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越两国自古关系密切,越南深受中国文化的作用,国情相似,经济互补性强。目前,在区域一体化、东盟合作加强和中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合作是大势所趋,两国人民迫切需要增进了解。而越南华侨华人在中越经济交往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影响。探讨越南华人的历史与近况,增进我们对越南华侨华人经济与中越关系和贸易往来之间关系的了解,有利于两国更好的合作与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华侨华人的影响来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服务。本论文主要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线索,从经济方面,动态地略论和描述华侨华人向越南迁移的历史和在迁移过程中华人经济的形成、发展以及对越南经济发展的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越南;华侨华人;经济;地位 有史可查的中越关系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迄今历时2000多年。从秦代起,“交趾”便纳入中国封建王朝的版图,越南是从公元10世纪后半期(相当于我国北宋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一个国家的。在这之前,它的北半部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下的郡县,古时称“交趾”(唐以后称安南);南部是林邑国(后称占城、环王国),也与我国封建王朝有过“朝贡”关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调“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共50万,经营五岭以南,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并派有文武官员治理。象郡郡治在临尘(今广西崇左境),其辖境则包括了越南北方的北部地区。后来,这数十万经营者并未返回家乡,而是“与粤(古代越、粤二字相通,包括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方一部分地区)杂处”,留在那里安家落户。(1) 一、 早期中国人向今越南的移民情况和早期开发 自公元前214年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越南隶属中国郡县时期。这一时期定居该地的中国人悉数被本土化,越南独立建国后则转化为该国人。他们不是华侨,但中国人移居该地区的历史是从他们开始的,他们对当地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应被历史所遗忘。 大体上说,内地移居者对推动交趾―安南地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中国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逐步引进该地区,极大的推动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史籍记载,交趾“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2)当地雒民尚“不知牛耕”。赵陀据有交趾、九真后,始“教民耕种”。 锡光、任延治理二郡时,亦“教其耕稼”。越南历史学家明铮在《越南社会发展史探讨》一书中也曾指出:“一世纪初,锡光驻交趾、任延驻九真时,才把中国的耕作经验传播到我国来,铁犁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了,灌溉使生产率大大提高了,越语论文题目,生产力状况变成新的了。”(3)除了铁器、农具外,中国的砖瓦、陶器制作、造纸等技术的引进对交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 藩属时期 10世纪后半期是越南历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它的南部是继林邑国而起的“环王国”或“占城国”。在北部,丁部领于宋太祖乾德年间(公元963―968年)消灭了十二使君,统一了北方,自称“大胜王”,宋王朝封他为“交趾郡王”。以后,逐渐发展成一个国家。“自此始判为番夷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只把它看作“藩属国”,而不再把它看作自己的领土了。 照当代国际通行的惯例,凡一国公民移居他国而又保留本国国籍者,称为“侨民”。因此,越语论文,从10世纪后半期移居交趾即安南的中国人始可称作“华侨”。 广大华侨在这一时期为越南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在进一步推动越南农业经济进步的基础上,帮助越南人民发展了手工业;再一个方面,是对今日越南南部地区的卓有成就地开发。 (一)手工业的发展 越南的某些手工业,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是近代才出现的。在此以前,手工业一直都是从属于农业并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而旅居越南的华侨手工业者,却很早就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了。这部分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华侨,一方面用自己的手工业产品,供给了越南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越南人民中传授手工业生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越南手工业的发展。最典型的就是陶瓷业。 越南学者们认为陶瓷业是越南头一个最“带有典型性质的手工业”,“大约在公元前三百年,我们便已向中国人学会用转盘的措施……杜摩迪耶认为,越南陶瓷器业开始发展的时期,可以肯定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赵武帝时(按即赵陀时)。当时有一名叫黄广兴的中国人到头溪乡(属海阳)居住,教乡民做陶瓷,做缸、瓮,渐渐全乡人都学会黄广兴的技术而成为陶瓷匠……土河乡到现在还有两座庙,供奉黄广兴和他的第一个学生,这两个人被看成是陶瓷业的鼻祖。”(4)这是就早先的中原移民和后来的华侨,对越南建立和发展陶瓷业所作贡献的说明。以后,到1801年,嘉隆(皇帝)下令一个名叫何达的华侨(广东帮帮长),叫他请三个广东工人到龙寿(属承天),制造一种和琉璃瓦相似的采瓦。(5)大约在1886年,龙寿的陶瓷业迅速发展起来,有将近1000名陶瓷手工业工匠和士兵在这里生产,而且,生产量可观,“每月的生产量达20万元”。(6)坐落于河内郊区的八场乡即是“由于会造陶瓷的中国人到那里居住并传下了技术,才使八场乡成为生产陶瓷的一个重要地区”。(7) 这是北部地区的情况。南部的情况又怎样呢?“1882年,边和有五个砖窑。(三个属于华侨,另两个属越南工匠所有)和四个陶瓷窑。根据另一份资料则边和一共有10个陶瓷窑,大部分掌握在华侨手中。”(8)“南部陶瓷业已有很长的历史”,“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工场主都是华侨”。(9) (二)对今越南南部地区的开发 这一历史时期,相继流徙越南南部的下交趾(南圻)的广大华侨,胼手胝足、辛勤劳动,对该地区土地和资源的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越南南部的下交趾(南圻),位于湄公河下游的三角洲上,是今日越南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是,在17世纪明清交替之际,湄公河三角洲却还是一片“寥寥漠漠”的处女地,尚是真腊国(柬埔寨)的领土。顺化宫廷老早打算吞并这一片肥沃土地,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649年,杨彦迪等3000亡明遗民到来后,又一次触动了他们的“拓地之愿”,于是,便把这一批亡明遗民安置到今定详、边和等地。