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北部的两爬动物王国[泰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泰语论文 责任编辑:Anchali更新时间:2017-06-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两爬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因这两类动物体温不恒定,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又被称为变温动物或外温性动物。加之这两类动物的探讨手法颇多相似之处,因而常并称为“两爬动物”。
  
  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是泰国的绿山野生生物庇护地(Phu Khieo Wildlife Sanctury,相当于国内的自然保护区),在泰国北部,纬度比我国西双版纳更低,拥有大片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根据两栖、爬行动物在全球的分布来看,这里的种类应该非常丰富。我们心中充满了期待。
  
  
  3月的一个清晨,我们从曼谷出发,湄南河平原地势平坦,车行较快,到下午道路开始变得蜿蜒,进入保护区的边界了。突然,司机一个急刹车,全车人一惊,坐在副驾位置上的韩威光教授“嘘”的一声,示意我们向车窗外看。我一探头,距车10多米的前方一只硕大的灰褐色蜥蜴正缓缓地横穿公路,还停下脚步向我们张望。我赶紧去掏相机,可惜慢了半拍,这只蜥蜴溜进路旁的草丛消失无踪。韩威光教授告诉我们,这是一只伊江巨蜥,因为爱爬树,所以当地俗称“树蜥蜴”。
  沿着4米宽的柏油路面,很快我们就到了保护区的管理中心。这里有管理部门的办公场所、监测台站、标本陈列室、员工宿舍以及外来探讨人员接待站,还有一个小型足球场和两个排球场。建筑物均为一层,多数是木质结构,散布在葱郁高大的森林中,和谐地与环境融合。我们就被安排在这些小木屋里边。我和来自老挝国立大学的沙南老师住一间屋,他主要从事老挝岩鼠的探讨和保护,那是新近才发现的一种十分古老的鼠类新物种。
  三四月间泰国正值雨季,晚上睡觉时屋外蛙鸣声声,十分动听。第二天清晨我起了个大早,想看看屋前屋后到底是什么小青蛙叫得如此欢畅。这一看不打紧,我发现草地上、泥土上甚至水泥路面上到处都是1厘米左右的饰纹姬蛙,活蹦乱跳的,不下千余只。因为它们个头实在很小,全身褐色,不仔细看就像是一团泥巴,好几次差点踩到它们。这些饰纹姬蛙刚刚完成变态,到成体可以长到2厘米多点,泰语专业论文,是蛙类中的小个子,主要以蚁类为食。
  
