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节”是我国京族重要的祭祀海神的节日,与我国东兴京族隔海相望的越南万柱也有类似的节日。本文通过对越南万柱“哈节”的实地考察,略论其祭神仪式的举行过程和文化内涵,在归纳两地哈节的不同之时,重新讨论越南万柱“哈节”的名称及内涵。 祭神。六月初二早晨,茶古亭12个祭员和彩旗队、锣鼓队一起,在“中军”的指挥下,前往陪祭长的家中迎接“荤席”祭品盘。祭品盘分为四组,包括各色水果盘、饮料盘(以前是酒)、喜饼盘、清蒸全鸭盘,这些祭品分别以长1米宽半米的木桌承载。祭员队伍迎接到“荤席”果盘后,陪祭员和他们的妻子加入到迎接队伍中,男青年抬咸木果盘桌,女青年手托糯米饭和鸡还有香烛纸钱等物,大家抬着祭品返回茶古亭。之后祭员站在亭两侧,陪祭员和他们的妻子跪拜在内堂,大家在师公的带领下进行隆重的祭神仪式。到了晚上,还有“收祭木”的仪式,主要由12位陪祭员将前一晚安置在亭内木柱上的“祭木”抬起来,放置到亭外左侧,然后返回亭内叩拜谢神。“收祭木”意味着“Le”(祭礼)结束了,“Hoi(会)还没有结束。接着新一任12位陪祭员带着果盘、鸡肉盘、糯米饭等祭品到亭内祭拜,新陪祭员正式接替老陪祭员承担祭神的任务。 送神。农历六月初三日的送神仪式分为三步:一、迎“荤席”祭品盘;二、送灯;三、施恩礼。这次是前往新陪祭长的家中迎“荤席”祭品。“荤席”包括水果盘、鸡肉盘、槟榔果盘和鲜花,这些祭品由村中的年轻人随着祭员队伍送到茶古亭。在新陪祭员举行完祭拜仪式,担负起新一年祭神任务之后。就要进行“送灯”仪式了。这盏神灯(den than)是在迎神那天点燃的,将灯送出亭外是为了给神仙照亮回去的路,也意味着节日即将结束。祭礼的最后进行施恩礼(Thi On),就是在亭外空地上洒上钱纸、香蕉菠萝、糖果饼干等物,分给围绕在亭内外的鬼神,让他们不要在此停留,能安心回去。在东盛亭和长尾亭的施恩礼中,还有“放船”仪式,这些纸糊的战船上有士兵模型的纸偶,还有炮台、鼓等物,色彩鲜艳,船两头插有彩色旗帜。将纸船放人大海,让士兵护送神仙出海,神仙们率领士兵守卫四方疆域,保卫地方百姓。到这里节日全部结束,新老陪祭员和茶古亭事务委员会的成员在亭外汇聚一堂,大家举杯庆祝节日的顺利完成,也期待着新一年祭神仪式的到来。 (二)娱乐活动 在茶古亭进行祭神仪式的同时,还有一些民间娱乐活动,包括“砍鱼”、打长牌、划船比赛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乡村四邻踊跃参加,成为茶古亭祭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砍鱼” 这项活动极富万柱地区所属的海洋文化特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儿童。在农历六月初二的下午两点活动开始,大约持续一个小时左右。首先由一位成年人手持竹棍,上面垂吊一只纸板做成的鱼,而5米开外是一个被蒙上眼睛的小孩,由他(她)手举木刀,摸索前往“砍”鱼。每个儿童有三次“砍”的机会,如果砍中纸鱼则有奖赏,奖金为2千盾至1万盾(折合人民币0.6-3元),即使没有“砍”中也让人感到十分兴奋和紧张。因为带有悬念又需要一定运气,因此参与的儿童很多,气氛热烈而欢快。 2、打“棚牌” 打“棚牌”的游戏在农历六月初二下午进行,各村都会派出老人团队参加比赛。比赛在茶古亭外的院子里进行,老人们坐在色彩艳丽装饰一新的木阁楼里,古时是用木头搭建的2、3米高的木棚子,因此称为“棚牌”。一般分为两边,每边五个“棚子”,中间站着发牌人。游戏开始后,发牌人抽出一张牌并叫出那张牌的名称,哪个棚子首先唱出相应的歌曲就赢得那张牌,获得了三张牌时这个棚子会插上一面小国旗或获赠一盘酒作为奖品,最后按奖品数计算获胜方。获胜的队伍分出一二三等奖,可以得到30万盾(折合人民币100元)奖金。 3、划船比赛 每年茶古亭祭礼期间,还会组织划船比赛。比赛在茶古坊四个村的船队中进行,每个村派出3只船队,共12条船参加角逐。船头用龙头纹装饰,每条船坐12个人,由船头举旗人指挥喊号,引导整条船的人共同行动。比赛路程有2公里,在距离海边1公里处的海中插旗以示折返点,获得头三名的船队将得到旌旗和奖金,这对获奖的村庄来说也是一种荣耀。这样的比赛锻炼人在海上驾驭船只的能力,同时增加船员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精神,因此得到各村的普遍拥护。但是从2000年开始出现机动船后,比赛不再用人力划船,由于缺少了人们身体力行的参与,比赛的观赏性和竞赛性下降,因此逐渐失去观众而停止举行。 这些民间娱乐活动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是茶古亭祭礼的重要补充。通过各种充满智慧和趣味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祭礼当中,让大家在娱乐中增进了感情、提高了技艺、分享了快乐。 四、越南万柱“哈节”蕴涵的文化及精神内涵 越南万柱举行的“哈节”带有明显的本地文化特色,结合了民众的希望和追求,是人们内心真实的体现。茶古亭的哈节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祭礼,并受到村民的支持,因此一直延续下来。 (一)越南万柱哈节是民众对神灵的皈依 在万柱哈节中,人们祭拜的是神化的六位先祖。