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英中(阿拉伯、英国、中国)三个国家各自情感悲剧的相关文化研讨_[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本文由留学生论文中心-阿拉伯文学论文专区整理提供,全文通过中、英、阿三国的文学名著中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三部爱情悲剧中主人公各异的爱情表现和三部悲剧,文本所突现的不同文化景观和审美需求。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理解,但贞洁夸姣、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因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纯情爱情的典范。汉民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阿拉伯民族有“盖斯与莱拉”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三个爱情故事都是讲年青男女相恋不能结合,自杀而亡,有着纯殉情这一共同母题,本流传于民间,是各种族集体无意识心理积淀和记忆的结果。后经文人之手再创造,跳出了民间文学的范畴,进入纯留学生论文文学领域而名垂青史,在各自所属的文化圈中熠熠生辉。本文将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埃及诗剧《莱拉的痴情人》、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重新置放于其诞生的文化泥土中进行多层面的探索和体察,对中、阿、西三种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以对照解读三部文本中的悲剧人物受其作用在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立场以及为保卫爱情所采取的步履有何不同,期望对三国文化特质有所掌握。
  
  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上有不少戏剧佳作取自于民间传说,后经由剧作家的再创作,终成为垂馨千祀的艺术典范,在不同文化圈中广泛传播,例如:中国剧作家徐进收拾整顿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埃及剧作家艾哈迈德·邵基的诗剧《莱拉的痴情人》、英国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徐剧、邵剧和莎剧。这三部爱情悲剧不管从母题来源、基本情节、思惟题旨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1、母题来源:三部爱情悲剧均取自于本民族的民间爱情故事,后经剧作家之手的再创作成为纯殉情典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江南一带更是流传甚广。最早泛起在东晋,若从形诸文字的唐代张读《宣室志》中所记载的梁祝故事算起,记实、扩编梁祝故事的各种文体的文学著作可谓种类繁多,数不胜数。特别是被改编成戏曲上演以后,梁祝的形象活跃于不同剧种的舞台上经久不衰,成了传统剧目。有些唱段更是脍炙人口,传诵不息。现在流传的剧本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口述,由剧作家徐进等收拾整顿而成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本文便是采用此版本。梁祝的故事虽诞生于中国,却广泛流传于属于中国文化圈的国度中。
  
  “盖斯与莱拉”的爱情故事在阿拉伯国家妇孺皆知,可追朔到公元7世纪中叶。公元10世纪,阿拉伯闻名文史学家艾布·法尔吉·伊斯法哈尼正式将这一故事收录于《诗歌集成》中。埃及现代闻名诗人、剧作家艾哈迈德·邵基(1868-1932)便是根据《诗歌集成》里的素材在1931年写了闻名的诗剧《莱拉的痴情人》。邵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留学法国。一度受埃及总督宠幸,成为宫廷诗人。因在诗中披露出对英国殖民者的愤懑情绪,而遭放逐。他创作了大量布满爱国热情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精神的诗篇,收录在《邵基诗集》(四卷本)。他的诗独树一帜,享有“诗王”的美名。晚年专注于诗剧创作,写有六部诗剧,大多反映阿拉伯民族和埃及人民的悲剧,奠定了阿拉伯诗剧的基础。“盖斯与莱拉”的故事发源于阿拉伯国家,在伊斯兰文化圈内广泛流传,并借助12世纪波斯大诗人尼扎米(1141-1203)《五卷诗》中的《莱拉与马杰侬》这一卷申明远扬,又以此为辐射核心进入欧洲。“在阿拉伯文学中,马杰侬实际已成为一个典型。凡因爱情变得神魂倒置、失去理智、或为爱而殉情的,人们均称他为‘马杰侬’”[1]。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源于5世纪的希腊传奇,本为小说。1562年英国诗人亚瑟·布鲁克据此传说写了一首长篇叙事诗《罗密欧与朱丽叶哀史》,故事便传入英国,在欧洲大陆传播甚广。英国文艺中兴时期闻名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根据这首长诗在1594-1595年间写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这是莎翁三部爱情悲剧中第一部。此剧从16世纪上演以来,经久不衰,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拍成片子近20部,阿拉伯语论文范文,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受欢迎的一部。
  
  2、基本情节:三部爱情悲剧的基本情节相似: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相爱;他们的爱情都潜在着危机;男方向女方求婚遭留学论文拒绝;期间有好心人从中玉成;女方家仍违反女意将她嫁与他人;一方死,另一方在其坟前为其殉情。
  
