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读课教育中的日本文学知识导入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一年级的上学期,另一个就是一年级的下学期和整个二年级的一学年。刚刚在前文提到日语系的学生基本上是初高中学习英语的考生,所以一年级的上学期是他们刚刚接触日语的时期,这阶段的日语学习主要是发音练习。刚刚掌握了假名的书写及辨认就进入课文,蜂拥而至的大量词汇和文法让学生云里雾里。这时期再大量导入文学知识只能让学生顿失学习日语的信心和兴趣。这个阶段老师可以利用发音时词汇列举的机会把日本作家著作的名字作为词例使用,发音的同时再讲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或作家轶事,这样会让枯燥的发音阶段变得活泼生动,文学的概念也渐渐深入人心。刚刚进入学院的学生求知欲望相当强烈,适当的推荐已译成中文的有意思的日本文学著作也是可行的。最关键的应该是一年级下学期及二年级整个学年,这个时期是集中讲解基础语法及词汇用法的时期。 2、视听说课中的导入措施 相关于精读课,视听说课的最大特点是有视频、有麦克、即听即说。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进步精读课使用PPT授课的院校越来越多也是事实,但是由于学生在二三年级要接受日语能力测试,实际上精读课的教育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两年内把基础的知识点全部讲解完毕,所以教育手段再先进教育的措施仍万变不离其宗: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互动为辅。可是视听说课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为它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听和说能力的课程,在完成基础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课程内容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这就为日本文学知识的导入提供了方便的条件。那么导入的措施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时候就需要精读课老师和视听说课老师精诚合作的精神了。上文提到的精读课老师在每个学期从文学著作中选取例文的做法,日语论文,他(她)可以把那学期的著作名知会给视听说老师。这样一来,这边有例文有老师的讲解,那边有视频,声文并茂的配合相信学习效果一定不错。具体来说的话,比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书,是现代日本知名作家的著作,作家的名字中国的年轻人都很熟悉,而且它既有中文的译本又同时还有电影版的视频。所以我们两位老师就可以把这部著作作为某一个学期重点推荐的内容介绍给学生。 “言?~の勉??は日々の努力の?eみ重ねです”,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而语言的学习也不是相对孤立的,了解语言国家的人文地理,理解那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更好的学习语言的辅助条件。囊括了人文等信息的日本文学著作便是掌握这个辅助条件的最好手段。所以加强专业学生日本文学知识的培养,养成学生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是相当必要的。而低年级开始进行文学知识的导入是有可能也是事半功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