人们通过供奉“象”和祭品的方式表达对神灵的皈依和崇敬,感谢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同时为全村人来年的平安幸福祈祷。每个祭祀过程都表现了大家对神灵的顶礼膜拜以及对先祖的追思。人们通过祭礼,表达内心渴望幸福生活的希望,同时也是人们向神灵解脱自我、释放苦闷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谢礼得到神灵的辅助、护佑以克服生活中的艰难困苦。祭礼是带有深刻民族性的活动,是大家为了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团结一致的最高体现。 (二)越南万柱哈节体现了对祖先的追思 无论是对自然的崇拜还是对本民族根源的追思,祭祀在每个^心中都蕴涵着神圣的含义。每种祭拜仪式都会与当地的文化需求相结合,富含本地民族传统的特色和特殊的意义。越南万柱茶古亭中供奉的是六位开天辟地的祖先,他们都是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物。人们将人类的高尚品质汇聚于他们一身,将这些为人们披荆斩棘、谋取幸福的人物奉为共同的祭祀对象,并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在茶古亭举行祭礼。全乡人凭借迎神、祭神、为神养“象”等方式,纪念六位先祖建功立业的伟大事迹,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和追思。古代的茶古人为了祭神甚至跋山涉水回到海防涂山请神,对祖先的思念是深藏在每个越南茶古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并时刻提醒人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越南万柱哈节包涵着教育传承的功能 在哈节的举行中,有大量村中的年轻人参加,小的十几岁,大的二十多岁,还有陪祭员的筛选等,都对参与者的品行道德提出了要求。能参与到哈节中成为祭员或陪祭员,都是值得本人和家庭自豪的事情。村民阮书泰说道:“人的一生中要当一次陪祭员,才能说他的人生是圆满幸福的。”而成为茶古亭祭祀人员必须从言行上约束自己,成为大家认为知书达理,能够明断是非,与乡邻关系和睦并且已经成家立业的人。这从侧面对村民的日常行为和精神内涵进行了约束和调整,每个村民为了成 为祭员,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圆满”就会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足,按照成为祭员的标准规范行为举止。哈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村民教育教化的影响,成为调整村民行为和心态的无形标尺,也使得全村展现出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的氛围。万柱哈节正是通过祭祀神灵与娱乐活动的结合。实现对村民以及他们家庭成员的教育功能,让年轻的民族文化传承者感受到节日的内涵,在创造和享受民俗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人。 (四)团结乡邻。增加民族凝聚力 民间祭礼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演变而来的精神产品,是一种文化生活类型。他们供奉神灵和祖先,不仅表达对神灵的皈依和对祖先的追思,更重要的是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和痛苦,争取幸福的生活。每年茶古祭礼举行时,全村上下、男女老幼全都积极参与,迎神的队伍中更集中了村中从十几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可以说茶古祭礼是全民参与的活动。大家在这样的祭礼中各司其责、齐心协力供奉神灵和祖先,任何参与者都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为实现保佑全村平安幸福而努力。全村人通过这样的节日团结起来,共同经历祭神的过程,大家精神诉求相同,行为模式一致,所寄予的希望也一样,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统一。加上划船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的举办,大家相互团结、友爱互助,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增强了村民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整个节日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五、中国京族满尾“哈节”与越南万柱“哈节”的区别 京族�尾哈节与万柱哈节在举办时间上接近,由于举办形式和仪式过程与满尾京族“哈节”相似,因此有许多学者和�尾本地人将其也称为“哈节”,实则不妥。