  徐剧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途中偶遇也去求学的梁山伯,彼此互有好感,遂在草桥结拜金兰之好。三年同窗共读糊口,使祝英台对梁山伯暗生情愫,可梁山伯竞不知祝是女儿身。“十八相送”智慧的祝英台以巧妙的比喻,向梁暗示她的爱慕之情,善良的梁山伯仍没识破祝的庐山真面目,这便是梁祝爱情潜在的危机所在。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男女授受不亲,不能相对独处。女子更要谨守闺范,不得混迹男子群中。结婚需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私订终身。祝英台曾托师母做媒,梁山伯父母向祝家提亲不成。祝父不顾女儿的反对硬是将其许配给马家,梁山伯为此怅然不乐,阿拉伯语毕业论文,相思成疾而魂归西天。祝英台闻之后,到梁冢前失声哀恸,突然冢裂,祝投而死。
  
  邵剧中盖斯和莱拉糊口在阿拉伯半岛北部的阿米尔部落,自小青梅竹马,长大后真诚相恋。盖斯用诗歌倾诉对莱拉的爱情和思慕,这就是他们爱情最大的障碍所在,也是莱拉父亲拒绝将女儿嫁给盖斯的原由。由于阿拉伯的礼教划定,不得将女儿嫁给一位写诗赞美她的人,以避嫌疑,维护家族的荣誉。一对情人被拆散,盖斯精神变态,被视为“马杰侬”—为爱而疯狂的人、情痴。地方官伊本·欧夫替盖斯向莱拉的父亲提亲遭到拒绝。莱拉嫁给他人后忧郁而死,盖斯得知来到莱拉的坟前泪尽而亡。
  
  莎剧中维洛那名城两大家族的昆裔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次假面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真诚相爱,可两家“累世的宿怨”从根本上就取消了他们结合的可能性。劳伦斯神父暗中匡助这对恋人,无奈顽固的朱父硬要将女儿嫁与他人,朱丽叶假死被葬,罗密欧在其墓前仰药自尽,朱见罗亡也举剑自刎。
  
  3、思惟题旨:三部悲剧讴歌了青年男女纯挚夸姣、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为爱情敢于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摒弃旧的婚姻观念,最后以死来抗争、保卫神圣爱情。他们的爱情并没有由于死亡而终结,而是通过死后永不分离而获得了长生。在某种程度上,这并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爱情悲剧,也是一种社会悲剧,是两种糊口轨制、两种不同的道德体系之间冲突的结果。他们的叛逆行为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徐剧中没有提到故事发生的切当年代,只是泛指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祝英台拒不接受其父对她婚姻的摆布,不屈服有权势马家的逼婚,敢于私订终生,他们以叛逆的姿态反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奉“父母之命”、由父母作主的婚姻轨制,催发了那个时代个人婚姻意识和自决的权力。
  
  邵剧中明确写着剧情发生在伍麦叶时期(公元661-750)初,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固然建立,可是部落偏见却紧紧地控制着阿拉伯人意识和行为,抹杀了盖斯和莱拉这样一对情人。盖斯蔑视部落习俗,留学生论文大胆勇敢追求爱情,而莱拉的行为始终受部落传统的制约,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和顺从它,并成了它的牺牲品。此剧揭示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旧礼教与伊斯兰新礼教之间的冲突。……伊斯兰教所倡导的思惟就是要消弱根植于莱拉和她父亲麦哈迪意识中蒙昧时期的偏执”[2]。
  
  莎剧写于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创作时期,也就是英国文艺中兴运动正盛之际,但血腥复仇传统仍在蒙、凯两个家族沿袭下来,阻碍了罗朱的结合。罗朱不愿因上一辈的恩怨而抛却夸姣的感情,朱巧妙地应付了母亲的逼婚,与罗秘密结婚,实现了灵与肉的结合,他们的死消除了两家的仇恨。因而“构成悲剧冲突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社会道德气力:一种是残酷、凶恶和复仇的封建精神,另一种是爱情、情谊、和谐的文艺中兴风尚”[3]。
  
  提要:本文以平行探讨角度对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埃及诗剧《莱拉的痴情人》、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文化层面的多向观照和审阅,从梳理其表面的趋同入手,再探索略论其深层的相异之处,从而揭示出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三部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迥然各异的爱情表现以及三部悲剧文本所凸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