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决定反击 美国与东南亚的军事联系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此后,拥有马尼拉的美国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东南亚国家”。菲律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为控制东印度群岛的门户是很有价值的,但对中南半岛上发生的事情却无能为力。美国无法阻止受到苏联和中国支持的共产党军队在奠边府取得决定性胜利。好在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仍然保留了南越政权,越语论文题目,而这也许就是美国一直在寻找的机会――印度支那出现了新的权力真空,美国将取代法国在东南亚大陆部分站稳脚跟,而且它就在共产党中国“脆弱的软腹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其实一直到1961年第三次柏林危机结束之前,美国对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兴趣都是有限的。欧洲火药桶随时可能引爆,艾森豪威尔和刚刚上任的肯尼迪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在国内“鹰派”看来,美国在冷战中表现软弱: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权被推翻,1953年签署朝鲜停战协定,1956年纳赛尔领导的埃及倒向苏联,当年底苏军坦克进入布达佩斯,1959年古巴亲美的巴蒂斯塔政权被推翻,两年后美军竟眼睁睁看着古巴的亲美力量在猪湾被彻底绞杀。 1961年,麦克纳马拉成为新的美国国防部长,他随即重拾艾森豪威尔的所谓“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不能在越南堵住“共产主义扩张”,整个东南亚必将沦为中国和苏联势力范围。五角大楼与白宫一拍即合,华盛顿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方法来改变“绥靖者”形象。 在当时的美国政府看来,只有东南亚面临的局势最为危急,而处于反共反华最前线的越南,因此成为肯尼迪决心投入赌注的最重要战场。 注定战败 关于美国来说,越南战争的战略本质是一场有限的“遏制”战争。对此,白宫和五角大楼没有分歧。朝鲜战争经验表明,在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中追求绝对化目标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美军地面部队在10年侵越战争中从未越过北纬17度线――这必将导致中国公开的武力干涉。然而,现实情况是美国连有限的战争目标也没能达成。 是目标出了问题?还是手段出了问题?越南为什么没能成为第二个朝鲜半岛? 客观地说,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军事表现是合格的――如果不算很好的话。美军地面部队取得了几乎每一场战役的胜利,从未遭遇过长津湖式的惨败。越南的制空权制海权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在美军手里,然而美军却无法剿灭南方的越共游击队。纯军事观点认为,大规模战术轰炸无法切断后援充裕的北越政府向南越输送部队和物资的通道。越南不是朝鲜半岛,只要卡死几个山间隘口就可以堵死部队机动线路。越南的热带丛林让渗透变得轻而易举,南越游击队即便遭遇失败还可以暂时退回北方,根本就不可能被彻底剿灭。 1972年尼克松政府为了以打促和,发动了对北越的战略轰炸,似乎取得了“奇效”,巴黎和谈最终达成协议。然而,这样的“奇效”恐怕还是河内对空袭和谈判前景早有把握的结果――只要美军撤出,统一是迟早的事。想仅靠战略轰炸就让北越彻底放弃南越显然不可能。约翰逊政府是明智的,越过北纬17度线只能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军事上占领河内和海防没有意义,北越政府和军事力量可以撤至中国境内,将整个越南变成“南越”,而将中国作为“北越”继续战争。 美国在越南唯一取胜的机会在政治而非军事。只有在越南建立一个稳定、廉洁、高效的政府,才有可能消灭游击队在南越生存的土壤,从而达到朝鲜战争式的有限目标。对此美国很清楚,实际上在1964年全面战争爆发前,中央情报局就已经干过多次“换马”闹剧。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南越的政治精英均来自法国殖民时期有意保留的王室、地主和贵族阶级,他们执政的动机是保证自身利益集团不被共产党消灭。他们的腐化和软弱是内生性的,根本不可能让南越变成美国所希望的亚洲民主样版。反过来讲,越语论文,美国在南越保持大规模军事存在本身,就已经足以让西贡政权在民众中威信扫地了。 因此,美国在越南的目标是注定要失败的,跟手段无关。肯尼迪花了两年时间看清了这一点,约翰逊却足足花了4年,尼克松在上台之前就知道这场军事冒险是没有希望的,当尼克松将最后的战争目标定为“如何体面撤出”时,就已经超出了理性战略范畴,其最终失败即非常容易理解了。最可悲的是那些将军们,1968年威斯特摩兰还在敦促约翰逊增兵至70万,并声称只要兵力足够,战争仍可以打赢。可想而知,约翰逊在听到自己的将军如此要求时是多么愤怒与沮丧――威斯特摩兰之前曾保证过只要增兵至50万就能打赢,而1968年美军已经在越南部署了多达54万人。威斯特摩兰显然已经输红了眼,他在1968年被撤换,但直到2017年去世都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