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从汉明帝传入我国千余年来已成定论,而佛教在中国流行则从南北朝开始。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乘又分为八个宗派,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 宗、密宗和禅宗。而八大宗派中又以天台宗、禅宗势力最为强大,作用最广,特别是禅宗,自唐以来势力最盛,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天台宗提倡“止观“,“止”为 静坐,“观”为深思,而禅宗也提倡静坐思维,以期大彻大悟。 唐宋时期浙江佛教有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杭州地区出现了不少的佛教寺庙,杭州被称为“东南佛国”,而茶的发展也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兴盛。再加上唐代中叶陆羽 的《茶经》问世后,更加推动了各个寺院的饮茶之风。唐宋时期,古寺名刹都悬“茶鼓”,茶鼓即寺院中召集众僧饮茶时所击的鼓。宋人林逋《西湖看春日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阳楼台卓酒旗”,《宋诗钞》陈造诗云:“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城”,从唐宋时期来看僧人种茶饮茶之风极为普遍,与此同时在浙江的 一些名山大川上的寺院里还出现了不少名茶。名茶、名山、名寺同处一地,三者看来是相得益彰。 前面提到的径山茶就是出自径山寺。径山寺,唐朝代宗大历三年(768)下诏创建。开山祖为法钦,他曾亲手植茶树数枝,后漫山遍野,日语论文,所制茶鲜芳特异,称之为 径山茶,由于径山寺种植茶树,又饮茶成风,在唐代出现了茶宴、茶会等饮茶风格,到了宋代随着制茶及饮茶措施的不断创新,“斗茶”也应运而生,这“斗茶”主 要是品茶的种类及质量。在径山寺举办“茶会”、“茶宴”,座谈佛经,成了寺院不可缺少的活动。径山泉清茗香,饮茶风很盛,经常举办茶会、茶宴,“斗茶”活 动。后来出现了点茶法,把茶叶碾碎成粉末状,用沸水冲泡调制叫点茶,此种饮茶风格相沿了几百年,日语论文,逐渐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点茶、斗茶技法和“茶会”、“茶宴 ”礼法,而这些都是佛教的礼法。 所谓的“佛天雨露,帝苑仙浆”,这只有在天台山上才可以品尝到。表明天台山上所产茶叶之佳。这名茶就是来自天台山上的国清寺。国清寺,公元598年隋阳帝 为已故高僧智凯建造的寺院,赐名为国清寺。这座隋代古刹既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崇尚止观两法并重大宗教修养准则,其 《修习止观坐禅要法》中记述智凯大师认为:“只有觉悟无常的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才能“可栖心境,三味现前”。由于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 渴的功能,故寺中僧人崇尚饮茶,并且在寺院周围植茶极盛,国清寺内制订“茶礼”,并设“茶堂”,选派“茶头”,专承茶事活动。一时间种茶饮茶成为僧人必修 课之一。熙宁四年(1074)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天台山国清寺主持僧处谦闻苏东坡来寺游览,特在佛像前表演了“茶百戏”。唐代寺僧嗜茶如 命,以茶敬佛成了一种时尚,到了宋代各地名僧以茶敬佛又逐级演变为“茶百戏”,“百”者,言其多也,“茶百戏”就是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可以进行很多物像 表演。正如宋人陶谷《舛茗录》载:“茶至唐渐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时人谓之‘ 茶百戏’。”天下名僧莫不以此来显示自己佛道的高深。苏东坡看了处谦和尚的炉火纯青的表演大为赞叹,他在诗中说:“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处谦就此名扬海外。熙宁五年五月,日本僧人成寻,特来天台求佛法,他巡礼国清寺、华顶山后至方广寺礼拜了五百罗汉,知事僧忽然相告:供养罗汉的516 杯茶均出现了八叶莲花,成寻以为罗汉应供礼拜不止。 说起天目山,也离不开天目山茶,而天目山茶更离不开天目山的古刹名僧。南北朝时,东天目山建有昭明禅寺,至今仍留有梁朝“敕赐东天目山昭明禅寺”字样,万 斤钟一口,唐元和十五年(820)释明觉在西天目山开创了千顷院,寺院中的僧人,凭籍山中大树华盖,古生腐殖质肥厚,海拔适宜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栽 茶,采茶,制茶,品茶,论茶。唐诗僧皎然与友陆迅,元晟饮茶天目山寺,写下了《对陆迅饮天目山茶的寄元居士晟》的茶诗,唐以后天目山茶名气更大,北宋梅尧 臣则在《答宣城张主薄遗鸦山茶次其韵》中称:“天目犹稻麻,吴人与越人各各相斗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