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学界,对于日本当代文学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是,从生态批评的视阈对反映生态哲思的原典性文本进行细致略论、论述的探讨尚有较大空间和余地。这类著作尚可称之为生态文学。具体而言,生态文学是在生态学思潮作用下,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通过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探析生态危机、精神危机和思想危机的一种文学形式。她具有较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和生态预警特点,对其探讨可以为处于全球生态危机下的人类建立良性生态认知系统提供可能,为调和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开辟一个新的思维角度。随着人与自然联系的多维变化,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蔓延,生态文学不断进入文坛主流,且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 笔者认为,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审视日本当代文学,探析生态危机的艺术、社会根源,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学探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20世纪60-80年代是日本现代生态文学重要代表作诞生的时代。文本中反映的生态哲思不仅对我国生态文学创作及探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身处生态危机四伏的中国,具有极大的警示影响。因此,笔者拟以生态批评为理论指导,以20世纪60-80年代的日本生态小说(含报告文学1部)和随笔为探讨对象,小说中重点解读水上勉的《大海獠牙》、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三部曲1和有吉佐和子的《复合污染》等。随笔以野田知佑的《畅游日本河川》、高天宏的《与树邂逅》、山尾三省的《圣老人——作为百姓、诗人、信仰者》等著作为对象进行略论。选择上述著作,是因为这些著作对人与自然联系的研讨主要是围绕着“场所”、“场所意识”展开的,著作透射着作者的环境想象和对精神生态的深层思考。
第 2 章 推理小说的生态预警意识
2.1 生态预警与环境想象
生态预警小说是“环境启示录小说”1与当代“生态批评”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工业和后工业时代以来,作家面对人类掠夺和侵害自然所带来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而做出的现实回应,是生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态预警小说多以对生态灾难的成功想象,日语毕业论文,建构灾难意象来激发读者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关注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怀。西方的生态预警小说,多用“末日灾难”、“毁灭”等作为关键词,刺激读者对所处困境的反思。其中科幻小说数量较多。与此相对,日本的生态预警小说中,除了科幻著作,更多的是推理小说。推理小说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所以部分作家通过建构生态灾难意象,将生态预警功能与推理小说紧密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日本艺术特色的生态预警小说。水上勉的《大海獠牙》和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便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两部著作虽属于推理小说,却未陷入一味的娱乐之中,作者用富于想象的笔触勾画了公害灾难的恐怖图景,通过灾难意向的建构揭露了日本水俣病和四日市哮喘病等工业公害发生的根源,并预警了即将发生的公害灾难。想象作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行为,是创作的关键和基础。“召唤想象世界是所有文化著作的关键,这个想象世界可以与现实或历史环境高度相似,也可与之大相径庭2”。在生态文学创作中,这种文学想象被劳伦斯·布伊尔定义为“环境的想象”。在环境的想象中,“场所”、“场所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概念。“环境的想象”呈现了生态危机的预警意识。《大海獠牙》和《污染海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场所和生存、场所和精神生态之间联系的文学文本“场所”。 本章以这两部推理小说为重点,从环境的想象的视角出发,研讨著作中表现的场所及由场所意识引发的精神生态问题。
2.2 水上勉与《大海獠牙》
水上勉是战后日本文坛巨擘,被誉为日本推理三杰之一。1919年3月8日,出生在日本西海岸福井县(古称“越前”)若狭一个叫“乞食谷”的贫困村庄。因家境贫寒,年仅9岁被迫出家,在京都相国寺的瑞春院作僧徒,受尽凌辱虐待。后因不堪忍受非人待遇而逃走。1其日后震动日本文坛的《雁寺》即取材于这段童年经历。从寺院逃出后,遍历经商、贩药、代课教师、记者30余行。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37年,入立命馆学院半工半读,一年后又到中国东北,二战后开始了小说创作。推理小说是水上勉投身文学创作初期的著作形式。成名后他渐渐转向充满乡土色彩与抒情风格的纯文学创作。主要著作有《饥饿海峡》(1963)、《雾与影》(1959)、《大海獠牙》2(1960)、《雁寺》(1961)、《越前竹偶》(1963)等中、长篇小说。1988年入选为日本文化院会员,同年获得“艺术功劳者”殊荣,2017年9月8日,因肺炎去世,享年8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