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红河断裂活动性探讨[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阮圆圆更新时间:2017-06-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本文基于对越南红河断裂带几何结构、地质地貌特征和断裂活动性定量数据的野外调查,以及深部地球物理场、跨断层形变测量、仪测与历史地震记录等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综合略论,结合对我国云南境内红河断裂带相关探讨工作的系统消化和整合,实现了对该断裂新生代以来右旋走滑活动时空特征的总体把握。完成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认识包括: 1.首次获得了红河断裂带越南部分长达370km范围的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形地貌、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等诸多方面的资料和证据。其中特别是通过两次约50天的越南红河断裂实地野外考察,所获得的对于红河断裂越南部分断裂空间展布与几何结构、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特征、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与右旋走滑累积位错量等方面的定量数据,填补了过去对红河断裂探讨诸多方面的空白。此外,通过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亚洲及西太平洋自然灾害与地球动力学、IGCP430大陆动力学等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获得了越南红河断裂数字地震观测、跨断层形变测量和GPS观测等相关资料,为开展跨国界的整体探讨奠定了基础; 2.云南境内红河断裂带在断裂几何结构与历史演化过程、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与活动方式、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与累积位错量、地震活动的频度与强度等诸多方面都表现了异常突出的时空不均匀性。特别是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总体活动水平,包括活动时代、活动强度等都表现了非常明显的自北而南逐渐减弱的趋势。通过本文的探讨证明:红河断裂带越南部分的活动性继续保持了这样的总体趋势,即其强烈活动时代更老、右旋走滑累积位错量更小、地震活动水平更低。这不仅对越南北部未来国土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关于重新认识青藏高原侧向挤出的作用范围和影响方式,从而进一步研讨与青藏高原发育演化相关的动力学机制问题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3.对红河断裂带强震和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中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以及强震破裂宏观特征的略论均表明,沿红河断裂带既存在SSE-SN向近水平的主压应力场背景,同时又明显存在不同方向和较高仰角的局部主压应力场。其中,具有明显倾向滑动的震源机制主要出现在红河断裂北段;中段主压应力优势方位出现向SE-SEE的偏转。此外,无论是主应力方位,还是主应力影响方式,自北向南总体上都表现出由复杂到单一的变化趋势。震源机制略论刻画的红河断裂现今构造应力场状态与GPS观测结果基本吻合,也与地质资料所揭示的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状态基本一致。 4.为提高包括断裂与地震的空间关系、震源参数与断裂深部介质环境特征以及整条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等相关探讨的可靠性,采用小震双差精确定位技术,对红河断裂带1233次仪测地震的24168条记录进行了重新定位处理。得到了震中分布相对离散、震源深度优势分布相对集中的结果。从一个方面佐证了本文对于红河断裂作为川滇活动块体西南边界影响弱化和壳内具备跨红河断裂动力传递条件的判断; 5.利用云南区域台网和部分越南数字化地震资料,采用经典Brune模型对1142次(M≥2)数字记录地震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测定和略论。结果显示,红河断裂两侧块体之间、断裂东侧各次级块体之间由震源参数反映的介质性质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异同。其中特别是断裂东侧各块体之间深部介质性质的异同是决定其时空不均匀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在资料选取时段内地震位错量与GPS观测滑移量之间的协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两种分别代表深、浅运动和变形之间的相关性; 6.利用在越南收集到的历史和现代地震记录,结合国内相关资料,对中越红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性按照历史地震活动和现代地震活动分别进行了略论与探讨。结果表明,尽管越南红河断裂历史与现代地震记录资料存在着一定的不完整性,但综合略论认为整条断裂地震活动性的总体特征是北区段最强、中区段次之、南区段最弱; 在上述探讨和认识基础上,鉴于以往对于红河断裂带第四纪活动性探讨多集中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而之后包括区域数字地震观测与地壳及上地幔结构反演、GPS大地形变观测两大方面取得的许多重要资料和成果尚未被系统地引入红河断裂活动性探讨的实际。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全面掌握前人有关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相关时空参数和成果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归纳和略论了上述两方面近年来取得的最新资料数据和探讨成果; 二是从大地构造分区与活动块体划分的角度出发,采用远震接收函数计算措施,对红河断裂两侧若干活动块体的地壳平均波速、泊松比等开展了分区块的反演计算。试图以此更清晰地刻画红河断裂的深部介质结构与动力学环境; 三是将最新GPS大地形变观测与略论成果与深部介质结构与动力学环境探讨成果相结合,以探析它们之间的深浅耦合关系为目的,重点研讨了与红河断裂活动显著不均匀特征相关的若干动力学机制问题。 通过上述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1.通过对红河断裂新生代早期左旋与后期右旋走滑不同驱动机制的略论,提出作为红河断裂右旋走滑主动盘的以东地区是由若干地质发育演化历史各异、地壳及上地幔结构和介质性质各不相同,甚至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异同的次级块体或单元构成。这是红河断裂活动性存在显著时空不均匀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广大地区地壳增厚主要体现为具有韧性流变特性的下地壳增厚的实际出发,结合川滇块体内部以北东向小金河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地壳结构的显著异同,提出了红河断裂带弥渡以北地区的裂陷伸展变形可能与跨小金河断裂的下地壳“爬坡”、蠕散和沿红河-小金河深断裂地幔热流的上涌和透入效应有关; 3.基于红河断裂东侧若干构造单元或块体变形沿断裂走向垂直异同运动与水平走滑运动交替、沿垂向深浅脆韧转换等耦合关系的综合略论,指出主要依据浅表几何结构和地质地貌调查对断裂进行活动性分段,尤其是较细的分段可能是存在问题的。提出应更加注重分段的深部依据以及与横向过渡、深浅耦合相关的,具有流变学意义的“段间转换”、“段间过渡”变形机制; 4.通过将空间对地GPS大地形变观测与地壳及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探讨结果进行对比,结合中越红河断裂的右旋走滑自北而南活动时代趋老、累积位错量变小、活动性变弱的实际,以及在浅表与红河断裂近平行展布的楚雄-建水、无量山等断裂在上地壳发生归并的深部反演结果。综合略论证明云南境内红河断裂在下地壳甚至上、中地壳存在两侧低速层的部分连接和贯通。加上其中滇中块体和华南块体的阻挡影响,使川滇块体具备深部跨红河断裂动力传递和顺时针旋转的条件。在对GPS观测所揭示的川滇地块顺时针旋转和跨红河断裂连续变形动力学机制做出较合理解释的同时,提出了红河断裂带作为所谓川滇活动块体西南边界影响已经弱化的推论。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