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80后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变化,越南人口已经呈现男多女少(而不是中国人惯性认为的男少女多)的局面,而且和平时期婴儿的大量出生,已让越南步入年轻人居多的“人口黄金期”。 1980年代,越南维持着非常高的出生率,直到1993年实行计划生育(城市只能生二胎)。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已经长大的越南青年,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良好教育的,如今也开始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如今在Facebook上关注各种公众话题的越南80后,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这些已经走上历史舞台的越南新一代,承载着这个国家转型的机会和风险。 关于中国来说,认识他们,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越南,这个扑朔迷离的邻邦。 两年,第三次。8月5日,南都周刊记者再次穿越广西边境,展开15天的跨国之旅。 踏上边关通往河内的客车,婉转曲折的越南歌曲在耳边响起。车里身着紫色工作服的女服务员,车外随处可见的越南字符,提示你已进入另一个国度,黄脸庞、红国旗,一切似曾相识。 越南首都河内的红河堤岸,有一幅长长的马赛克拼图,描绘着越南的文化、风土、宗教和生活。画面沿着马路延伸,慢慢变成了铁道大桥、高楼大厦,就如中国人曾经熟悉的目标图腾。让中国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还有那些工、农、兵、知识分子在党徽下面遥望未来的宣传画,画中伴着和平鸽,以及红色的越南国旗、党徽,似是当年国人立志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图景。 但这不意味着,越南仅仅是中国的昨天。 在胡志明市的第一郡,越语毕业论文,68层高的Bitexco金融塔兀然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它在记者第二、三次拜访越南的间隙就完成了兴建,并颠覆了《情人》或者《Lonely Planet》这类著作中形成的西贡(胡志明市过去称为西贡)印象。这座高塔的简介也毫不掩饰越南人对快速变化的自豪感――“这座建筑界定了这座城市的轮廓线,它高耸着以见证越南民族的睿智和魅力。” 因为工作或者旅行的关系,南都周刊记者在两年内与超过60位年轻的越南人交往,他们是19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这一代人的很多特征,能打破或颠覆过去中国人对越南的各种刻板印象,譬如,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变化,越南人口已经呈现男多女少(而不是中国人惯性认为的男少女多)的局面,而且和平时期婴儿的大量出生,已让越南步入年轻人居多的“人口黄金期”。 1980年代,越南维持着非常高的出生率,直到1993年实行计划生育(城市只能生二胎)。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已经长大的越南青年,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良好教育的,如今也开始越来越强调“我们必须靠自己”。 不少国际评论这样形容:一些中国走了很长时间的道路,越南用几年就可以完成,甚至有些走得比中国更远。经济上,国际上有 “越南速度”的说法,从1990年代开始,越南实际GDP增长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数据上看,越南也已从曾不能解决温饱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人对越南诸如“小国”、“穷国”,乃至“中国最好的学生”等居高临下的形容,如今已经越发不符实际。 这些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形态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越南青年尝试自力更生,寻找新的自我实现路径,就如同越南这个国家,不再奉守单纯“亲华”、“亲美”等陈旧思维,而是试图积富自主。受上一辈人观念作用, 学习教科书长大,如今在Facebook上关注各种公众话题的越南青年,也承载着这个国家转型的带来的机会和风险。 关于越南、中国乃至世界来说,越南新一代已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认识越南新一代,也正是为了重新认识越南,我们这个扑朔迷离的邻邦。 随意中的秩序 初到越南的中国人,常常会惊讶于越南与中国――应该是过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的小学生戴着红领巾,庙宇铭刻着中文字,官员们穿着白恤衫长西裤,“同志”、“大使馆”等称呼直接采用类似中文的发音。 