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适功能是伊斯兰教的诸多社会功能之一,对维护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尤其是中亚各国的作用下,我国新疆某些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的心理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而伊斯兰教可以发挥其对穆斯林群众民族心理的调适功能。
发挥宗教的心理调试功能,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心理调适功能是宗教的一种基本功能,是宗教之于社会稳定所发挥的积极效应。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对穆斯林的心理也有着积极的调适功能。有探讨者提出,伊斯兰教的社会功能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对穆斯林的心理建设功能,对民族习惯的作用功能、伦理道德功能、经济功能和整合功能等。在我国新疆地区生活着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感情溶化为民族心理,升华为本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同一民族群体间往往融入较鲜明的情感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要素。宗教信仰就是该地区民族群体交流和情感投入最明确的方式之一。宗教信仰往往成为信教群众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凝聚力加强的桥梁。所以,必须重视并发挥伊斯兰教对信教群众的心理调适功能,实现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民族之间友好关系的相互认同,减少因宗教排外性而引发的冲突,从而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新疆地区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其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以及我国国家地缘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周边国家的作用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前作用部分穆斯林群众心理变化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新疆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可能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关于周边环境和自身形势的担心、焦虑和恐惧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感缺失心理,这是人们关于社会形势的基本反映,是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心理。 二是面对周边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动荡不安的局面与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差距拉大等现实,部分穆斯林可能会出现不思进取的悲观失望心理。 三是在民族偏见与生存社会不稳定以及发展不均衡的现实作用下,新疆某些地区存在着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隔膜、戒备、防范心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不断下降,心理隔阂逐渐加深。这主要表现在: 部分非穆斯林群众错误地认为某些穆斯林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容易产生一种戒备和防范心理;而部分穆斯林群众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事实可能会认为是其他非穆斯林夺去了他们的资源和就业机会,进而对之产生偏见、怨恨甚至仇恨。 四是部分穆斯林群众基于现实社会中的某种不公正现象而产生的失衡心理、怨恨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偏激心理和民族敌视心理。这是隔膜防范心理的更进一步发展。在新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民族感情与宗教感情相互交融,难以分清社会、民族、政治、宗教等问题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有一些人站在民族和宗教的角度上去观察略论、认识一切,由于缺乏社会常识,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看成是民族问题或是宗教问题,就可能导致出现民族失衡心理和敌视心理,进而可能演变成民族偏激心理,造成大范围内的民族意识增强以及民族怨恨增加。 五是穆斯林中某些人的崇洋心理与盲从心理,以及被动参与民族分裂活动的无知心理和无准则民族认同心理。 六是宗教认同、跨国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错误心理。
安抚心灵、两世吉庆、仁爱中道、爱国爱教--伊斯兰教的心理调适内容
宗教可以以超现实的方式增强信徒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信徒应付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强度,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稳定消除心理隐患。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探讨所探讨员冯今源认为,伊斯兰教可以满足穆斯林心灵的渴望与祈盼,阿拉伯语论文网站,用信仰净化他们的心灵;同时,也要求他们以坚定的信仰把握自身,把握生活,超越自身,超越生活,不断地去追求自身的完美,阿拉伯语论文,追求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信仰在人们心灵上造成一种强有力的自我控制机制,对人们的行为形成深层的制约力量,从而使道德在人们心灵深处成为巨大的权威。也就是说,伊斯兰教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发挥调适穆斯林心理的功能。