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叶围绕越南问题爆发的中法战争,前后持续不足一年半,但其酝酿则可远溯自同治末年。在此过程中,清廷内部曾就和战的一个重要诱因--“保藩”与“固圉”问题纠结不已,而这实与中国传统“守在四夷”认识下难以割舍的藩属“体统”有着密切关系。但是这种以往视为“当然”的“体统情义”,在面临“他族逼处”的“千古未有之奇局”面前,却使清廷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中越近边地方的“区画”问题正是于此际在清廷内部萌生。此议最先由两广总督张树声提出,此后则有李鸿章、曾纪泽等人在中法交涉中所积极运动的“分界保护”之说,直至中法战后清廷在中越界务谈判中的力争“瓯脱”之举,其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路。近来学者皆已认识到清廷在“保藩固圉”问题上态度的微妙变化,但缺乏对清廷近边筹划方案作纵向的考察,关注点多集中于“中立地带”、“分界保护”以及相关的中法交涉方面①。而关于其中缘源流变的梳理,将有助于探索清廷在经理中越边务过程中,时人关于中越缘边的一般认识,以及在“他族逼处”“创局”下清廷的思考与措置,从而进一步了解晚近以来清廷处置中越边务的前后发展脉络与总体趋向。一、“他族逼处”:中越缘......(论文页数是:12页) ,越语论文网站,越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