不过,中越意识形态相近,并不意味着二者步调一致,或者越南对中国亦步亦趋。中越关系曾有过13年的不正常状态,越语专业论文,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国之间也在海洋领土等问题上不时发生摩擦。 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越南的国徽“抄袭”中国国徽,却不知道今年5月,在越南全国进行国会代表直选,这个国徽出现在大街小巷、无人不见的投票动员广告上,甚至当记者到访时,它们仍悬挂在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广袤城乡。 在经济上,社会主义越南曾先后跟随过前苏联和中国的步伐。越南领导人曾在越共“四大”(1976年12月)上按照前苏联传统模式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一度造成粮食和日用品的严重匮乏。1986年,越南借鉴中国实行“革新开放”,才使越南的经济面貌和国民生活迅速得到扭转。 理解现代越南的第一步,可以从它的街头开始。如今的越南大城市,依然保持着满街红色标语的社会主义色彩,但也呈现出这样的生气:夜市如火如荼,人们坐在路边饮食,摩托车如万马般流过马路。 在越南,摩托车是最基本的出门工具和保障,而越南人也习惯了骑着摩托车不断碰头,交往、合作。但关于初到越南的外国人来说,过马路一直是他们的头号问题,因为越南城市里的摩托车密如蚁织,红绿灯也不多,常让人在路边驻步难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年,阮光明,一位26岁的西贡导游曾这样教记者――“如果你实在过不了,close your eyes,and go straight!” 这种听上去类似摸着石头过河,自然形成秩序的思路,却在实践中证明可行:当记者径直匀速横穿马路的时候,摩托车流如同调教好自动避让系统,开到记者身前身后会自然地绕过。 类似的“越南秩序”还有很多。譬如,在河内,城管执法往往会出现如下场景:执法车到摆地摊的地方停下,然后摊主们纷纷收拾台椅,打扫地面,顾客们会在一旁等候,等城管绕两个圈离开后,摊主们又会把台椅重新摆好,顾客们坐回原处――整个过程,没有执法,没有追逐更没有冲突,所有人都遵循着灰色的默契。 随意乃至投机的性情,有时也会作用到越南青年的政治生活。越南国会代表自1993年起便采取全国直选,并规定了严谨的选举程序。记者接触的很多青年,都掌握候选人财产公示、接受选民质询、差额直选这些选举要则,也普遍对被选举人有着诚实等基本要求,但他们对待选举的意识和做法却各不相同:有的不参加选举,有的随意填票对待,当然也有积极分子会认真地全程参加。 乱中求金 在由摩托车、个体商摊和市民组织的城市空间里,越南青年们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不少上班族通常早上6点就起床,却并非匆忙上班,而是花半小时喝点咖啡才动身,有条件的,工作间隙会跑到咖啡馆打电话办自己的事情。 这些额外的“工作时间”,越南人通常花在买卖黄金、囤积美元、买卖股票或者其他个人买卖之上,以获取更多收入。在记者的越南朋友中,“做私活”非常普遍,即便他们会是公务员或者公司员工,而他们从事正职的收入,往往比不上外快。 当然,这些赚外快的行为也不乏风险。三四年前,越南的股市处于最高时期,但如今股市一直不能回复当时的高点,于是很多人变成了“大闸蟹”;这两年,越南盾的贬值速度高达两位数,于是市民排队买卖黄金的情形时常出现,政府为了应对,把越南盾的储存利息提高到了14%。 就像近邻的中国一样,胡志明市等城市的房价,随着密集的投机行为急剧上升,买楼已经被大多数越南年轻人形容为“一己之力无法承担的梦”。
中国被形容为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在“越南桥”等越南年轻人习惯登录的网站上,这样描绘着中国商人“无孔不入的景象”:从海龟到木薯,从木材到矿石,各种上游产品都被中国购走,有些评论还认为,“中国这些扫货式的采购行为直接加速了越南物价的攀升”。 物价飞涨在近两年作用着越南人的生活。除了黄金市场日益火爆,罢工也不时成为报纸上的热点。今年上半年,越南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大幅增长16.03%,其中6月份通胀率升幅突破20%,而越南政府也决定从10月1日开始上调公司最低工资标准。 关于踏上越南经济快车不久的越南新一代说,挑战还有很多。越南股市从去年的超过1000点,跌到了现在的436点,跌幅超过了一半。有评论甚至认为,越南目前的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前泰国的情况有一定的类似,包括资本出逃、贸易赤字、货币贬值压力等。 国际诱惑 在越南的肯德基快餐店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有趣广告: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的男士上班族,像其他越南人一样,坐在路边的小摊吃鸡肉粉,怎知一部车经过,溅起的脏水打在了他的背上;接着,电视画面出现了这位青年在肯德基店里一边吹空调一边吃鸡肉的情形,旁白这样说:“想吃得舒服一点?