  
  带队的泰方老师布置了这次野外工作的内容和分组名单,我被安排在第二组做领队教师,鸟类的数量统计和哺乳动物的行为观察是我们调查的重点,但未安排两爬动物的内容,可能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在我的要求下,负责此次实习的几位泰方教授商量后终于决定增加1次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用1天时间完成。我和组员们都很高兴,因为我还想再看看那只硕大的巨蜥。
  我们这个组一共12人,学生中有2个来自老挝、2个来自中国、6个来自泰国,另外还有1个泰国探讨生做副领队。考虑到多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活动时间有异同,夜晚是两栖动物繁殖鸣唱的高峰时间,我们决定对爬行动物主要以样线法在森林中进行调查,并辅以沿公路调查计数,在白天完成;而对两栖动物主要采用沿湖样线进行,在夜间调查。
  几天后,我们等来一场热带风暴,大雨倾盆,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湖泊水位就明显上涨,森林中的低洼处出现了不少小水坑,这非常适宜两栖爬行动物活动,我们决定第二天开展调查。副领队拉卡妮和我分别带领5人进行样线调查,每条样线约3公里路程。约定好汇合时间、地点后,我们就开始分头行动了。
  根据在云南做野外工作的经验,我要求小分队成员们多留意地面和树干,尤其是枯落叶中传出的“悉悉索索”的声音。果不其然,还没走上200米,在西南林业大学就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刘杰同学就在草丛中捉到一只尾巴特别长的蜥蜴,是草蜥属的南草蜥,在我国的云南、贵州、两广地区也有分布,是个常见物种。它的尾巴特别细长,而且在尾椎骨中央有个未愈合的部位,科学术语称作自残部位,可以在危险时依靠尾部肌肉的力量主动发生自残短尾行为。我让刘杰把它轻轻放在草丛上,拍照记录后就不再干扰它的正常生活。
  中午时分,调查队伍最前边的老挝女生突然尖叫一声,向后跳了一大步。“有蛇”,我的脑海迅速窜过这样的念头。赶紧走过去,一条黄褐色的蛇盘在路中央,旁若无人。虽然它个头并不大,但是头大脖子细,区分明显,肯定是条毒蛇!我用小树枝轻轻地把它挑到路旁,让同学们小心通过,对照图鉴鉴定出这是一条紫沙蛇,是游蛇科的有毒蛇,日夜均活动,以蛙类和蜥蜴类为食,有毒腺的沟牙长在上颌骨的后端,属后沟牙类毒蛇,对人危害不算大。还好不是前沟牙类的毒蛇,我捏了把汗,赶紧提醒大家继续做调查时一定要注意地面和草丛的动静,防止被蛇咬。
  接下来的调查中同学们都十分注意脚下动静。转过一个小山包之后我们眼前出现了几个小型热带湖泊,风景优美,阵阵凉风吹来,驱走了炎热和疲劳,十分惬意。正当大家都在享受着这难得的惬意时,一个叫德姆的泰国学生手指着湖泊中央叫着“快看!快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湖中隐隐泛着一道水波,抬起望远镜一看,一条体形巨大的东西在湖中快速地游动,不时还把头露出水面东张西望,隐约可以看到头、背部的黑黄相间的条纹―原来是一条成年的圆鼻巨蜥,个头估计接近2米。泰国同学告诉我们,因为它喜欢生活在山区溪流和湖泊边,常常下水游泳,泰国老百姓干脆称之为“水蜥蜴”。德姆问我中国是否有这种蜥蜴,我解释说圆鼻巨蜥在我国也有分布,主要在云南、广西等省的南部地区,这些年因为偷捕原因在野外已经很难见到了。我只在云南南部某个路边餐馆中见过一只,没想到能在泰国北部亲眼目睹巨蜥的英姿,感觉十分汗颜。
  
