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的认识中,“可能”是一个显然存在的概念范畴。这种范畴投射到语言中来,以一定的语言结构来反映,造成了语言中的能性范畴。这种语义句法范畴具有与其相对应的句法形式,我们把表达能性范畴的句法结构称为能性结构。普遍的语言调查表明,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是用助动词来表达能性范畴。汉语和越南语也不例外,都是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范畴,但除了这种结构之外,汉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段,即可能补语“V得/不C”,越南语也使用另外一种表达措施,即用副词做为一种能性情态的标记(本探讨中记为M),放在动词后面,构成“V/M”结构来表达可能性。
本文的探讨重点是通过略论和对比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结构的基础上来揭示两种语言的能性范畴在句法形式方面的差异表现,并力求解释造成每一种语言内能性结构的相同和特殊的原因,最后从比较得出的结果来对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结构教学提出建议。论文重点内容共五章,全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五章主要内容及结论部分。
引言主要阐述论文的探讨背景和限定探讨对象、探讨的意义、近况、探讨过程中的难点及论文的创新点、探讨所采用的措施和语料的来源。
第一章阐明有关能性范畴的一些重要内容,第一节介绍范畴理论和能性范畴的划分及其句法形式表现;第二节主要略论能性范畴的含义和属性并说明能性结构和能性范畴之间的有机、密切的关系;第三节和第四节依次介绍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范畴及其句法形式的表现;第五节对汉语和越南语能性结构之差异做出初步的划分,为后面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对比做出基本框架。
第二章略论汉语和越南语共同具有的表达能性范畴的句法形式:“助动词/VP”,先对比汉越能性结构的肯定式,再对这种结构的否定式和极性问、反问句形式进行比较以阐明同样一种能性结构在两种语言内不同的句法功能和每个能性助动词所能表达的语义次类。
第三章略论汉语的特殊能性结构“V得/不C”和越南语“V/M”结构,尤其是越南语的“(khong)V(/C)/duoca"。本章把略论这两种结构的句法和语义作为基础来建立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对“V得/不C”和“V/M”在汉语和越南语里共同表现的一种特征,即否定式的优先性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以揭示这两种结构“异中有同”的现象。
第四章从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及其差异表达措施来看语言共性和语言接触的产物。两种语言里都使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意义的现象表明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可能”具有共同的感知方式,并用语言像似性来“临摹”这种现实,构成语言中的能性结构。本章还从汉语和越南语在发展过程中的接触现象来力求解释汉语和越南语除了用助动词结构来表达能性范畴之外,为何各自还自己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结构来表达这种范畴。
第五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是对越汉语能性结构教学的建议,第二节是对中越南语能性结构教学的建议。
结论部分先总结本探讨的主要内容,提出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及能性结构的差异,之后试析本探讨的一些存在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能性范畴 能性结构 汉越比较 可能补语 助动词
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5-6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4 引言14-31 第一节 探讨的背景及对象14-16 1.1 探讨的背景14-15 1.2 探讨的对象15-16 第二节 探讨意义和近况16-26 2.1 探讨意义16-18 2.2 探讨近况18-26 第三节 探讨的难点和创新点26-27 3.1 探讨的难点26 3.2 探讨的创新点26-27 第四节 探讨采用的措施27-28 4.1 对比探讨法27-28 4.2 文献探讨法28 4.3 语料库探讨法28 第五节 语料来源28-31 5.1 汉语语料库28-29 5.2 越南语语料库29-31 第一章 能性范畴概述31-49 第一节 