来KFC吧!” 这是越南年轻人对国际资本吸引力的一个生动写照。改变越南年轻人的消费方式――譬如把他们从路边摊拉到连锁店里(在越南,甚至成为了发掘越南市场的必然之路,年轻人为主的人口结构,潜在的消费市场,使众多外资多年来持续进入越南,并支撑起越南近10年高达7.6%的经济增长速度。 有份调查显示,越南是世界盈利最大的五大零售市场之一。在消费力的分野之下,很多受访问者这样概括大城市里的越南青年:尽管名义上,很多人的工资只是越南盾数百万[1人民币(CNY)=3273.6907 越南盾(VND)],但他们都注重外表,购买漂亮昂贵的日本摩托车,注意衣着,如果他们做企业管理的工作,或者父母是政府职员、生意人,那么,他们往往有能力穿上Levi’s这样的名牌。 投入国际潮流,迎接物质的诱惑,带来的有时是动力,有时是压力,有时是破坏力。在越南的媒体上,个别越南青年沉迷娱乐、援交以及毒品等行为不时受到抨击。 消费能力直接取决于收入。关于世代居住在河内、胡志明市等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生活的压力比外来务工者要小一些。一方面,他们父母的工作或者经济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儿女的消费开支,另一方面,越南土地事实上实行私有制度,有地的家庭,可以通过建房出租或者个体生意的形式获得额外收入。 现在的越南,满街的咖啡厅布满了WiFi,国家级电视台不时播出用谷歌获得知识的节目,英超联赛经常占据着体育版的头条,中国的新闻,上到动车下到凤姐也会成为坊间的谈资。而在职业选择上,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很多年轻人,会希望投身银行、外企等现代商业机构,那意味着收入,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向往。 几乎所有与记者交往的越南年轻人都形容,他们身边的中国商业元素,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货,后者与同样席卷越南的、其他国家的商品的区别通常是:没有品牌,便宜,质量较差。想创业的年轻人,经常产生到中国做生意的想法,但中国货只是他们积累财富的途径,他们赚钱后的最终消费目标,仍然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电子产品,或者设计精美的摩托车,乃至昂贵的欧美服装品牌。 舶来潮里看中国 在与国际商业文化,乃至西方价值观接轨的过程中,越南青年的自我认识也在不断变化。记者向每一个接触过的越南青年都提出过一个问题:“越南青年是什么样子?”得到的回答可谓千变万化。 很多人都回答类似“比较开朗,爱交朋友”这样随性的答案,但有旁人尤其长辈在场时,他们往往又会给出类似“勤奋”、“尊重家庭”的说法。甚至,有些记者认识了两年的朋友,面对同一问题、同一环境,每次的回答都有所不同。 这就像越南文化,看上去也是驳杂、多变又难以琢磨。越南现代文化本身经历了与中国汉文化、印度文化和法国文化等三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这样的文化根基也类似于越南的国家生存之道――200多年来,越南曾有过被列强殖民统治、奋起抗争的百年痛史,也经历过依靠中国、前苏联等国支援的艰苦岁月,演变了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历史。 文化输入上的变化,深刻作用着越南青年的成长,在越南,除了从小被全力灌输的祖国观念,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正统”的价值观源头。而在作用越南年轻人的外来力量中,现代的中国,并非一般中国人想象中富有吸引力。记者注意到,在描述理想中向往的国度时,只有不到1/20的越南年轻人会提到中国,这个比例不仅远远落后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少于新加坡和韩国等亚洲新兴体。 “越南年青一代人,对现代中国的了解并不多。”《西贡解放日报》前副总编辑陆进义这样形容。除了反抗北方来犯的古代历史内容,越南教科书现代史上对于中国的内容非常稀少(无论是援助还是战争)。因此,新一代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更来源于父母的描述,以及电视报纸里对于中国的内容,又或者是他们在生活现实中可接触到的中国元素。 根据记者的观察,越南年轻人对中国人的描述,标签一般以“勤奋”、“随意”、“热情”、“小气(有时指中资雇主)”、“讨价还价”、“自以为是”居多,这些观念都形成在他们成长历程中――尽管他们的父母辈,开始富裕的,年过40的越南人近年流行到中国旅行,有的更对中国文化有着长年的感情。 相反地,很多越南青年更愿意向来自中国的记者展现他们积极的一面。一个名叫邓光平的24岁西贡小伙子的愿望代表了这种决心:“我希望有很多钱,我可以有很多朋友,我希望能到处旅行,我也希望总有一天,越南能出现像李小龙这样的人,向全世界展现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