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的正向功能,调适新疆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的各种特殊民族心理,使之转化为对维持整个社会的平衡、保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积极影响的民族心理。 第一,针对安全感缺失的心理,伊斯兰教能够给穆斯林群众一个获得安全感的心理归宿。宗教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伊斯兰教作为穆斯林的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显然可以成为穆斯林情感认同、群体归属的纽带和精神向导。伊斯兰教教义明确要求信仰后世,《古兰经》指出“不信后世者,确是偏离正路的”。并且,伊斯兰教认为死是自然的,是归真复命的过程,要求人们不要畏惧死亡,这样容易使信仰者确信可以暂时挣脱威胁人类安全的困境和压力。《古兰经》云:“凡欲获得后世,并为此而尽了努力的信道者,这等人的努力是有报酬的。”所以,对穆斯林群众而言,追求后世能够使他们找到心灵的彼岸世界,这样就为消除穆斯林因为现实世界的不稳定局势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做好了准备,为他们提供了对未来的安全感,重新鼓起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增强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针对悲观消极的心理,可以发挥伊斯兰教两世吉庆的思想,消除人们的消极心态,将其扭转到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关注现世利益、谋求现世发展的方向上来。伊斯兰教是提倡“两世吉庆”的宗教,讲究两世并重,既要相信“后世”,也须重视“今世”,号召穆斯林要在现世努力创造美满生活,同时也应多做善功为未来的后世归宿创造条件。《圣训》云:“今世是后世的田园。”耕耘今世,向往后世,既是神圣的人生追求,又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不懈努力的动力,激励穆斯林以坚韧的毅力、高昂的斗志,投身于现世的奋斗之中,完成真主赋予的使命,继而实现造福全社会、造福全人类的目标。 第三,针对隔膜、戒备与防范以及失衡、怨恨、偏激、敌视等心理,通过对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的宣讲等活动,对不利于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的民族心理进行合理的调适、还原,强化各族人民之间的和睦、友爱、团结、互助。伊斯兰教是一个重视平等团结的宗教,只有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才能更好地和平相处、减少矛盾、消除隔阂,从而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和谐。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谨守中道,避免偏激的行为和过分的做法,以中正思想为指导,坚持走正路。对此,《古兰经》告诫穆斯林:“你应当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与你一起悔过的人,也当遵循正路。你们不要过分,他(指真主)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可见,坚守中道、反对偏激、维护民族平等团结是伊斯兰教教义应有的内容。 此外,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中有诚实守信、宽恕待人、远奸近贤、中庸行事、以德报怨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内容。如伊斯兰教的美德主要有:敬畏、忍耐、宽恕、诚实、公正、互助合作、利他、言语优美、结交好人、重视礼节等。这些美德构成了穆斯林的道德规范,而且无不与社会文明要求相吻合,它们关于消除人们之间的误会、怨恨、偏见等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合理引导,发挥其团结群众、和睦乡邻的重要功能。宗教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爱的渴望,伊斯兰教也不例外。正如西北民族大学马明良教授指出的,“伊斯兰教所提倡的爱,不局限于其信仰者之间,而广及于全人类,无论民族、种族、肤色、语言、国籍、贫富、强弱、智愚,乃至宗教信仰”。这种广泛的伊斯兰之爱显然有助于消除人们之间的隔膜心理,使人们因为爱而产生心灵沟通,进而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 第四,培养穆斯林群众爱国与爱教相统一的民族心理以及自觉维护祖国边疆统一、社会环境安定的民族心理。伊斯兰教是一个崇尚和平、反对暴力的宗教。追求和平,反对仇恨、暴力和恐怖是伊斯兰教基本的宗旨和精神,是广大穆斯林的基本义务之一。《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不要跟随恶魔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这段经文告诫穆斯林当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平,反对一切阻碍和平的言行。 爱国是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是穆斯林应尽的义务。伊斯兰教教义强调“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也提出“爱护生长你们的土地,属于信德之一半”。在政治上将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是伊斯兰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表现,必须努力做到“爱教必先爱国,爱国不忘爱教”,为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安定的政治局面发挥更大的影响。通过宣传伊斯兰教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伦理道德规范,使穆斯林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认同是其他一切认同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加深新疆地区部分穆斯林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其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反对无准则的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探讨中心) (来源:北京日报,引自自然网刊网) 本栏编辑: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