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佛教的动机、认知与行为的中—越比较[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阮圆圆更新时间:2017-06-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宗教信仰是超越时空的一种精神现象,无论是古代的哪个种族还是现代的何种社会阶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处于世界的何地,宗教信仰都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重要的一部分。宗教信仰关涉的层面极其广泛,本文主要就中-越两国佛教信徒信仰佛教动机认知行为加以比较探讨。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增加,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人们为何信仰佛教,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何种因素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了其佛教行为。因此,本文试图采用实证的探讨措施探讨中越佛信徒接触佛教的机缘及其作用的基本原因,借此冀使人们对佛教获得新的见解和认识。论文在前人探讨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从教工作和修持的经验来研讨、探讨和略论两国信徒信教的心理动机、信徒对佛教教义的认知和对佛教行为的作用状况,由此可以看出两国信徒们接触佛教的动机对佛教认识和行为的作用及三者间存在的微妙关系。论文从现代佛教信徒信教动机入手,并围绕着探索佛教信仰心理动机对佛教认知和佛教行为的作用而展开,论文关涉内容及整体框构,分述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相关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与探讨假设”、“国内外宗教信仰的有关理论回顾”等内容。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关涉:动机概念的概括,心理学界对动机的界定,佛教对动机的界定,对动机的缘起加以辨析和深入(包括动机论及派别,动机的种类,动机及其他相关理论的解释);“问题提出与探讨假设”部分则涉及探讨意义、探讨措施及探讨工具等内容;“国内外宗教信仰的有关理论回顾”部分,主要对中国大陆和港、台佛教信仰及越南佛教信仰的相关文献作了简要梳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探讨所取得的进展及其不足之处。第二章分为二节:第一节对中-越佛教徒信仰佛教的动机的近况和构想进行详细阐释,并对佛教信仰者的信仰动机及信徒对佛教认知及佛教行为的作用等因素进行理论的界定、辨析、定位。第二节对中-越佛教徒实际的信仰动机的状况。同时通过两国对佛教信仰的动机相关探讨的文献进行归纳、回顾及总结。在中国寻找到相关的文献对佛教信仰动机虽然有实践探讨,但是大多数都是针对大学生或者青少年群体为主,虽然有针对性但没有普遍性;对不同国别佛教信仰者宗教性动机探讨少之又少。所以笔者以越南的南越和中越及几个行政地区的被试为代表调查对象,中国各地总共13个城市为探讨对象。进行设计问卷调查并略论结果,比较现代中国佛教信仰者与现代越南佛教信仰者在信仰佛教的动机对佛教教义的认知程度及实践行为的异同原因,并对量表提出了新的角度。第三章内容包含三个探讨:第一探讨、中-越两国佛教徒信仰佛教动机的问卷编制。本探讨采用现代心理学探讨措施与佛教思想相结合编制问卷。自拟了79个题项,组成佛教徒信仰佛教动机的初试问卷,对570名越南信仰者和604中国信徒施测。通过项目略论和探究性因素,筛选题项后,得出了三个清晰明确的维度:外在-宗教性动机、内在-宗教性动机和宗教性-非动机。通过验证性因素略论,最终确定了《中越佛教徒信仰佛教的动机的问卷》,正式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共30个题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良好的水平。第二探讨、中越佛教徒对佛教的认知问卷编制,本探讨的流程跟第一探讨相同。对两国1389名佛教徒进行正式施测,对收回并筛选出1119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略论。该探讨内容也分为三个维度:佛教徒对佛陀形象的认知、对法宝的认知及对僧宝的认知三个部分。第三探讨、佛教徒对佛教行为的作用,该探讨也采用现代宗教心理学探讨措施及借鉴前者所设计的宗教行为的问卷,针对两国信徒进行编制问卷,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个人体验型的行为、佛教护法型的行为和社会贡献型的行为。应用相关略论、因素略论和信效度略论等验证两国佛教徒信仰佛教动机、对佛教教义的认知程度与佛教实践行为之间关系。第四章:在第三章的探讨结果的基础上,采用T检验略论两国佛教信仰在佛教宗教特性方面的异同。主要在量化探讨结果的基础上,从信仰动机、信仰途径、佛教认知和佛教行为三个方面,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年龄、专业、是否信仰等12个基本状况进行T检验略论比较和讨论。本章以佛教实际状况与科学的探讨措施相结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信教年限的被试信徒等进行异同比较,借此希望能对两国佛教徒信教动机状况达成更为深刻的了解。第五章:在上述量化探讨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设计访谈资料。该探讨内容围绕着佛教徒接触佛教的主要动机和途径,在接触佛教之前和学佛之后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改变和提升,并仔细地了解两国佛教徒在宗教性的生活层面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发挥自我的心灵生活。两国信仰者对佛教的选择意愿、理解程度及实践行动如何对其基本资料有很大的相关。第二部分应用相关略论和回归略论验证佛教徒佛教信仰动机、认知及行为之间的关系。从略论的结果得知该量表中的各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并讨论及提出最后的结论。第六章:将上述略论结果再一次进行梳理和总结:其结果由前述的量性探讨所显示,将其归纳和总结下,尝试看本探讨的相关性,从动机可以预测人的行为或相反,也就是说从行为背后的动机可以预测信众对教义的认知程度。本探讨的理论成果包括两个方面,即探讨课题的理论创新与测试结果的实际效用。首先,采用新的探讨视角更全面地认识佛教宗教性的特点,使用普通术语来解释佛教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并由信众的佛教行为来预测其对佛教认知,为佛教实证的解释提供了全新视角。作用佛教行为的社会性、神秘性和崇拜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现代性的信息传输者、媒体的新闻及社会特定的情境。由此了解信仰者接触佛教是否功利性行为,并就佛教信仰者对自己如何消减死亡关切与死亡恐惧进行阐述。本章属总结性质,就整个探讨做总讨论与总结论,归纳出本文探讨的主要结论和成果。本章对中越两国信徒接触佛教最初的动机及作用因素原因再次进行了说明和讨论。同时论述了探讨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将本文探讨结果进行梳理,对本探讨的理论创新点和探讨结论做出最后的综合,并提出探讨结论所具有的针对性和可运用性。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