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俗称“癞蛤蟆”,越南语中叫“cóc”,属蛙的一种,是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常见的一种两栖动物,它皮肤粗糙、身体臃肿而流着毒液,生活在水域或阴暗潮湿的环境里,为大多数现代中国人所不喜,俗语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以蟾蜍的形象借代那些外形丑陋又自不量力之徒。但蟾蜍在越南却得到了“优待”,受到人们的尊崇,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目前,国内对越南蟾蜍文化的探讨尚处空白,越南学者对其本国蟾蜍文化的探讨也较少见,黄金玉(Hoàng Kim Ng c)和杜氏和(Th Hòa)分别在《蟾蜍的象征意义》[1]、《水生动物世界及文化生活》[2]论文中对蟾蜍文化有所论及,但都不够系统。本文主要梳理了越南蟾蜍文化在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歌谣和民间用语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略论了越南蟾蜍文化的实质,进一步略论了越南蟾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填补中越学界在这方面探讨的空白作出贡献。一、越南蟾蜍文化的内涵越南蟾蜍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传说故事、民俗歌谣和一些日常用语、词汇当中。(一)民间对蟾蜍的崇敬和信仰蟾蜍是越南人信仰中的灵物之一。据《越史略》载,越南李朝常以蟾蜍命名宫殿......(论文页数是:4页) ,越语论文题目,越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