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语的表达特性看日本艺术现象[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语言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联系。艺术深深地渗透在语言中,语言中又蕴藏着社会艺术背景。日语的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日本民族的艺术特征,思维模式,国民性格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省略表达 敬语 暧昧表达 否定表达
  
  语言是艺术的载体,又是艺术的反映。用日语与不同艺术背景的日本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艺术的冲撞。如果单纯地从文字意义上理解语言,就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文字背后的艺术现象和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本文论述日语的表达特性―省略表达、敬语表达、暧昧表达、否定表达和艺术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研讨。
  
  一、日语表达中的省略语句―以心传心
  
  日本人使用很多省略语,话说到一半就不说,把真正的意思放在“言外”,他们之间不用直接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达到交流的境地,不言之下让对方揣摩出自己的心思和思想内容。日语的句尾经常使用「~が」「~けど」「~から」「~くて」「~て」等。我们经常听到日本人邀请别人,对方有事不能接受邀请时就说「今日はちょっと…」这里省略了“だめ”“いけない”之类的词。对方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不再追问。在临别时常说「では、これで」(那么就这样)省去了后面的「失礼します」(告辞了)。诸如此类的省略还有很多。比如:请求帮助时说「��がありましたら…」(如果你有时间的话)「お忙しいどころですが…」(知道您很忙)「あのう、申し�ございませんが、テレビの音が…」(恩,对不起,您的电视机声音有点儿) 「あのう、ここは禁�なんですけど…(这里禁烟)」
  日本人把以上例子中的交际方式称之为“以心传心”。话没说完,对方已经懂了,不必把话所尽,目的就是让对方心领神会。日语省略主语的情况也很多。「今�、ちょっと伺いしたいですが。(今晚我想去拜访您)…」中国人自我介绍时常常会说「私は王です(我姓王)。私は日本�科の学生です(我是日语系的学生)。」这是中国式的日语表达。因为,中国人在交往之中不怎么用省略形式,汉语加上主语才能表达清楚。而日本人自我介绍时「田中です。会社�です。中国は初めて来るんです。」 为什么日语中可以省略主语呢?笔者认为这是在别人面前表示谦虚,不强调自己,尊重对方的表现。
  这种表达习惯跟日本民族的“岛国根性”有关。日本人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孤立状态,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锁国政策,不对外开放。因此拥有单一的民族,单一的语言,单一的艺术的日本,从来没有受到过不同艺术或者是不同价值观的冲撞,于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有默契,心心相通。不像中国民族多,不同的语言和艺术总是不断地接触和摩擦,需要语言的解释来化解彼此的误会。
  
  二、敬语表达―“内”和“外”的意识
  
  敬语作为日语的独特的特点,日语论文,在日本上下级观念分明的社会里,是日本人必须要知道的基本素养,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敬语以身份,地位,年龄等为划分上下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内,外,亲疏联系。比如说:向他人讲自己家人时,说“ちち”“はは”而不说“お父さん”越是亲近的人,越是自己人,不使用或者极少用敬语。越是外人,使用敬语的意识越强。表现出了日本人的强烈的“内”“外”意识。
  お客さん(客户):田中社�、いま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田中社长现在在吗?)秘�:社�はいまさき席をはずしておりますが、(社长刚刚走开了)在这段会话里告诉外人自己的社长不在时,不说敬语,而是谦逊语。从亲疏联系看听话者是“外人 ”,而会话中的社长是对自己来说是属于“内”,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大野晋认为,日本人的尊敬意识并非是建立在对对方充分理解、认识,并使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成熟,最终达到尊敬地步的过程之中,而是从根本上采取的是一种敬而远之的、待对方以“外”的方式。
  从这种敬语的使用我们就能发现,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意识扎根于其国民性中。在强烈的“自己人”和“外人”的意识下面,尽量使自己溶入到“自己人”圈子了,拒绝外人的加入。
  日本人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很在意他是自己所属的集团内,还是自己所属的集团外,在集团内部的行为必须符合集团中的地位和身份。否则,会受到集团中的排挤。日语有“村八分”一词。它是江户时代,日本的农村对违反村规的村民所进行的一种制裁,一旦有人被断定为“村八分”,那么,村里的其他人就会断绝与他的联系。受到“村八分”制裁的人几乎不可能再被别的村落所接受,最后往往以自杀而告终。
  日本著名教授摈口惠俊提出:欧美国家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主义,而日本是“间人主义”,日本人在社会行为当中都要考虑自己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以此作为言行的基础。就是行动时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组织的立场、心情及相互联系,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这与那种强调自我的个人主义及唯我主义是不同的。
  