范畴理论的简述和句法范畴31-33 1.1 范畴理论的简述31 1.2 句法范畴及其类别31-33 第二节 能性范畴的含义和属性33-38 2.1 能性范畴基本含义的理解33-35 2.2 能性范畴的属性35-36 2.3 与能性范畴相对应的句法形式36-37 2.4 能性范畴和能性结构的关系37-38 第三节 汉语的能性范畴38-41 3.1 汉语句法范畴探讨38 3.2 汉语能性范畴的句法表现形式38-41 第四节 越南语的能性范畴41-48 4.1 拓展越南语能性范畴探讨的重要性41-42 4.2 与能性范畴相对应的句法形式42-48 第五节 本章小结48-49 第二章 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的共同表达措施49-94 第一节 助动词能性结构的基本句法框架49-52 1.1 “基本句法框架”和“句法结构”的区别49-50 1.2 汉语P_1式和越南语P_2式50-52 第二节 助动词结构P式的语义52-83 2.1 P式的“语义框架”52-53 2.2 汉语助动词的语义及P_1式的语义53-64 2.3 越南语助动词的语义及P_2式的语义64-71 2.4 比较71-83 第三节 汉语和越南语中P式的否定形式83-88 3.1 汉语P_1式的否定83-85 3.2 越南语P_2式的否定85-87 3.3 两种语言的助动词否定式的用法87-88 第四节 汉语和越南语P式的极性问和反问句式88-93 4.1 汉语和越南语P式的极性问句式88-90 4.2 汉语和越南语P式的反问句式90-93 第五节 本章小结93-94 第三章 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不同的表达措施94-137 第一节 汉语“V得/不C”和越南语“(khong)V(/C)/M”的句法比较94-117 1.1 有关“V得/不C”和“(khong)V(/C)/M”的几个基本问题94-98 1.2 “V得/不C”和“(khong)V(/C)/M”的分类98-106 1.3 “V得/不C”和“(khong)V(/C)/M”对内部成员的限制性106-109 1.4 “V得/不C”和“(khong)V(/C)/M”内部层次结构109-111 1.5 “V得/不C”和“(khong)V(/C)/M”的外部组合关系111-116 1.6 “V得/不C”和“(khong)V(/C)/M”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116-117 第二节 汉语“V得/不C”和越南语“(khong)V(/C)/M”的语义比较117-125 2.1 “V得/不C”和“(khong)V(/C)/M”表达能性意义的语义类别117-120 2.2 构成“V得/不C”和“(khong)V(/C)/M”的条件120-122 2.3 “V得/不C”和“(khong)V(/C)/M”的语义指向122-123 2.4 “V得/不C”和“(khong)V(/C)/M”的歧义现象123-125 第三节 汉语“V得/不C”和越南语“(khong)V(/C)/M”的对应关系125-129 3.1 “V得/不C”在越南语中的对应表达措施125-129 3.2 “(khong)V(/C)十M”在汉语中的对应表达措施129 第四节 汉语“V得/不C”和越南语“(khong)V(/C)/M”的否定强势129-134 4.1 汉语“V得/不C”否定强势的表现130 4.2 越南语“(khong)V(/C)/M”否定强势的表现130-131 4.3 对造成否定强势现象的原因解析131-134 第五节 本章小结134-137 第四章 从汉语和越南语的能性范畴看语言共性和语言接触的产物137-143 第一节 能性范畴的相同表达措施体现语言的共性137-138 第二节 从能性范畴的不同表达措施看语言的发展和语言接触的产物138-142 2.1 汉语为何还产生“V得/不C”结构138-139 2.2 越南语为何不产生出像“V得/不C”一样的结构139-142 第三节 本章小结142-143 第五章 对越和对中的能性结构教学建议143-157 第一节 对越汉语能性结构教学建议143-153 1.1 在越南使用的汉语教材对汉语能性结构的编写近况143-145 1.2 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能性结构时的困难145-147 1.3 越南学习者习得汉语能性结构常见的偏误147-150 1.4 教学建议150-153 第二节 对中的越南语能性结构教学建议153-156 2.1 越南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编写近况153-155 2.2 中国学习者习得越南语能性结构的特点155 2.3 教学建议155-156 第三节 本章小结156-157 结论157-162 第一节 对汉语和越南语能性范畴及其差异表达措施的总结157-160 第二节 探讨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160-162 参考文献162-170 附录170-176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统计176-177 ,越语专业论文,越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