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广东雷州人莫玖带领1000余人到了今越南南端的河仙省,顺化王朝借助杨彦迪、莫玖的力量,并经过这些华侨的辛勤劳动,才使这片旷古荒原“日增繁衍,生民安居耕植,风物繁花,商船凑集”,成为“海外之乐国”。(10)时人,还称这些地方为“小广州”。 三、 法属时期 独立前,华人经济在越南受到法殖民主义的压制和盘剥。法殖民当局对华侨实施经济上的限制、利用与盘剥相互为用的政策。 当法国在越南的统治基本得到巩固,殖民当局通过经济开发和行业垄断取得越南经济主导权之时,华侨所拥有的诸多经济优势渐告丧失,退而居于次要位置。旅越华侨被迫“出卖”或“转让”所承包的矿场和某些公司之后,迅速适应了法殖民主义者限制于利用兼施并用的新环境,既与之竞争,又与之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当地情况和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讲求诚信、灵活应对 、善于经营的优势,在商业和加工业等领域把握商机,较快的取得了新的发展。 四、 独立后的华人经济 “抗法、抗美期间至越南南方解放以前,是越南华人经济的繁荣时期,位于越南南方的西贡和堤岸是越南的商业中心,华人经营的商业也大部分集中在这里,主要从事中小资本的商贸活动。这一时期,越南经贸的80%由华人经营,其范围涵盖金融、进出口、批发和零售,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系统。”(11) 据统计,至1974年底,全越华人商贸企业共有7000多家,华人控制了越南南方50%的零售业和90%的进出口贸易额。在许多大行业,如华人经营的钢铁厂、化工厂、纺织厂的投资资金占全行业投资额的80%。(12)可见,华人经济已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但1975年越南南北方统一之后,越南曾出现大规模的反华排华运动,华人经济陷入低谷。 五、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 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方解放,次年7月全国统一之后,越南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在越南南方实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华人公司下降。外交上实行对苏联一边倒政策,中越两国关系陷入恶化状况,华侨、华人问题也一度成为越内政外交的敏感问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数十万华侨、华人被迫出走,返回祖国或从海上前往第三国。返回祖国的越南华侨、华人总数在20万左右,被安置在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的华侨农场或其他单位。其中,有些人后来转往第三国投靠亲友,不少人则一直在国内定居至今。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越开始陷入日益深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为了摆脱贫困困境,1986年越南实行革新开放政策,对华人政策作了幅度较大的调整,肯定了华人所做的贡献及其公民权利和义务,允许华人成立股份企业、责任企业以及联营企业并允许华人在任何领域发展。1991年底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和1998年签订《边贸协定》使华人的境况逐渐好转。1995年越共中央书记处颁布并实施“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华人工作”,肯定了华人对越南经济、文教和社会事业的贡献。 近年来,越南政府推动华人参政议政。这些,都为华人经济的再次崛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政策条件。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华人经济逐渐发展。华人应用自己的经商才干,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经营各种经济业务,取得了不少成就。据统计,2003年华人经济占胡志明全市经济总量的70%,目前至少控制着当地 1/3的商业经营,2/3的工业加工值是由华人创造的。 总之,独立后革新以来的越南华人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它们的积极影响和巨大潜力,正越来越为各界人士所瞩目。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大的动荡、变迁的年代,竞争异常激烈,信息、新技术等浪潮猛烈的冲击着各个经济领域。华人经济要想在今后的岁月里更好地生存发展,除了发挥固有的优势和应用现有的基础,还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更敏锐的经济眼光。现代经济对人、对经营者的要求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格。关于华人经济至今仍存在的弱点诸如经营形态大多比较陈旧等不利因素,尤应全力克服,方能更好地脱颖而出。当然,这已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徐善福、林明华.越南华侨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潘嘉�.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M].商务印书馆,1961。 [3] 明铮.越南社会发展史探讨(范宏贵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4][越]陈庆.梁茂华译.法属时期越南华人的商业地位[J].东南亚纵横,2003(1). [5] [越]陈庆.法属时期和西贡政权时期越南华人的投资特点与趋势[J] .东南亚探讨.2002(2)。 [6] Tran Khanh“The Ethnic Chine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ietnam”,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3. 注释: (1)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亦载:“秦并天下,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适徙民与粤杂处”。 (2 )《水经注》卷三七条所引。 (3)明铮.越南社会发展史探讨(范宏贵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4 )潘嘉�:《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3-44页。 (5 )(潘嘉�引注)《大南政变实录第一记》,第四一卷,第20页。 (6)潘嘉�:《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第45页。 (7)潘嘉�:《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第47页。 (8)潘嘉�:《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第56页。 (9)潘嘉�:《越南手工业发展史初稿》,第57页。 (10) 见[越南]潘辉:《皇越舆地志》;黄高启:《越史镜》;吴豆甲:《中学越史教科撮要》等作品。 (11)引自:Tran Khanh“The Ethnic Chine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ietnam”,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3.p.33. (12)引自:Tran Khanh“The Ethnic Chine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ietnam”,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3.p.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