  
  按照约定的时间,下午5时,我们两个小分队按时汇合,相互通报调查结果。拉卡妮的小分队发现了横纹钝头蛇、细脆蛇蜥、变色树蜥和斑飞蜥,加上我们看到的3种,一共是7种爬行动物―这样的结果如果是在国内做野生爬行动物调查的话,应该算得上是“战果颇丰”了。我正得意间,韩威光教授带队的第一组和荣拉教授带领的第三组陆续回到营地,询问他们两个组的情况后,我大吃一惊:第一组发现了大盲蛇、金花蛇、棕背树蜥等13种,第三组发现了缅甸棱蜥、丽纹蛇、紫灰锦蛇、棱鳞钝头蛇等16种。汇总3个组的结果,这一天我们共调查到21种爬行动物!这个数值远远超出了我的估计。
  天黑后,调查队员们戴上头灯出发去做两栖动物调查。我们这个组的预定路线是沿着离营地不远的一个湖泊绕行一圈。白天走这条路可需要些胆量,因为这个季节蚂蟥非常多,走上半里路,脚上、腿上有个10来条蚂蟥是很正常的,所以走上一段路就得停下来处理这些小动物。天黑后蚂蟥们休息了,反而可以放心做调查了。此时虽然已经晚上9时多了,繁星点点,但野外的湖边一点也不安静,“gua-gua-gua”的叫声不绝于耳,那是雄性青蛙们为了吸引雌性或者是保卫它们的领地发出的。蛙类是两栖动物中最杰出的代表,成体已经可以脱离水或其他潮湿环境生活,然而繁殖和幼体发育却还必须回到水中,这是它们从水生向陆生生活进化道路上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而雨季丰沛的降水正好解决它们面临的困境,因此雨季就成为了蛙类繁殖的最佳时期。白天光照强、温度高,蛙类因为皮肤的高渗透性会面临脱水的危险,但夜间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因此夜晚成为蛙类活动的高峰时间。
  雄蛙们依然叫得欢畅,这个消耗体力的工作可以给它们带来繁殖上的巨大好处,然而也暴露了它们的位置。要知道,蛙类具有良好的保护色,如果它们一动不动的话,黑漆漆的夜晚是很难发现的。循着声音,在这条不足3公里的湖边,我们小组发现了小弧斑姬蛙、花细狭口蛙、泽蛙等6种蛙类,返程时还十分幸运地发现了一只很安静的无声囊泛树蛙。23时30分左右,我们回到营地和其余两个组汇合,互通结果后整理数据,当晚共发现13种两栖动物物种,其中还包括一种比较罕见的鱼螈。
  1天时间,30多人组成的实习团队发现了13种两栖动物和21种爬行动物,如此之高的调查数据表明了绿山野生生物庇护地拥有极高的两爬动物多样性,同时也表明这个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富有成效。
  1天的调查时间关于弄清楚一个保护区的两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在接下来的10多天实习工作中,如果有遇见两爬动物我们也都作了记录,以完善物种名录。4月11日,当我们结束整个野外实习时,实地调查到的两栖动物名录已增至5科23种,其中10种在中国有分布;爬行动物增至8科32种,其中15种在中国有分布。
  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和来自老挝的沙南都十分振奋,对韩威光教授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们保护工作开展得好,我还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中英对照的“两爬动物王国”(Kingdom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让泰国学生看,希望他们将来投身自然保护事业,保护好这块令人神往的土地。
  
  南草蜥有个长尾巴,但是容易断,以躲避敌害。
  
  变色树蜥。以体色多变而著称,生活于灌木丛中,捕食昆虫、蜘蛛等。雄性树蜥在繁殖季节头和肩部会变成猩红色。
  
  一条体形巨大的东西在湖中快速地游动,不时还把头露出水面东张西望,隐约可以看到头、背部的黑黄相间的条纹――原来是一条成年的圆鼻巨蜥,个头估计接近2米。
  
  圆鼻巨蜥是蜥蜴类中个头最大的,尾粗大且不易断。四肢强壮,食性比较广,可吃甲壳类、大型昆虫、鱼、蛙、鸟和鸟卵、小型兽类等。圆鼻巨蜥幼体四肢背面散有小黄斑,随年龄增长斑纹逐渐模糊不清,可见这是一只幼体,个头只有40厘米左右。
  
  花细狭口蛙。头小口小、背面有4道深色纵纹是其特征。皮肤粗糙,背部布满疣粒,分泌粘性极强的液体。
  
  台北纤蛙。身体窄长,背绿,两侧有深棕色线纹,向前延伸至吻端。多生活于水塘或溪流边,晚间觅食,可爬到离地面1米左右的植物枝叶上。
  
  无声囊泛树蛙。四肢细长,指、趾端可见吸盘,适应攀爬。
  小弧斑姬蛙。体背从吻端至肛门有1条米黄色脊线,背部脊线上有1对黑色弧形斑,因此得名。
  泽蛙。体色变化较大,泰语论文题目,上下颌及两眼间有斑纹,背正中有脊纹,皮肤棱和疣粒明显。
  紫沙蛇。游蛇科后沟牙类毒蛇,以蛙、小型蜥蜴为食。因行动迟缓,有“懒蛇”之称。
  横纹钝头蛇。无毒蛇,背部有黑白各半的鳞片组成的不规则细横纹。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