意什么?言辞中有担心冒犯或顶撞阿訇之意。这一印象当然不利于阿訇融入大众。阿訇应确立正确的从教态度,抛弃可能的傲慢与造作,通过慰问疾苦、扶助弱小、婚姻咨询、解决家庭纠纷等社区活动,改变在人们心目中刻板威严的形象。 阿訇还要善于同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一起分享伊斯兰教,改变生硬地说教,或将伊斯兰教包裹起来,阿拉伯语毕业论文,担心他人发现和了解。伊斯兰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民族的私有财产,所以阿訇有责任通过去民族化、地方化和宗派化,倡导不同信仰、族群、派别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在经堂教育难以为继,大部分清真寺经学陷于停顿的状况下,清真寺可以利用时机,推行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层次的穆斯林进行宗教基础、道德、法学和社会知识教育,抑或实行清真寺开放日,消解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隔阂,通过阿訇的努力,使清真寺能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挥一定的功能。
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履行其使命所需的社会支持体系
除了从全球化角度讨论阿訇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承担的责任外,笔者还要从社会的角度提及为使阿訇履行其使命而应有的社会支持体系,这一点关涉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与国外特别是穆斯林作为少数民族的国家相比,中国穆斯林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汉文化有着千百年的互动,因此我国阿訇履行责任和使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聘任阿訇一定要通过坊民民主协商,选择学养深厚、操守虔诚、诵读规范、讲经基本功扎实,具有使命感和团结协作、宽容豁达精神的学者担任。 目前,部分地区的阿訇面临着严峻的生计、子女教育、婚姻、养老等问题。阿訇的工资待遇问题已经是作用伊斯兰经学传承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也是造成部分阿訇形象、地位、素质等不高的最重要制约性因素,从而与日趋衰落的经学教育形成恶性循环。为此,要提倡尊师重教的观念,并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提高阿訇的生活待遇。 此外,很多清真寺的阿訇缺乏必要的轮流,放弃了历史上形成的游学制度,不利于知识和人才的交流,造成固步自封,对宗教的发展和消解坊内积淀的矛盾不利,作用到文化的传承。对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行阿訇之间的定期交流,组织国内爱国爱教的青年阿訇到国外伊斯兰大学或国内各级伊斯兰教经学院学习。也不妨在国内清真寺之间开展类似的访学制度,选取国内经学发达、思想开放的清真寺作为各地青年阿訇的交流平台。此举不仅能实现经学的流通,提高和丰富阿訇的学识,还可以培养阿訇关怀大众的意识,消除教派、民族和地域偏见,领导坊民履行伊斯兰教的中正之道,爱国爱教,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全球化给中国穆斯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探讨中心) (来源:中国民族报,引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本栏编辑: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