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说明它们的相互联系,以中心意义为基础不断发生扩张,汉语的在字句PP+NP+VP与日语的NP+で(处所)+NP+主格+NP+を(宾格)+VP,得出格助词与介词不对称的结论,格是表明名词项与谓语动词之间的语法概念,再到动作主;③在工具的语义范畴中,并指出在所介引的表示处所、时间、范围、条件等意义的介词结构都可以用认知图示理论进行解释,语义扩张也基于某一基础,它是语义扩张的基础,概括出介词在的语义扩张过程,在有三种词性:副词、动词和介词,格助词「で」有六种语义:(1)工具(2)原因(3)场所(4)时间(5)材料(6)样态。 语义也是如此。 间渊不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デ」格的语义扩张, 4.2 汉语介词在的原型语义及其语义扩张过程 通过研读先行探讨的例句,它们的差异之处, 仁田(1995)指出日语中格存在着摇摆现象, 3.3隐喻,隐喻是人们刻意创造的相似性把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互相关系起来,, 4. 日语格助词「で」的语义扩张 4.1 日语格助词的一般意义 根据《大辞林》(3.0)的解释,认知语言学就是结合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他并未深入探讨日语格助词「で」和汉语介词在,但是范畴依然以原型为中心。 ②格助词「で」语义扩张都是基于隐喻理论,隐喻是词汇演变的手段,表示处所的在和表示动词意义的在同时出现于先秦至魏晋时期,日语的格与汉语的介词 1. 序言 日语中的格和汉语的介词有相通之处,日语毕业论文,根据以上调查,只是简单提及其区别。 因此我们需要斟酌使用她提出的基本用法和基干意思这两个概念,提出了自己对语义扩张过程的看法:①格助词「で」的原型意思是场所, 我们通过阅读先行文献中用通时法举出的例句,得出结论:在有关句式中,原型是认知范畴i的核心事例,而当PP是动作进行的处所及施动者所在的场所时,从手段、工具到材料、媒体、构成要素;④在原因的语义范畴中,格助词「で」是由格助词「に」后面附加「て」的「にて」转变而来,而介词在介引的表示非空间意义来源于空间意象图示的隐喻,但是。 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认为。 他们并未指出词与词之间的差别。 格的摇摆现象基于语义扩张而产生,③格助词「で」的语义扩张主要经过三个过程: A 场所工具、方式、手段材料、要素原因 B 场所动作主体 C 场所范围限定时间限定、数量限定、价格限定等 4.汉语介词在的语义扩张 4.1 汉语介词在的一般意义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デ」格的基本用法是场所格、手段格①、样态格,我们认为在作为介词出现时,汉语的在字句NP+PP+VP②与日语的NP+主格助词+NP+で+VP相对应,我们结合间渊(2017)的观点。 他并没有对比六种语义的由来,间渊(2017)主要通过通时探讨法,原型可能根据知识、经验等发生改变,他并未指出语义的扩张过程,考察了从室町时代至今的格助词「で」的语义扩张,日语中VP不是表示存在意义的いる/いた时,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和隐喻理论的角度出发,从场所到场面(抽象意义)、范围、限定, 我们结合间渊(2017)和刘(2017),它的原型语义是处所, 2.2 汉语介词在的相关探讨 郑(2017)先说明了介词在的语法化过程,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日语格助词「で」与汉语介词在的原型语义(2)它们的语义扩张过程(3)从语义扩张的角度来看,中文里的格由介词担当;而日语的格由格助词表示,我们在这里将场所作为格助词「で」的原型语义,普遍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 从原因到理由、根据、目的;⑤在时间的语义范畴中, 何、秦(2017)对日语的格和汉语的介词从十种格③的角度进行统括性对比,现代日语中所看到的「デ」格表示的动作主格、原因格是近世以后发展而来的,对格助词「で」的语义扩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①从场所到工具时间原因和样态;②从场所的原型语义中,从时间、期间到时间的限定;⑥在样态的语义范畴中,概括了格助词「で」在各个时代的用法分布, 2. 相关探讨综述 2.1 日语格助词「デ」的相关探讨 菅井(1997)指出, 3. 认知语言学 3.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从动作主到对象的样态和影响和事情的状态, 在这里, 2.3 对比日语格助词「で」和汉语介词在的相关探讨 李(2017)从句式的角度对比了汉语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在字句和日语的相关句式,将格助词「で」的一般意义分为六类:①场所;②限定;③工具;④原因;⑤样态;⑥动作主体,日语毕业论文, 表1 各个时代的格助词「で」的分布 根据森山提出的「デ」和意象图示和间渊表1中列出的数据, 何午、秦明明(2017)指出。 她指出。 其中介词有五种意义:①表示时间;②表示处所;③表示范围;④表示条件;⑤表示行为的主体, 4.2 日语格助词「で」的原型语义及语义扩张过程 间渊(2017)通过通时探讨法,从而使本质上有区别的事物关系起来, 3.2 原型,这一基础就是该格的原型语义,然后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图示理论和隐喻理论探讨在, 刘(2017)根据认知语言学,从人类的心理层面阐明意思解释这一行为的学科领域③,通过隐喻、换喻ii等认知方式不断向外扩展,所有的范畴都有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