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地“哈节”的祭神对象不同。满尾哈节祭祀的是以镇海大王为首的五灵官,里面除了兴道大王是真实人物“陈兴道”以外,其他四位均是人们幻化出来的神仙,尤其以对于镇海大王的传说为主;而万柱茶古亭祭拜的是六位祖先,不是神仙而是真实的人物。 第二,两地“哈节”仪式的主要内容不同。满尾哈节的主要祭祀过程包括迎神、祭神、唱哈、乡饮和送神,祭祀神仙是主要的内容;而越南茶古亭祭礼在迎神祭神中结合了民间娱乐活动。《越南民间祭祀》上记载:祭礼分为“Le(祭)和Hoi(会)”两部分,“祭”表达了对神灵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的祈祷和感恩;“会”则包括了许多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通过在祭祀中穿插举行民间娱乐活动,增加了民众的参与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而漓尾哈节在祭神中也有摸鸭蛋、跳竹杠等民间娱乐活动的出现,但是处于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而且活动多数在祭祀完成后的休闲时间进行。万柱祭礼的民间活动围绕茶古亭展开,多数在亭前的空地上进行,更体现了亭在乡村中的集会影响;而万柱的娱乐活动则在远离哈亭的地方进行,是祭祀活动的附属品。 第三,越南茶古亭祭礼没有“唱哈”的仪式出现。�尾“哈节”在满尾人中称为“盖殿耽”(gai din daml),意译“亭旦日”,也就是说这一天是大家为了纪念漓尾亭建成而举行的欢庆日。如前文所述,京语的“歌唱”音译为“哈”,由于在整个祭祀的过程中穿插了“唱哈”祭神的内容,因此逐渐被其他民族称为“哈节”。而万柱哈节中没有“唱哈”的祭祀出现,没有“哈公”或“哈妹”,缺少了“唱哈”这个重要的特征,定名为“哈节”有些牵强。 第四,两地“哈节”民众参与程度不同。漓尾哈节举行时万人空巷,群众参与度高,但是在“乡饮”的环节不允许妇女参与。万柱哈节的准备时间长,参与者不分年龄和性别。越南陪祭员家庭负责养“象”的职责,具有深刻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在当地人看来,如果不能成为陪祭员将成为自己一生的遗憾。养“象”从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直到六月初节日举行,持续时间长,花费精力多,是实实在在的为神“服务”,“养象”者要悉心照料“象”,如果“象”出现生病厌食的情况,陪祭员还要备齐祭品前往茶古亭拜神,祈求神灵的保佑。整个“养象”的过程体现了参与者为同胞祈福的深切愿望。 第五,两地“哈节”的文化内涵有区别。漓尾京族希冀得到海洋神灵的护佑,由此实现生产丰收、生活安康幸福的愿望,全族人通过“唱哈”来歌颂神灵;而万柱京族表现更多的是对先祖的感恩,对民族发源地的追思,并通过为祖宗养“象”、贡献祭品等行为来体现祭祀功能。 六、对越南万柱“哈节”定名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两地哈节的举办形式、表现特征、文化内涵、精神信仰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特别是满尾“哈节”的得名有其自身的特性,而万柱茶古亭节日则与“唱哈”无关。我们不能因为两地属于同源民族,又在相近的时间举办外表类似的节日,就将万柱茶古亭节日归入“哈节”的范畴,应该说万柱茶古亭节日与漓尾哈节差别还是相当大的。就像茶古亭副亭长在参加了漓尾哈节时所说的:“我感觉漓尾组织的节日已失去了原本的涵义,我们通过‘养象’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感恩和崇敬,我们是对神的‘生祭’,而这里却将“象”杀掉了。”关于万柱茶古亭节日的定名,通过考察我们有以下思考:按照万柱茶古亭节日的越南名称“Le Hoi”来看,可理解是“祭会”,即大家举行祭祀活动和娱乐活动的集会;从节日举办地和节日来源来看,可称为“亭会”,即围绕茶古亭开展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但是从节日的内涵和精神信仰来看,节日更代表了大家对祖先神灵的追思,举办过程中体现了更多祭祀的活动和礼仪,因此称为“祭礼”是相对较贴切的,能够充分说明茶古亭节日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表征。作为代表越南万柱地方民间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茶古亭“祭礼”在团结乡邻,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加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方面将起到重要的影响。茶古坊作为远离越南首都的边境地区,定期举行追思忆祖的茶古亭祭礼,关于加强边境民族对祖国的向往,延续古老的文化传统,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黄润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