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探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早期从医学角度的探讨。最早对鼠疫进行探讨的是当时人从医学角度的探讨尝试。在鼠疫爆发后,出现了从科学的角度对鼠疫的历史和探讨做详细介绍的文章。①这些探讨不仅是对鼠疫医学病理探讨的深入,也为后人探讨鼠疫病源、爆发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2.鼠疫与社会问题的探讨。在东北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鼠疫由自然灾害上升为社会问题,人们从疫源问题到鼠疫的传播路线、死亡人数到公共防疫体系及生态环境、社会、卫生、经济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探讨。②如张剑光的《三千年疫情》(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年版),是从历史学角度来关注瘟疫的作品。书中介绍了清末东北鼠疫的自然概况和所采取防疫方法,并详尽的阐述了防疫机构;余新忠等著《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7 年),较全面的介绍中国近世的疫情状况以及瘟疫与社会的诸多问题。
一 鼠疫爆发前的中国东北
(一)清末中国东北概况及日俄争夺东北局面的形成
沙俄是列强中最早侵略东北地区的国家。17 世纪起,沙俄开始向东北亚地区扩张,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1689 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沙俄在侵略过程中摄于清政府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清政府达成的暂时妥协。此后,经过短暂的和平相处后,沙俄的侵略野心再次蠢蠢欲动,向中国东北部扩张,占领了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1840 年鸦片战争后,沙俄加紧了在西伯利亚地区向南中国边疆的侵略。1858 年、1860 年清政府与俄国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续增条约》,依据条约,俄国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中国领土,包括吉林省的全部海岸线及海参崴海口。还攫取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获得陆路通商特权,开始在中国东北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从地理位置上完成了西、北、东三个方面对中国东北的包围。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使东北进入了日俄争夺时代。根据《马关条约》,日本占据了旅顺和大连及整个辽东半岛。同时,朝鲜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继续执行“大陆政策”,意图占领中国东北地区,进而扩张到整个中国。日本在东北的势力扩张阻碍了俄国在东部打通出海口的计划,也引起正觊觎整个中国的其他列强的不满。俄国联合法德共同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在大国压力下,日本最终退出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了 3000 万两“赎辽费”,是谓“三国干涉还辽”。中日甲午战争摧毁了中朝宗藩联系,也摧毁了以中国为核心中东亚宗藩联系,中国已彻底沦为列强宰割的对象。三国干涉还辽后,俄国暂时将日本势力驱逐出东北地区,清政府则在东北地区采取了“联俄、疏英、敌日”的外交政策。1896 年,根据俄国与清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第一个《中俄密约》,日语论文,俄国取得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中东铁路①的权利。俄国还趁中国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包括俄国在内)入侵北京的内乱外扰之机,扩大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但 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却以俄国失败告终,之后俄国被迫承认日本在朝鲜取得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利益;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中国东北南部的经济利益及附属地上的铁路经营权亦转给日本。根据 1907 年日俄秘约,中国东北地区被日俄分割为南满与北满两部分,即从珲春起,经镜泊湖北端,往西经长春东北的秀水甸子,再沿松花江、嫩江、洮儿河一带一分为二,此线以北为北满即俄国势力范围,此线以南为南满,由日本掌控。至此形成了“俄占北满,日据南满”的局面。
(二)中俄东北边境贸易——鼠疫灾害之源
当俄国人占领西伯利亚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之后,中俄边境贸易业随着侵略步伐的南下而兴盛。清末,穿皮衣成为上流社会时尚、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貂皮毕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兴起了旱獭皮毛贸易。旱獭的皮毛不仅保暖性好,而且经过加工后非常美观,得到人们的青睐。獭皮成为东北边陲狩猎居民上贡和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后来经俄国商人运回国内进贡给沙皇并得到丰厚赏赐,不仅刺激了俄国上层社会对獭皮的需求,也带动了更多人士到中俄东部边境地带从事獭皮贸易。世界毛皮市场对獭皮需求量的增加,导致獭皮价格的飙升和数量的狂涨,也引来了大量从事獭皮贸易的商人和猎捕者。“一张旱獭皮的价格 1907 年为 0.30 卢布,1910 年为 1.20 卢布,由满洲里出口的旱獭皮在 1907 年为70 万张,到 1910 年为 250 万张,如此增长,主要因为猎人数陡增。1910 年夏季,满洲里的中国猎人数超过 11000 人,同年 10 月仍有 4600 人。”①处在中国东北边疆的满洲里和海拉尔不仅成为重要的獭皮贸易集散地,也聚集了大批以狩猎旱獭为生的猎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