  三、以他人为中心的语言表达―排外性
  
  日本人在言语行动上处处谨小慎微,往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尤其向对方打听与对方有关的信息时非常顾及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生怕使对方难堪而引起不满。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邀请别人看电影时 “今日映画を�に行きませんか。(今天一起去看电影吧)”汉语可以用肯定的形式来邀请对方,但日语要是用肯定的形式,有种强加于别人的感觉,用否定的语气给对方宽松的选择的余地,避免对方的不快和尴尬。
  日本是众所周知的礼仪之邦,日常生活中经常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之类的语言。可是,像下面的场面,却让外国人迷惑不解。在电车上,有一个年轻人给老人让了座位,于是老人对年轻人说了一句:“すみません(对不起)”,他没有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老人为什么说“对不起”呢?这就是日本人为对方考虑的典型的例子。由于年轻人给老人让了坐位,使年轻人没有了座位,从而给年轻人造成了不适,得到坐位的老人虽然很高兴,但更多的是内疚。 “ありがとうがざいます”注重的是自己的所得,而道歉更注重的是对方的所失。老人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想问题,体察对方的苦衷。
  
  四、日语表达的含糊性―“和”精神
  
  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该民族的国民性,社会特征。日语的暧昧含糊性是日语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日本人很多情况下少讲多听,即使说内容很暧昧,含蓄,很少直截了当地说。主要靠经验来感知并把握对方讲话的真正含义。这种经验是对外国人讲很难模仿。在路上见到熟人就问:“どちらへ行きますか你去哪里?”对方会说:“ちょっとそこまで(我出去一会儿。西方人听了这种含糊其辞的话会很恼火,因为去那是个人的自由,中国人对这样的回答,也会感到不愉快,被认为是不真诚,被冷落的感觉。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对此的解释是“どちらへお出かけですか”是发问者对对方的关心,听话者的心领神会。“ちょっとそこまで”成了不必担心,谢谢你的关心的替代语了。
  比如:日本人和美国人在谈判席上,日本人对美国人提出的一些条件不怎么满意,最后日本人就说「この件につきましては考えておきます」。其实「考えておきます」直译过来是“考虑考虑”的意思。这一下,美国人苦苦地等回复,但日本人没有音信。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已经有拒绝的含义了。日本人不好意思当场拒绝,用婉转地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避开互相伤感情,给对方留有余地,求“和”的表现。
  日本人根据对方的表情,自己的处境等各种因素做出判断后才说。比如“ぼつぼつ”“そろそろ”等词。“いまちょっと出かけておりますが、もうそろそろ�って参りますから、しばらくお待ち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现在正巧出去了,差不多该回来了,您不稍等一等吗?日本人之间心灵神会,不会再问等几分钟。但外国人觉得说话太含糊了,没说清楚几分钟之后才能回来。虽然有确凿的根据但是经常用“だろうと思う”“たぶん…でしょう”“…のようです” “…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等委婉,暧昧,推量的形式。
  日本人以谦虚为美德,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说法。因为直接的表达给对方造成伤害,以至于降低了自己的人格。用推量,含蓄的语言使语气缓和,达到让对方体会弦外之音的境界。 日语表达的委婉,含糊是要求对方“体察”“察知”。所以,有的人说日本是“察し艺术”。日本人通过音声语言进行的交流中,比起语言的依赖性,语言之外的察知的依赖性反而高。由此造就了日本人的敏感,细腻,容易受伤害的性格。
  
  五、产生这些语言艺术现象的社会背景
  
  日语中的语言表达所反映出来的艺术特征与自然环境与国民气质有密切地联系。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自古以来从未受到过外来民族的侵略和统治。而且又是单一民族,使用的语言也是统一的,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人与人之间交流有默契,心心相通。不像中国民族多,不同的语言和艺术总是不断地接触和摩擦,需要语言的解释来化解彼此的误会。日本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比较熟悉,养成了敏捷的理解力和观察力。所以,很多情况彼此之间心照不宣或用省略语,含蓄之类的表达。
  日本是自然灾害多的国家,台风,地震,火山喷发等等,这就需要共同体成员利益一致,命运与共,日语毕业论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抵御来自自然界的威胁。日本又是农耕、渔业为主的民族,要求劳动者之间密切配合。这种地理环境和气候,生产方式使日本人养成重视集体协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六、结语
  
  通过对语言表达的略论,我们不但能更好的认识日语,而且可以窥探到日本艺术以及日本人的交际行为当中的一些规则。跨艺术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时,了解其语言包含的艺术意义将有助于圆满、和谐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靳卫卫:《走进日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17。
  [2]宋协毅:《论日语的“省略性性格”与日语的认知特点》,《日语知识》,2017.2。
  [3]金田一春彦:《日语的特点》,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1985。
  [4]孙满续:《日语和日本艺术》,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
  
  金燕玲:上海商大学外国语大学。

免费论文题目: